关于利用物联网提升博物馆文物管理的探讨
2020-02-04穆笑冰
穆笑冰
摘 要:新时代的物联网思维已经融入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而言,其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基础文化服务,也承担着对优秀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传承职责。博物馆文物管理中引入物联网思维便能够彻底改善当前的文物管理现状。文章对博物馆文物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主要优势及具体过程展开探讨,希望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先进性和现代化程度。
关键词:物联网;博物馆;文物管理;RFID
科技水平的提升不但改變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传统文化等方面也激发出了新的发展形态。作为分布最为广泛、基数最大的基层文化服务载体,博物馆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参观和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场所,也能够在文化传播和优秀历史的传承中发挥其现代文化服务的根本作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设备及终端的高速发展,由云端服务器和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终端所构成的物联网系统平台已经愈发成熟,其在功能和产业结构上已经能够覆盖大多数工业、制造业及部分商用场景。结合当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状况来看,其在文化服务领域还少有涉及,而将博物馆文物管理辅以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则为一项大胆的尝试。物联网系统及其核心技术的覆盖很好地解决了现阶段文物管理的痛点,并且以产业链的形式让博物馆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及体系,在商业价值和文化形态等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凭借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处理、组网通讯和联合管理方面的显著优势,如今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已经走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通过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精细化管理,创新文物管理的思路和措施。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博物馆的文物管理环节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文化价值。
1 物联网引入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博物馆的主要工作与日常运营方式主要围绕文物的相关事项展开,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保存和保护文物两方面。博物馆作为基层的文化服务场所,应该面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文物本身进行保护也是其核心职责所在。受客观环境的限制和主观操作方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博物馆在文物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管理效率和整体质量上有待提高。
首先,博物馆作为珍贵文物的存放和展出地点,为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的安全需要对文物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然而受客观环境和技术等复杂因素的限制,全方位的实时监控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可能导致博物馆文物失窃等严重后果的产生,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博物馆在对珍贵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相关的专业文物修复工作者和技术型专家的支持。目前博物馆中专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数量本就不足,再加上他们的专业经验和技能水平十分有限,这些都会限制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实际作用效果。最后,考虑到文物的保存环境对温度、湿度等指标有着极高要求,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环境是保存文物的重要前提条件。由于部分地区博物馆中文物管理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相对陈旧,致使部分环境指标的监测结果与真实情况偏差较大。这些都会造成文物保护环境的控制效果欠佳,进而对文物的收藏与保存带来间接影响。
物联网技术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物,具备了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典型优势。并且它能够凭借构建成网的移动设备实现联网监控,由其构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通讯方式,可以实现物物相连的新型数据交互形态。
分析物联网技术的核心要点,可将其归纳为三大部分:其一是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它能够处理数字信号,并将其他类型的物理量转变为数字信号,再交由计算机进行后续的处理、存储和传输操作;其二是基于RFID标签融合的无线射频技术,该技术能够适应大多数互联网应用场景,并通过标签的覆盖让物体具有自动识别和流动性统一管理的功能。其三是嵌入式系统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通过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平台化利用,将其他类型物理量转换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处理,联合计算机系统执行相应的指令。
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的普及应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将这种新兴的现代技术融入博物馆的传统文物管理工作中,势必会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推动力。进而在文物管理过程中充分释放物联网技术的高效数据通信能力和平台化的管理优势。在文物之间构建起无形的管理网络,彻底改变现有博物馆文物的管理方式,大幅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 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应用
2.1 建立文物安全管理系统
现行的博物馆安全管理系统存在一些漏洞,例如传统的监控设备画面不清晰、分辨率不够,难以适应愈发严苛的文物监管需求等,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文物位置定位的难度。而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能够精准地对文物的位置及身份信息进行定位,这种技术的作用原理与雷达反射相似。其能够实时对物体的身份进行识别,并凭借其定位时的精准度在视频安防系统中辅助提升数字高清摄像机画面的清晰度,为日常巡逻和安保工作带来便利。利用互联网思维建立的文物安全管理系统需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按照文物的保存或摆放位置进行数字化坐标建立。当系统判定文物可能被移走时就会自动报警,由其位移偏差设置自动警报触发的阈值范围,并同步显示物品移动的轨迹和运动变化的路线。其次,安全管理需要建立人像识别系统。利用文物上的射频传感芯片对非工作人员进行实时识别。如果有未经授权的陌生人进入到警戒区时便会自动触发这一套安全预警系统。最后,在博物馆安保人员身上配置感应器。当文物遭到破坏或处于异常状态时能够第一时间向相关的安保人员传达指令信息,从而实现全时段的文物安全管控。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可以在博物馆的各出入口建立全时段自动筛查和人脸识别系统,特别是在库房和禁止参观的敏感区域运行人脸识别系统,只有获得权限的工作人员才能获准进入此区域。通过一系列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有效保证文物的安全性,杜绝文物失窃的发生。
2.2 监测文物存放环境
