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综艺中女性形象建构的困境与突围

2020-02-04黄巧维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综艺

黄巧维

摘 要 随着“她”经济的发展,女性受众在综艺市场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大平台也纷纷推出以女性为主的综艺节目,衍化出涵盖时尚类、生活类、竞技类等多种形式的“她”综艺。文章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乘风破浪的姐姐》传达的主题呈现和叙事维度进行观察,分析《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做出的创新及困境。

关键词 “她”综艺;女性主义;女性形象;建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9-0094-03

近年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互联网驱动“她”经济获得新发展,女性诉求得到关注与重视。在娛乐领域,“她”娱乐的呼声日渐上涨,女性受众在综艺节目中占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她”综艺也成为综艺节目获取女性市场的新开发领域。“她”综艺主要指以女性作为节目主要呈现对象,内容围绕女性情感、事业、外形等领域,探讨女性的生活价值和社会地位,并将女性作为主要受众的节目形式。

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女性歌唱类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开启我国女性选秀综艺的先河,此后各大卫视推出以女性作为主体的各类综艺节目,内容主要集中于与女性相关性较高的领域,如注重打造女性外形的时尚美妆节目《女人我最大》《我是大美人》《女神的新衣》,呈现女性才艺的选秀《妈妈咪呀》《蜜蜂少女队》《创造101》《青春有你2》,以及将节目重点置于女性家庭和个人情感的《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儿们的恋爱》《妈妈是超人》等。“她”综艺类型多样、受众广泛,已成为综艺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女性主义无疑穿插于女性综艺节目始终,不同节目类型也对女性形象起到不同的建构作用。

2020年6月芒果TV推出女团成长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姐姐》),由黄晓明担任成团见证人,杜华、赵兆、kenn担任成团经理人、音乐总监和舞台总监,召集了30位出道多年的“30+”女艺人参与多轮唱跳训练和考核,最终选取5位成员组成女团重新出道。节目首期上线便引起广泛关注,播放量达2.9亿,占据多个微博热搜。截至节目收官微博话题阅读量达447.4亿,播出以来播映指数多日位居综艺榜首位。根据百度指数显示,节目受众年龄段主要集中于20~39岁,女性受众占据68.46%、TGI指数为138.32[ 1 ]。不同于以往女性选秀综艺,《姐姐》的成团主体打破女团成员青春懵懂的少女偶像形象,30位事业有成的“30+”姐姐们为挑战自我逆龄奋斗,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传递更为成熟多元的女性价值观。节目的主题呈现和叙事维度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性平等,但在传统父权观念和综艺市场的双面夹击下,仍显出诸多局限。

1 逆龄女团综艺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1.1 主题“三十而骊”,打破女团选秀传统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明确表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性别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建构出来的产物,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而女性始终以“他者”的身份存在,直到今天[2]。《姐姐》播出于女性已受到较多关注的21世纪,但在此前的女性综艺中,追逐梦想的主体为20岁左右初入社会的少女,与成熟女性相联系的更多为婚姻、亲子、婆媳相处等家庭关系的处理。“30+”的女性形象在综艺节目的建构下变得更为扁平化,综艺节目作为媒介传播话语与观点,建构女性形象影响观众认知,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姐姐》能获得较大关注的重要基点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单一建构,将目光对准“30+”女性的业务能力与人格魅力,展现出她们在家庭繁琐之外的一面。伊能静第一个接受节目组邀约,“我今年已经52岁了,年轻的时候一直在为事业打拼,结婚生子之后一直在为家庭付出,现在终于可以找到机会为自己活一次了”。《姐姐》将“三十而骊,青春归位”作为slogan,明确传递“30+”女性青春自信风貌、鼓励女性拼搏向上的节目定位。集结30位在各自领域已有较大成就的女艺人,忽略年龄与以往的各种荣耀,集中展现她们为唱跳女团挑战自我所做出的努力。从首期舞台的全开麦、无彩排表演,到姐姐们为呈现更好舞台日夜加练,“30+”女性所具有的自信与独立与节目主题完美契合。奋斗与追逐梦想不再是年轻女孩的专属,姐姐们也在逆龄奋斗中用自己的态度表达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她们没有拒绝讨论自己的年龄,“我觉得三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传递出一种“30+”的女性不仅可以做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也可以做自己。

