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中职生读懂《论语》

2020-02-04蒲卫东

职业·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论语

蒲卫东

摘 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中职学生治学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告诉我们治学的三个境界:以学以致用、学中做、做中学感到愉悦,以和朋友互相交流提高为快乐,做个与人无尤、反躬自问的君子。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职阅读    治学境界

如果说要推荐一本书给中职学生阅读,要有普世价值,能被多数人接受,对治学、对职场有指导价值,那非《论语》莫属。《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五经”,历史影响深远,它虽是2500年前孔子及弟子言论集,但处处是名言警句,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对中职学生如何治学、如何成为职场达人具有极强指导意义。

《论语》学而篇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内容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字面的意思也很简单,“学习以后经常复习、运用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就是君子吗?”这几句话被编入《论语》而且放在开头,已表明孔子的弟子对其价值有很高的认识和评价。早在2500年前的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已经把这几句话作为人生箴言,它道出了治学的三个境界,指导了三千弟子踏上人生进步的阶梯,历练成了当时的职场达人。

2500年前,数以千计的年轻人聚集到孔子的身边,就是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命运,实现自己的追求。从他们身上,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能够读出什么呢?理解这一句话的关键是弄清楚“习”和“说”这两个词。“习”过去写作“習”,本义是小鸟反复地试飞,反复地运用达到熟练,有运用、实训、复习的意思;“说”是“悦”,是高兴、喜悦的意思。这句话在告诉我们三层意思,即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习。学习就是要为了运用,如果学的东西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无关,怎么“学而时习之”呢?我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运用,所以一定要学习那些在工作、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知识、文化、技能。所以孔子告诉我们说“学而时习之”。人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那是不明智的。那么怎么学呢?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就是“时习之”,就是要在运用中学习,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这样做能够快速提高技能和本领,自然是“不亦说乎”,就是能够这样做不是很高兴吗!关键是理解“说”这个词。学习真的能让人愉悦、高兴吗?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学习,是充满着艰辛和痛苦的,那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是为了追求分数和学分,这些都是外在的压力,充满了功利,不是自身内在需求,不是自我生命发展的追求。有不少学子为了多考几分或考上心目中的大学,不惜牺牲身体和心理健康,哪里会感到愉悦呢!如果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工作所需要的,是我们的专业技能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自身生命发展需要追求的东西,这样的话岂不愉悦、高兴,哪里会有痛苦呢!如果我们能够学有用的东西,在运用中学习,做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并且感到非常高兴,就已经踏上了人生进步的阶梯,就是登上了治学的第一境界。现在发愤读书的中职学生应该很多,如果能够学以致用,因兴趣而读書,因快乐而学习。就一定会历练成为职场达人。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就算是被称为“至圣先师”“圣人”的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一生立志学习,饱读诗书、历览前贤,不失时机地向当时的名人学习。如曾经向郯国的郯子请教、到郑国和子产交朋友等,最有名是他34岁时到周朝的国都洛阳问学于老子。曲阜离洛阳有上千里的路程,在春秋时期,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是很难完成的。孔子在55岁那年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是宣扬儒家思想的14年,也是不断交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14年。从圣人的炼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要取得人生的进步,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更要阅人无数。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个人或周围的小圈子内,因为世界很大,我们不知道、不懂的东西很多。所以有远方的朋友到来时,应该和他充分交流和学习,以实现共同提高。有时候还要主动外出游学、考察,外边的世界很精彩,需要广泛交流,或交朋友,或请高人指点,以求扩大视野、畅通思路。“快乐”的原因是有朋友可以交流学习。为什么是“远方”的呢?因为春秋时期交通和信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那时没有高速公路、高铁和互联网,交通和信息很闭塞,有远方的朋友到来真的很不容易,可以学习到很多新鲜的知识,可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不就是非常值得高兴的吗?即使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有朋自远方来”对我们依然重要,只不过现在更为方便和快捷,对学习和进步来说,其意义和价值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和远方的朋友相互学习、交流、切磋并且以此感到快乐的话,那么我们在治学和人生进步的阶梯上,又登上了更高的境界。

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想成为职场达人,不能只是读书,还要实践锻炼,要在与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学习。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一帆风顺的。当我们的道德、学问、技能、价值被人理解和肯定时,自然是高兴和愉悦的,也是我们的追求。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职场是复杂的、多变的,既有日丽中天,也有风云变幻。所有的人都会面临不被别人理解、肯定,有时可能存在被误解等等问题,这些矛盾的解决对人就是一种考验,也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有多少道德和学问、智慧和能力,别人很难清楚,有时甚至是完全不清楚。被别人理解也要有一个长期的互动和实践过程。孔子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呢?“愠”就是生气、怨恨、烦恼的意思,“君子”是指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的人。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别人不理解、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烦恼,不就是君子吗。别人不理解、不了解,要是真的不烦恼、不生气,还真不容易,是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历练的。如果真能做到,就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效仿的真君子。不能被人理解或肯定,可能是我的道德、学问、智慧和能力还没有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别人怎么可能知道呢?所以我们应该更多更好地去做事,让事实来说话,用实践来证明。别人不理解或不了解,还有一种可能,是我的道德、学问、智慧和能力还不够多、不够好,周围的人怎么可能理解、了解呢?那么更应该提示自己要更加努力,尽快提高自己。所以,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了解,我们的正确做法是与人无尤、反躬自问,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去做事,把自己打造得更棒。这样做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哪里需要生气、怨恨或烦恼呢。另外,也还有一种可能,我们会被故意否定或曲解,我们也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迎合别人,如果有人故意否定或曲解,那是他们的道德和水平出了问题,我们烦恼什么呢!苏轼可谓满腹经纶,却历经磨难,多次被贬,而且越贬越远,最远的被贬到海南儋州,可谓九死一生,但苏轼并没有被击垮,却因磨难而成就了一代大文豪,名扬天下,后世敬仰。孔子有着伟大的思想和高贵的品行,不被人理解,遭受排挤,背井离乡,周游列国,历经磨难,却收获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创造了辉煌的儒家文化,影响世界,成为“圣人”。试想一下,在生活上和工作中我们能够理解、了解别人吗?是别人不优秀、没有学问、没有能力吗?对所有的人都宽容一些,多一些耐心,我们可以和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这不是值得高兴的吗?哪里需要怨天尤人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坦坦荡荡做一个君子,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进入治学的更高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要乐于学以致用、工学结合,乐于交流中学习,乐于做与人无尤、反躬自问的君子,是治学的三种境界,难得的人生箴言,是指导我们中职学生历练成为职场达人的法宝。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