足够数量和类型的物理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信息交互方式,能够在物联网系统的支撑下对文物存放和展出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考虑到博物馆的存放环境与文物保护效果密切相关,在文物的展出及存放过程中,如果只依靠传统的人工检验方式不仅在效率上难以保证,在各类指标的监测精度上也无法满足文物存放的客观要求。另外,为了规避员工检测过程中的主观性误差,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文物存放环境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全时段的监测与反馈。而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技术则能够对文物存放环境中的大气成分、光照强度、温湿度及文物表面的温度等诸多物理指标进行24小时的连续监控,通过各类传感器的数据汇总分析得到综合环境指标,由系统自动做出保存环境是否满足文物存放要求的判断。各类环境指标中任意一项不符合文物存放的要求时,便会自动弹出报警信息,并通知相应的文物管理人员。这种更加精准和快速的反应机制能为文物管理工作中的环境调控仪器操作指明方向。除此之外,利用各类物理传感器能够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客观评估,使其长期地存放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对于一些表面材质对存放环境有着特殊要求的文物,可在场馆的指定位置布设足够数量的环境传感器,实时采集文物周围的温度和湿度等信息。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手段保持文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处于稳定状态,避免因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2.3 完善和健全文物档案信息
文物档案信息的建立与管理是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文物的大小、数量、类别等信息十分繁杂,在统计和梳理时经常会因为人为疏漏导致偏差,致使文物信息统计效果大幅下降。而在如今的现代化管理环境中,利用物聯网技术能够便捷地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文物信息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数字档案的建立,对各类文物进行类别的划分和细节内容的持续完善。帮助博物馆文物建立内容详细的数字化档案,并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不断对其信息进行完善与补充。
为了保证文物管理的实际效果,物联网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至少应具备五个层级的结构。在内容覆盖上,第一层需要通过无线定位技术对文物的位置进行实时定位和抓取,之后利用环境传感器及相关测量设备对文物的实际状态和所处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再通过加密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指定路径分享、存储文物数据。然后,被赋予权限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操作相应的文物管理软件,及时获知关于文物的准确信息,从而使文物管理的过程更加透明化和高效化。最后,物联网网络管理系统也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升级,保证系统能够长期以稳定的状态高效运行,为文物管理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在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方面,首先要基于博物馆的文物数量、类别及总体管理逻辑建立与其相匹配的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事先预留的各类数据接口和标准化通信协议,帮助数据模块和数据集成功能在互联网文物管理系统中实现层级间的信息传输和统一化管理。此外,还能实现博物馆多媒体文物资料的远距离传输和存储,也能为对文物感兴趣的公众提供一个近距离了解文物详细情况以及通过多媒体方式鉴赏文物的渠道。利用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还能够对文物的类型与展览情况等信息进行标记。为文物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标签,将传统的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转变为线上的数据和资源管理。在有需要时能够快速获知文物的具体位置和状态,并对其进行日常管理操作。
2.4 强化文物流动情况的管理
在博物馆的文物管理领域中,各地区的博物馆时常会对文物进行借展,这时就会涉及文物的出入库管理工作。传统的出入库管理工作量大、内容烦琐、手续复杂,不仅依赖于大量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在文物的交接过程中也涉及重大责任。如果因为人为疏漏造成信息登记错误,必然会造成文物遗失等严重后果。利用现代化的物联网手段则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这一情况。得益于物联网技术在物品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可借助流程化的文物管理手段实现文物全程定位和跟踪。
第一,对于库房的日常管理进行数字化的升级,通过RFID射频芯片实时扫描,对仓库中各文物的状况进行24小时全时段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会自动触发系统的反馈机制,提示相应的管理人员及时查看并排除异常。
第二,设备在读取信息和多物理量数据管理方面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基于此实现的定期盘库能够精准地实现文物库存信息的整理和数据统计,实现了库存空间的高效利用和文物资源的妥善保管。
第三,文物入库时便在其上粘贴RFID标签,可将相应的数据扫描并存储到本地的文物管理数据库中,避免人为输入造成的误差或错误。在文物出库时,对其安装的射频芯片及监控系统内的监管设备提出离库申请,经逐级许可或相关人员的批准后才能完成文物出库,这种较为严谨的流程,有效提升了文物数据统计的精度和文物管理的实际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物联网技术的角度对现阶段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关键点与核心技术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明确了物联网技术在文物管理中的有效性及实际作用。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文物管理领域融合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其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典型优势,能进行文物安全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文物之间所构成的隐形数据网络,既可保证文物管理的可视化和流程化开展,也能够以较低的运行经营成本快速精准地实现文物信息的获取,从多个角度加强文物保护的实际效果。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为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创新的方向,同时为文物管理的效果带来大幅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强.面向信息化时代促进博物馆发展—浅谈博物馆信息化建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4):140-141.
[2]薛峰,王少华,秦新华,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博物馆藏品智能化管理应用研究—以山西博物院藏品智能化管理为例[J].大科技,2017(5):96-97.
[3]杜雪莹.小议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5):130-131.
[4]焦俊一,闵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博物馆综合管理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4(5):70-72,75.
[5]刘子哲.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的基石—藏品基础数据的丰富与利用[J].文化月刊,2016(5):71-72.
[6]王婷.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4(1):93-98.
[7]齐心,王鑫,赵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J].物联网技术,2020(7):34-37.
[8]吴茜,肖晏夏.论信息时代下完善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的分析研究[J].文物世界,2019(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