1.2 贴合选秀成员特质,凸出成熟女性“她”力量

《姐姐》的节目设置相较其他青春偶像选秀更为柔和,整体节目氛围也更轻松自然。在每期舞台呈现前后,会有专门一期节目向观众展现姐姐们的私下相处、一期展现姐姐们练习室所做出的努力,形成“舞台+练习+生活”的叙事结构,从三个不同的叙事维度构建姐姐们在节目中的女性形象。“舞台篇”以展现姐姐们的飒爽身姿为主,成熟女性的不凡风采在舞台上得到了最大展示,即便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练习篇”让观众跟随镜头探究姐姐们在台下做出的努力,营造出即便年龄和生理上相比青春少女稍显劣势,成为女团严格意义而言是从零开始,但她们仍无惧年龄,拿出自己入行时的拼劲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生活篇”则更为温馨,舞台与练习室之外的姐姐们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细节与姐姐们之间的交谈都能显示出各自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此外,芒果TV在《姐姐》播出期间推出深度访谈节目《定义》,每周邀请一位姐姐进行访谈,主持人易立竞拥有丰富的访谈经验,构造出特有的冷静细腻的采访环境,与姐姐们进行对话。《定义》的主题围绕着姐姐们的人生,包括在家庭、事业、情感、对自己以及他人做出怎样的选择。一对一的交谈中,姐姐们有足够的时间向主持人,或是以主持人为代表的他人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此过程中也对大众关注的公共话题做出回应。与正片中热烈紧迫的氛围不同,白炽灯下的安静交谈提供了建构女性形象的另一维度,同时对话中的姐姐们也展现出属于“30+”女性的“她力量”。

1.3 乘风破浪、逆龄追梦引发观众共鸣

《姐姐》播出于国内选秀综艺节目的瓶颈期,尽管节目播出前后各大平台推出多种类型的选秀,也选出一批又一批特色各异的女团,但其国民讨论度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快节奏的造星节目不断消耗观众的热情,千篇一律的选秀标准与分辨率不高的年轻面孔让“年轻”“整齐划一”成为女团的代名词。目前的选秀节目对参赛人员年龄、身高、体重都进行了明确限制,经历3至4个月的录制后选出限定女团出道。《姐姐》的播出打破了一直以来观众对女团的审美标准,年龄横跨30~58岁,未经过系统唱跳训练,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她们不是初入社会、青涩懵懂的新人,即便在自身不擅长的领域仍保有自信,姐姐们是社会中成熟女性的缩影。“不是想赢,只是不想输”,在这样一个人生阶段,她们不断挑战自我做出的努力引起了大部分观众的共鸣,“我好像没有那么害怕变老了”。

节目播出期间,“乘风破浪”成为媒体热词,所建构的不仅是参与节目的姐姐们的形象,而是一个女性群像。自信飒爽的姐姐形象也受到广泛讨论与认同,各个领域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出现在大众面前,她们所翻跳节目主题歌曲《无价之姐》的舞蹈视频获得大量关注。《姐姐》也在节目片尾展示某行业的翻跳视频,加强与观众交流的同时强调了主题。

2 囿于消费社会下女性形象的再建构

2.1 重回传统选秀标准,刻意打造人设吸取热度

媒介在对女性形象解构的同时,也进行了再建构,在此过程中新的刻板印象逐渐形成。《姐姐》的立意与主题透露出想要打破当下受众对于成熟女性的扁平化认知,建构出更为立体的女性形象,但其本质是一档“选秀综艺”,最终目的是选出一支唱跳俱佳的女团。在第一期初舞台时,成团经理人杜华就明确表示是按照选出年轻女团的标准对姐姐们进行打分及分组,尽管这一标准引起争议,但就后期的舞台形式选择和观众弹幕的实时反馈而论,“唱跳女团”的标尺一直存在。节目组提供的表演曲目多为唱跳结合,姐姐们也表示“纯粹唱歌的节目在舞台表演上优势较小”,观众也会在弹幕中发表对于姐姐们唱跳水平的评价,这些与传统的少女偶像选秀并无差异。

