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解说“三术”
2020-02-04王泰兴
王泰兴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解说评论》进行解读,指出体育解说兼具“数术”“技术”和“艺术”,并分别阐述了“三术”的内涵,以及体育解说评论员应当具备的素养,进而分析此“三术”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体育解说人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解说评论;学理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0.06.015
近年来,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纷纷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体育方向),专攻体育解说员、体育节目主持人的培养。合格的体育解说员需具备怎样的素质与能力、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对于体育解说员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武汉体育学院张德胜教授领衔编写的《体育解说评论》重新定义了体育解说的内涵、性质,解说员的服务特征,笔者颇为认同。该教材重新丰富了学界与业界对“体育解说评论”的认识,可将其归纳为解说“三术”:一是“数术”,即解说需要建立数理上的逻辑思维,对规则与得分进行精准分析;二是“技术”,即解说需要具备新闻专业、体育专业、播音专业必须的专业技能,对赛事现场进行快速地描述与传播;三是“艺术”,即解说需要具有声音、情致、节奏、用词等不同层面的审美要求。
1 数术:解说的数理逻辑解说中的数理逻辑需要对体育竞赛规则的熟透把握,和对瞬息万变的赛场参赛双方的分数得失进行精准地分析、预判、解读、说明和评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立场的受众需求。正如《体育解说评论》中所说:“他们了解比赛,宏观上懂得如何排兵布阵、改变节奏、扭转局面;微观上知道如何跑位、制约与反制约、直至取得比赛最后的胜利。”[1]体育比赛的过程是参赛各方比分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解说员根据竞赛规则对比赛技战术、运动员动作行为进行解读、尤其是预判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解说员具备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了解具体项目的规则判罚、比赛的排兵布阵以及整个赛场的即时性变化与比赛进程。解说员需要具备清晰的“数与理”的逻辑,比分的呈现与规则解读,让受众不仅明白双方得失,更要明白得失依据,还要理解比赛走势,满足心理预期。《体育解说评论》认为,解说准备需要了解交战双方的资料,熟悉赛前媒体指南、球队信息,确认最新的关于比赛的有用消息;建立资料库,准备一些由数据和资料(故事)构成的解说线索;熟悉比赛规则;球员的身份识别:记住号码、姓名等资料。[1]在广播解说中,强调了战术板的运用。复杂的色彩—符号战术板,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不同的信息,有助于解说员面对赛事突如其来的变化时,随时能了解相关数据资料,有用信息信手拈来,比如:紫色代表个人本赛季信息、红色是职业生涯信息,绿色表示联盟记录。解说过程解说员对于所需信息的提取一目了然。而战术板,更多的则是以数字标注的球队、球员、赛事等相关信息。例如:广东队在此之前7夺总冠军,而北京队当年属于初次杀入总决赛。而且之前的大比分是北京2:1领先,此战又逢主场。所以广东队势必面临关键一战,输球的话便失去赛点,而CBA总决赛历史上从来没有球队在输掉3场的情况下逆转夺冠。如果赢球,那么接下来便会回到主场,一切都会更加明朗和有利。所以,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是一场关键比赛的结论,在直播中让解说员更清晰的认识到两队面对本场比赛时的心态,做到解说时心中有数,游刃有余。[1]在战术板上,解说员在每个球员的名字后面标记他本赛季的出场数和首发数的对比,比如北京队的马布里本赛季共出场44场,其中首发43场,根据这些数据,即使我们并不熟悉球员,也可以很明确地来介绍“马布里是北京队的一名绝对的主力。” 在解说中,解说员有了清晰的数理逻辑,才可以满足受众对于赛事基本信息、技术分析、赛事预测、纷争解读的不同需求。
2 技术:解说的专业素养学者对电视体育解说的界定,更多以电视体育解说为典型代表,从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其承担的功能上对之进行剖析。宋世雄老师认为,电视实况转播解说是由评说运动风格和技艺、叙述赛况、讲解规则和知识、介绍背景材料等几个部分组成的,明确了体育解说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张德胜、武学军[1]强调体育解说评论是一种服务活动,是一种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介形式,以体育受众为服务对象,实现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舆论功能、宣传功能、娱乐功能等五大功能的服务活动。在这里,解说行为的服务有四个层面,解说评论员首先都是为受众服务的,其次是解说员为嘉宾服务,再次是解说为画面服务,解说行为为赛事服务,助推赛事传播。对解说员的角色定位与解说在赛事传播中的定位非常清晰。[2]
2.1 解说员是媒体的从业者作为媒体从业人员,解说员必须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新闻观。这一点,无论是自己几十年从业生涯的切身感受,还是解说员这一角色定位,都决定了这一基本素养和要求。体育解说评论员必须始终从政治高度理解体育,提升解说的思想高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引导国人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体育解说评论》认为“体育解说评论是一种扩大的现场报道,必须遵循一般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快捷性等五个子原则”。由此可以延伸出另一原则,那就是情感倾向性的控制,也就是“遵循公众倾向性、公正倾向性、专家倾向性、适度倾向性、积极倾向性等五个子原则”。