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的影子(外一篇)

2020-02-04嘉卿

神剑 2020年6期
关键词:神剑哈达大地

嘉卿

黎明时分,我搭乘西行的航班前往拉萨。

天空晴朗,大气清澈。透过舷窗外朦朦胧胧的昏暗,隐隐约约看到了大地的芳容。先是平缓,然后起伏,接着隆起。一眼望去,好似一幅平铺在大地上的浮雕巨作。田野、村庄、城镇、河流,宛如一个个镌刻在上面的符号,密密麻麻,相连缀貌,透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很快,大地隆起的痕迹明显增多,由丘陵变成了突兀峻峭的山峰。随着时间悄然逝去,山峰也从冷暗色调慢慢变亮起来,微微发白。此刻,我意识到青藏高原近在眼前了。

大地变化着,由丰富多彩换成了简约。人为的景物基本绝迹,成片的山峰和河流占据了大部。山峦、水流就像一对情人朝夕相伴,不离不弃,永不停步,曲折向前。不大一会儿,眼前变化更大了,单一的洁白充满了视野。这是皑皑白雪的身影,雪的魅力和力量改变着大地,变幻着大自然的景色。此时,黎明前的昏暗已完全过去,东方地平线上的鱼肚白渐渐泛起。天色和雪色融合在一起,一改之前的朦胧混沌气氛,色调变得更加简约和明快。雪是苍天赋予大地的精美礼物,她不但净化空气、提供水源,而且还美化大地,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享受和欢乐。古往今来,雪无一不是文人墨客、大家巨匠们构思创作的挚爱题材。毛主席也喜欢雪,并早就赞美过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刹那间,一轮红日沿地平线喷薄而出,金灿灿的霞光映满了天空,大地的色调由此转换了风格,由單一的洁白变成了暖暖的金色,光彩夺目。雪峰被朝霞中那一抹低色温橙色照得红红的,像是涂脂抹粉了一样,霎时被撩起了情绪,情不自禁地欢快起来。太阳冉冉升起,光芒万丈,紫气升腾。鸟瞰大地,一种情不自禁的欣赏欲更加强烈。满眼都是景色,应接不暇,美不胜收。这时,在阳光的照射下意想不到的画面出现了。一排排整齐的山梁上面是亮晶晶的白色,山梁的下部是暗幽幽的阴影。由于反差大,远远望去一条条白色,一条条暗灰色,并且有规律地分布着。此时此景不免引人遐想,那一条条亮白色的光影不就是一条条盖在山梁上的哈达吗?在这里出现哈达状的景物意义很不一般,因为哈达是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迎来送往的珍贵礼品,也可以看作是苍天恩赐给青藏高原的一份厚礼。除了阳光下的雪峰像一条条哈达,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雅鲁藏布江畔也常常会出现条状的哈达云。总之,不管什么类型的哈达,都是一种喜庆、吉祥、幸福的美好兆头。

雪域高原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大气通透,碧空如洗。阳光是灿烂的,影子也是独特的,光比强、反差大,富有很强的冲击力、表现力,极具刺激性、挑战性,是一种无比刚强与力量的象征,映射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对此,一批批追求光影美的艺术家被吸引过来了,一批批旅行者也被吸引过来了,乐此不疲,流连忘返。这就是青藏高原独特的光影美景的魅力所在、震撼力所在。

这里的太阳炽烈、纯洁,阳光下的影子忠实、永恒,坐在飞机上欣赏美景和在地面上欣赏的感受差不多,只是视角上的高低差异,距离上的远近不同。我喜欢雪域高原的太阳和那魅力无限的光影,就像喜欢她那巍峨的雪山、特色的建筑、淳朴的人文、妩媚的一花一木一样。

