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语文教师王加玲口述史

2020-02-04王艺婷

中国教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作文学校语文

王艺婷

一、坎坷的求学时代(1954—1968年)

1.还是有学上的

我家里有8个孩子,家里还是比较支持我们念书的,有条件就供我们念书。我大哥念书时家里很困难,家里好几次不想让我大哥念了,我大哥的老师特地找上门做工作,劝我母亲:“放长线钓大鱼。”“念了大学出息了将来回报多。”所以我们家就咬牙把我大哥供出来了。但是我们家就供了我大哥一个大学生,我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因为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都没念书。我比较幸运,到我的时候家里条件好了一点,所以还让我念,我家在我大哥之后再念书的就只有我和我妹妹。

1954年,我8岁,开始在北马小学上学,然后在北马三中念了3年初中。那时候上学,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家带个小瓶,里面装上咸菜去学校,食堂2分钱的菜都不舍得买。那会挨饿是经常的事。1960年困难时期,我们就上山去掏老鼠洞,掏出了一些苞米粒,赶快捧回家,我妈妈就把苞米粒碾碎洒在清水里熬汤。这就是一顿饭。

2.欲跳龙门的尖子生

之前,黄县①只有一中和二中有高中,龙口(镇)没有,后来二中搬到六中,中考后全县尖子生不再都去黄县,而是划片分,我们划给了龙口六中,所以我就上了六中。六中的第一届学生是从二中过来的,所以我们是六中的第二届学生。那时候,中考分数高的人才能上高中。我们那一届一共拔①了100多人,分了两个班,一个班50来人,但最后念下来的就没有那么多了,有的由于家庭原因中途辍学回家帮忙了,所以最后高三毕业的时候就只有70人左右。而且,女生上高中的尤其少,我们班就7个女生。当学生也挺辛苦的,从村里到龙口有公交车,车票5分钱,但我们不舍得坐车,都是和同学搭伴步行去学校(8~9千米)。也不舍得吃菜,周末歇一天,都是从家里带咸菜和饼子到学校。我因为身体不是特别好,干活体力不太行,所以想像我哥哥那样考出去,我就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3.高考梦碎

1966年6月,知识学完了,照完高三毕业照,毕业典礼开完了,高考志愿也填了。我当时英语学得不错,很想考名校,填的志愿一个是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那会考大学是自愿的,不考大学的同学都回家了,留校的都是复习准备考大学的学生。7月考试,大家都复习得很认真。没想到,6月18日那天听到学校大喇叭里面广播高考延迟半年。我当时都呆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知道这件事以后,心里很不好受,辛辛苦苦念到高中,都想通过高考考出去,老②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了,实在是不想就这么算了。我们那一届许多学生不离校,寻思为了改变命运,就等半年吧。那会学校也不放人,也在等上级的指示,怕到时候恢复高考我们都走了。1966—1968年这三年,学校停课、老师被批斗、没有老师教,我们这帮“老高三”在学校里除了参加一些活动,都聚在学校小树林里抽空复习功课。等了一年又一年,直到1968年,实在没有希望了,学校让我们离校,我这才彻底告别我的学生时代。

二、教师生涯(1969—2001年)

1.民办教师的苦与甜

1968年12月,学校让学生全部离校后,我就回家了,在家干农活。1969年,各村选派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去中學当老师,村里有一个在北马中学任教的女老师怀孕,大队看我的学历挺高的,就找人问我去不去代课。我当时寻思自己没法考出去了,不想回家种地,又没有别的出路,所以就答应了。正好,我们村有一个老师户口转出去了,空出一个名额,学校就给我办手续让我留下了,当了一名正式的民办教师。那时候,教师工资不如社办厂工人,公办教师的待遇比我们民办教师的好一些,一个月29.5块钱;民办教师的待遇太差了,最开始一个月给2块钱补贴,在大队一年能挣工分。而我所在的东南村特别不好,工分不值钱,折合成劳动日才2毛多,所以当时一些老师就辞职了。

我一开始干,既是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又是一个班的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纪律,还负责搞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班主任一开始是白干的,后来一个月给6块钱补贴,还得班级人数够50才发。当班主任不仅挣得少,工作也辛苦,早上不到7点就到学校,晚上还有晚自习。那时候家里面孩子小,到上班点了孩子哭也没办法,扔给婆婆就去上课了。当时感觉教师这份工作挺绑人③的,可是我是个挺要强的人,觉得既然干就得干好。我觉得当班主任也没有别的方法,就是从心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时说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一样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学生的父母都在地里干活,没有空管他们,再说他们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会管孩子,都是交给学校、交给教师,让教师好好管。所以,家长信任我,我也告诉自己更得对每个学生负责,不光是教课,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有的学生家里特别困难,中午在学校不吃饭,我发现后就偷偷给学生买饭吃,买个馒头塞在他们桌洞里。当时工资是挺少,但一想到学生饿着肚子上课,心里真的不忍。有个学生的父亲去世了,他自己在家生炉子时,让火烧伤了脸,我知道后打听到偏方配好药给他送去。还有个学生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又不管他,所以他都不上课、在街上晃悠。我经常找他谈心,还把他领到家里吃饭,把我孩子的衣服拿给他穿。他挺感动,就再也没旷过课,上课也认真听讲。