所有这些,其实质都是新闻专业素养,坚持新闻报道的新闻属性,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2.2 解说员是体育赛事的传播者作为赛事传播者,解说员必须具备体育专业素养,爱体育、懂体育、研究体育,是体育的行家里手,了解竞赛规则、理解技术动作、明白战术运用、熟悉体育文化、掌握体育受众心理。所以这也是目前教练、退役运动员、媒体人士、高校教师等构成了各大媒体解说评论员团队的原因。而这些人当中最“专”的,就是曾经的教练和退役运动员。他们是不折不扣的体育专家,他们了解比赛,宏观上懂得如何排兵布阵、改变节奏、扭转局面;微观上知道如何跑位、制约与反制约、直至取得比赛最后的胜利。如果有运动员背景,那么解说就更加专业、内行、游刃有余。有了这种认识,高校在解说员培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体育理论、体育术科和竞赛规则课程,与语言表达构成体育解说评论的课程群,有助于体育解说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微观层面,解说的体育专业素養还在于以比赛周期作为时间线索,从赛前、赛中、赛后三个不同阶段,获取赛事信息、做好解说准备、完成赛事传播、引领舆论导向。对出现在镜头中的人的要素,如运动员、教练员、观众要员等给予解读;对于事的要素,诸如历史、背景、赛场空间、突发状况等给予说明;对于比赛本身,给予分析和判断,对于受众情绪进行疏导和引领。
2.3 解说员是口语传播者作为口语传播者,必须具备即兴表达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3]所以,体育解说必须具备语言表达的专业性,即兴口语生成的能力和水平。教材的“电视体育解说”章节,有这样的描述:体育解说作为屏幕语言,……解说的“声”是因比赛进行的“画”产生的,“声”要配合“画”。换言之,“解说”通过对转播画面的描述、解释、补充、评价、预测与“画”共同完成对比赛动态进程的传递。[1] 这就对体育解说即兴口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画配合,与转瞬即逝的赛事画面协调一致。另外,体育解说即兴口语生成的难度还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以及赛事本身的特点,对体育解说的时机和评论时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说员针对当下出现的场景,基于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之上进行零时差的解说。
3 艺术:解说的审美导向一直以来,对于体育解说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有所争论。我们认为,它既是技术,也是艺术,当它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语传播艺术,引领受众开启艺术审美之旅。[4]
3.1 人文情怀之美富有内涵的语言文字叩击人的心灵,升华情感、深化认知。贺炜在2010年足球世界杯英德大战一举获得“诗人”“文艺帝”的称号,与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沉地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那一时刻,无论输赢、没有立场,大家沉浸在足球本身带给我们快乐、思考当中,人生的意义莫过于在一起、同悲喜。当一场比赛的情绪正需要宣泄和消解的时候,贺炜说:我们想想吧!此时此刻在柏林、在慕尼黑、在汉堡、在科隆大教堂,肯定有无数的德国球迷为之欢欣鼓舞。而在伦敦、在利物浦、在曼彻斯特、在泰晤士的小酒馆,肯定有无数的英格兰球迷为之黯然伤神。不过,让我内心感到无比欣慰的是,在生命如此有意义的时间节点,在今天晚上,电视机前的亿万球迷我们能够一起来经历,共同分享。这是我的幸福,也是大家的幸福。[1]这一诗化的富有人文情怀的解说,真挚的情感流露、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富有文采的遣词造句,有力地升华了观赛情感,达到精神层面的狂欢,带给受众审美享受。
3.2 语言本身之美不同的解说员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进而形成不同的解说风格乃至不同的解说流派。比赛经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加上解说员的语言艺术,成为一场视听盛宴。[5]解说语言本身承载着赛事信息,也承载着体育文化、人文思想,如何讓语言精当凝练,并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人文情怀润物无声地体现在解说的字里行间,通过松紧疏密、急徐有度的有声语言传达给受众,能够雅俗共赏、服务于赛事传播,这是作为解说员应当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解说员的语言表现力是赛事传播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解说呈现语言之美,并有效地服务于赛事传播内容、服务于受众欣赏比赛,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语体风格,是解说员培养过程中应当着力的部分。经过十年人才培养的经验积累与研究思考,张德胜、武学军主编的《体育解说评论》拓展了体育解说评论的内涵,对于综合性赛事的开闭幕式解说、现场主持人、体育展示等不同层面的有声语言传播均有论述,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更符合社会与体育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知识与技能需求。所以,教材注重学理性的同时,更注重时代性和应用性。不仅是国家一流课程的配套教材,也是社会人士提升赛事欣赏和解说能力的实用教程。在媒介技术发展、多元审美的时代,对体育解说内涵的深度思考,有助于推动高校解说员培养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德胜,武学军.体育解说评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2]张德胜,张钢花,李峰,姜晓红.体育解说评论的本质特征与主体角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05):5-9.
[3]张德胜,李峰,王子也.体育解说评论的3种逻辑及其科学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02):15-20.
[4]武学军.电视体育解说的最佳传播效果[J].传媒观察,2014(01):29-31.
[5]武学军.体育解说评论的语言特征解析[J].传媒观察,2013(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