我看到了

多年来,我是比较喜欢翻阅期刊的。在如今信息时代,报纸虽时效性强,但到手后的新闻往往落伍。大部头的书籍也由于时间上的原因,断断续续老阅读不完。相比之下,期刊就要灵活得多。内容丰富多彩,新闻旧闻兼顾,各种文体齐全,栏目独自成章。自然就成了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精神快餐。

大家熟悉的《神剑》杂志就是我喜欢和经常翻阅的期刊之一。她已走过了三十五个年头,艰难与光彩同在,创新与成就同行。一路走来,一路芬芳;一路前行,一路闪光。里面保持时间最长的《前沿报告》《铸剑春秋》等栏目,题材重大、内容新颖、人物耀眼,可谓是引人瞩目、独具风采,称得上是杂志的镇刊之宝,压箱之栏。不管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还是扬国威、振军威的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捷报频传;以及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家及各个岗位上的劳动者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功盖千秋、泽被万世的伟大创举,都在杂志这些栏目里投射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身影。

我看到了伟人、老帅老将们的影子。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多次在中央会议上强调:“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将来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并指出“这是决定命运的”。周总理身为中央专委主任,为两弹一星乃至整个国防科技事业殚精竭虑、日理万机,提出了在国防科研试验中要始终坚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该方针至今仍是一切科研活动的座右铭。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还有领衔挂帅国防科技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军事科技人才的摇篮——哈军工奠基人、为两弹科研开道的陈赓大将;国防科技战线深谋远虑、决胜沙场的一线指挥者张爱萍将军等许多领导人的身影,都经常在《神剑》杂志上熠熠生辉。

我也看到了科研先驱、科学家、航天英雄的影子。有着导弹之父称呼的钱学森,破除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终生报效国家。1956年任导弹研究院院长,白手起家,历尽艰辛,和科研人员一起,仅用四年时间就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之后的十年间,导弹核武器研制飞速发展,使我国一跃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朱光亚自20世纪50年代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先后参与和领导了40余次的核试验,为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铸造强大核盾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王永志是名副其实的火箭专家,从1964年参加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中近程导弹试验开始,到60年代末担任洲际导弹副总设计师、70年代后期担任二代战略导弹总设计师,1992年又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梦想奉献出了毕生精力。以航天英雄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员群体不辱使命、完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完成了中国航天员太空漫步、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的伟大壮举。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忍辱负重、不计名利、无私奉献、为国争光,像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程开甲、陈芳允、孙家栋、任新民等一大批科学泰斗和科技英才,他们的丰功伟绩在《神剑》杂志上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我还看到了像无数个螺丝钉一样,辛勤耕耘在国防科技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职工、部队官兵们的影子。他们看起来虽不起眼,但犹如广袤苍穹中的繁星,在各自的岗位上迸发出不同的光和热。如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铀球加工的职工原公浦;为第一颗氢弹试验插雷管的技术员邵乃林;为确保核试验场安全,历时半年风餐露宿、冒暑抗寒,徒步八千里拉网式巡逻在罗布泊地区,圆满完成任务的七名官兵小分队;为确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顶风抗沙、战天斗地的全军唯一铁路管理处的四连官兵,等等。这些数不胜数、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们,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不朽篇章,他们的身影也都在《神剑》杂志上如繁星闪烁。

长期以来,《神剑》杂志注重题材、深耕热点、反映生活、贴近读者,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刊风格,努力以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及国防科技战线的辉煌弘扬宣传为己任。如徐徐春风、丝丝春雨,使广大读者心田感受到了一份灵泉般的浸润。尤其近年来,杂志的影响力在增强,订阅数在攀升,读者群在扩大,这在网络时代期刊受到较大冲击的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为什么会这样?坚定正确方向,坚持弘扬主旋律,坚守精益求精原则以及满满的正能量,是对杂志不断发展壮大的最好诠释。

猜你喜欢

神剑哈达大地
大地之歌
神剑
神剑上的字
神剑上的字
手捧哈达送给你
仰望大地
仰望大地
瀑布哈达
裂开的大地
神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