2.没上大学不那么遗憾了

1977年,知道国家恢复高考后,在济南的哥哥给我邮寄了很多复习资料,鼓励我复习考考试试。我当时也有点想考大学,毕竟高考是自己的一个梦,所以就和家里商量。我婆婆是个特别开明的人,她很支持我,我爱人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我娘家那边强烈反对,说我哥哥不该鼓动我去考,哪能丢下3岁的孩子去上大学。我也舍不得孩子,后来仔细想了想,一来可能因为工作了、有孩子了不想折腾了,二来在做教师的过程中,发现我性格比较认真、比较有耐心,挺适合这个行业的,而且觉得通过函授获得学历和高考考师范待遇也差不多,所以就不觉得没上大学那么遗憾了。

3.函授学历后转为公办教师

1979年,烟台师专办函授班,选拔条件是考初中语文知识,按照分数录取,龙口招了13个人。每年假期抽时间去一个地方学习。第一年是在蓬莱,当时儿子只有3个月,所以就带着婆婆和儿子一起去了。第二年是在莱州,后来去了烟台等地,函授毕业后我就有了大专学历。1984年,函授毕业恰好赶上我转为公办教师,当时转正的条件是教龄15年、大专学历或者地级以上的优秀教师,我有了大专学历、教龄15年、连续几年被评为龙口市优秀教师,这些条件综合起来就评上了。转正以后,一个月的工资有68.5块钱,比起没转正时最开始几块钱、后来二三十块钱的时候好多了。现在教师的地位比以前高多了,转正之后这些年涨了好几次工资,现在我的退休金是5400块。现在教师的待遇还是挺好的。

三、专业成长之路

1.自学琢磨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培训,也没有网络,以自己学为主,讲语法、古典文学什么的都要补充一些知识,就自己买书。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书,都是一些比较陈旧的不太实用的。学校也没有钱让我们自己买书、外出培训,都是自己琢磨。讲课的时候也会反思怎么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教的年数多,自己就摸索出经验了。比如,教形声字时,我总结出了规律,一个是韵母相同,另一个就是同一个偏旁。因为我上学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的汉语拼音,所以在教学生拼音的时候都要备很长时间的课,一边自学一边教学生。

2.教学有方

因为我教的班成绩好,学校就让我当教研组组长。当上教研组组长以后,我们跟着教研员进行教改。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大力推广“双规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初中作文教学上,我和玉璞老师创立了作文教学模式,先析题备料、激发兴趣,再提炼题材、确立主题,然后让学生拟写提纲,独立写作,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评改,最后由教师全面总结,多表扬激励、指出不足、重新修改,选出佳作在学生中传阅,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同时,我认为教学更多地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把语文课本上的材料当成例题,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进行目标教学,探求异步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教研员听了我讲的《爱莲说》《记一辆纺车》,觉得我讲得不错,我觉得挺鼓励我的。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没有荣誉,也好好干;不知道从哪年起就有了奖状、对自己的肯定,多少还是觉得是个鼓励,挺高兴的。

3.语文教学

改革开放之前,语文教学的政治思想意味很浓,教科书的编排都会跟着政治形势走,过于强调政治思想性肯定会影响语文自身的文学性,所以后来课本上这些内容就少了,学科的内容更多了。总体来说,我觉得语文成绩提高是很慢的,尤其是作文,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多看书,厚积薄发。要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须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所以我会给学生多推荐好文章。以前学生的阅读量不大,家里能买书的不多,那时候也没打印机,我就把好的篇章句子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在本上。我记得,有一年的语文作文考试就是要谈一谈徐洪刚的救人精神,如果教师之前没有给学生渗透过这些内容,学生不知道,就写不出来。

我们语文考试的形式也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比如,作文的评判标准是看学生哪一段有没有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看字数、看字迹,还看作文题目等,这些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作文的阅卷时间很短,教师根本来不及仔细看,符合评卷标准的文章最后得到的分数差不多,拉不开差距,所以学生也不太重视作文水平的提高,只会急功近利地背“模板”“范文”。我覺得,批作文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评判标准不那么死板、教师的阅卷时间要足够,但是这样主观性很强,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访谈后记

王老师从事乡村教育32年,其中有15年是民办教师身份,17年是公办教师身份。她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从欲跃龙门的“尖子生”到扎根乡土的“孺子牛”,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给个人命运烙上的印记。如今,王老师的话语间全是云淡风轻和知足,的确,成为乡村教师并不是她的初心,但是她干一行爱一行,带着教好每个学生的强烈责任感,于三尺讲台耕耘三十余年,对学生视如己出,对教学精益求精,在守护学生成长的同时,学生的进步和关心问候也让她获得了教师这份职业独特的精神滋养。访谈时值春节,她告诉笔者,以前教过的好几批学生专程来给她拜年,这让她心里很感动。感谢王老师愿意分享她的从教岁月,王老师的背后,是一代乡村民办教师的缩影;面对中国数万万普通乡村民办教师,对于他们带给乡村教育的生机和希望,历史应当铭记。

王加玲

1946年生,山东省龙口市北马镇东南队村人,大专学历,担任北马中学初中语文教师32年。1995年获“龙口市教学能手”称号,1995年获“龙口市润新教育基金会三等奖”,1994年、1996年、1998年获“龙口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作文学校语文
学校推介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