作为大众文化节目,女性选秀综艺需要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观众,并将观众的注意力转化为商业利益,无法逃脱资本市场的主导。节目人为地为姐姐们设立形象,放大某些细节与言论,激起观众的讨论热度。首先在节目播出期间,为姐姐们添加各种少女人设,例如采用粉丝对姐姐的爱称“某某子”,营造出与成熟女性冷静沉着反差较大的少女形象,并在节目表演中不断强调姐姐们身上体现的少女感。再者会刻意呈现姐姐们的某些言论,引起观众的讨论甚至谩骂,例如在第2期“艾瑞巴蒂”组中的争议被放大,塑造出该组成员强势自我的负面形象,以至于成员遭到网民大量的骚扰和谩骂。并在节目宣传和后期上添加例如“晓明历险记”花字、弹幕角色为“跟班小弟”“拎包妹”“听姐姐的”以及刻意突出工作人员战战兢兢与姐姐们对话镜头,从侧面塑造获得成功的女性所具有的强势形象。

2.2 处于消费社会中,仍未摆脱“被观看”的欲望客体

“现代消费社会的显著特点就是视觉消费的形成,视觉传播符号以其活跃易接受的特性逐渐占据原有的文本文字的空间,视觉冲击的魔力就在于一瞬间的感应与妥协。”[ 3 ]大众媒介为受众提供消费产品,女性被建构为一种商品,她们仍未逃脱“被观看”的欲望客体角色。尽管《姐姐》将逆龄追梦作为节目主调,但当首期节目播出时观众就将一部分重点置于姐姐们有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脸庞及身材上,节目中的姐姐们也反复提到自己如何保持身材,女性的穿着、妆容、胖瘦依旧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无论是表演时的“表情管理”还是观众对于女性身材的赞美与攻击,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训着女性的身体。

《姐姐》的节目广告主多达21个,截至目前广告主数量为芒果TV今年之最,行业分布较为广泛,涵盖化妆品/日用品、在线服务/电商、汽车、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节目中的植入广告由姐姐们参与拍摄。乔安·霍洛斯提到:“如果我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多地来自我们消费什么以及怎么样消费,这就使得人们觉得自己的认同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使用商品可以摆弄、建构以及再建构什么东西。”[4]姐姐们在拍摄广告的同时她们也成为消费者审视的对象,每一个中插广告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也在建构着女性形象,“乘风破浪站C位,买衣服上唯品会,get姐姐同款” “无惧年龄就要赢,姐姐都涂梵蜜琳”,面对镜头展示商品同时她们的表情、姿势都会被观众放大、评价,她们不仅被男性观赏,也被女性观赏,女性观众更注重形象对品牌属性的加持,从而产生消费冲动。

3 结语

《姐姐》着力建构新时代的成熟女性自信向上的形象,打破以往综艺节目对30岁以上女性的扁平化设定,对以往的女性形象进行一定的解构。在对“她综艺”的内容、形式进行创新的同时,传达当代成熟女性自信飒爽、勇敢拼搏的精神,为女性魅力的展现提供一个广阔平台。它对女性自我价值进行了肯定,也一定程度拓展了受众对“30+”女性的认知,对当代性别文化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5]。

但《姐姐》开播以来收视和讨论度呈现了“高开低走”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其仍未摆脱传统的女性形象建构,《姐姐》本质上是一档综艺节目,是一档女性成团选秀类的真人秀呈现,它的娱乐性大于社会性。以一档节目来试图改变大众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显然不现实,它对于成熟女性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获取观众讨论度的前提下进行。30岁以上的女性在事业上的成就和努力被放大和肯定,但当蓝盈莹在果敢的表达出自己的野心后,展示出的与传统女性柔性、含蓄特质不同的形象时,又遭到网友的大量批评。每位姐姐都在节目中遭受着或大或小的非议,经过镜头的放大与节目组的逻辑拼接后的《姐姐》难以达成节目主旨表述的社会效益。诚然,《姐姐》的出现为“她”综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当就目前而言,女性媒介形象改观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百度.乘风破浪的姐姐百度指数[EB/OL].(2020-06-12)[2020-08-28].http://index.baidu.com/v2/main/ index.html.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吴廷俊,郑玥.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J].当代传播,2004(5):68-70.

[4]乔安·霍洛斯.消费与物质文化[C]//马元曦,康宏锦.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文化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5.

[5]单培培.偶像养成类综艺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以《青春有你2》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10):106-108.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女性主义综艺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2017首届综艺峰会:尊重每一个工种
2017上半年自制综艺数量与播放量迎来增长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