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口语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探索

2020-02-04杨丽萍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探索

摘 要:英语口语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契合国家提出的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总体要求。本文从阐述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入手,分析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介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英语口语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探索,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口语课 中国传统文化 融入 探索

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校四大功能中的两个(另外两个功能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怎样培养人、在高校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并使其创新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当今世界呈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态势,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國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要求改变过去单向“输入”西方文化的局面,要把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形成双向、均衡交流和互动的新局面。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实施传承创新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英语口语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实施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

本文从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介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丽江师专”)近十年来在英语口语课程中从教材内容改革到课内外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实践探索的具体做法,以期抛砖引玉,起到借鉴作用。

1 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外语界的大师刘润清[1]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依托。”徐丽欣[2]也说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应该是文化教学。王守仁[3]在教育部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然而我国多年的英语语言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西方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中国文化的“输出”成了必需。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语言之一,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这样,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许多学者也纷纷研究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必要性。李征娅[4]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郭志斌[5]、张敏[6]、刘琦红和秦岚[7]等学者一致认为高校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目的语)及英语文化的兴趣。肖菊[8]、刘琦红和秦岚(2019)还认为,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解决“文化失语症”问题。

魏晓红[9]指出,如果每一个中国大学生能够使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不仅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还可以推进母语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田苏和高巍[10]两位学者曾就学生对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受试对象普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也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以及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说明大学对用英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是有诉求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还能为大学生的文化交流奠定基础;不仅是世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

2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现象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11]在21世纪的开关之年就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失语”这一概念。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各教育机构和学者纷纷开始研究这一现象,笔者通过知网检索,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的研究论文在2002年至2020年间共236篇。这些论文的一个共识就是国内的教育教学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现象更是突出。清华大学的张为民[12]等以答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对126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2016年杜薇[13]在沈阳工程学院、2017年时俊霞[14]在山东英才学院、2018年王爽[15]在湖北省一所高校以及2019年邱春滟[16]在山西师范大学对近千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也反映了同样的结果,即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用英语很好地表述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郭凤[17]通过梳理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状的文献发现: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所改善,学生表达中国文化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整体上仍然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的教学现状。

2.2 英语教材中西方元素过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系统教材

大学英语教材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种西方文化,如政治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这无可厚非。还有英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也会在教学中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等,这也是教师职责所在。但让人遗憾的是,多数教材的内容只注重英美文化,很难看到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文章,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孔子”,也不知道怎样用英语描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李征娅,2012)。安秀梅[18]指出,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主要为英美国家的人、事、物,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严重偏少,平均大约为 2%。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为例,在全套四册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不到1. 3%[19]。万琼[20]认为,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虽然已经开始涉及文化与国情教育,但大部分还局限于目标语国家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大学英语课本虽然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材或者素材并不太多,教师在选取课堂材料的时候有较大的困难(魏晓红,2019)。肖菊(2019)、杨静[21]、李丽雯[22]的研究都证明英语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西方文化气息浓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刘琦红、秦岚(2019)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无本可用”。

2.3 教师的观念传统守旧,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不高

大学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通常更加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通过“听说领先”的教学改革逐渐对学生的英语语言交流技巧和应用能力加强了重视。然而英语教师的关注点始终停留在如何提高英语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应对四、六级考试层面,没有教授给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或者自身也不具备这种能力。罗向阳和吴军政[23]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等因素制约,往往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甚于中国传统文化,且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学习,课堂上也鲜少将中西方文化作对比授课。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仅停留在介绍英美文化层面,而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杜跃刚、孙瑞娟[24]指出,英语老师要么固执地坚持英语课堂教学传授英语知识技能即可,要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不是英语教学的任务,要么根本忽视了很好地挖掘英语课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王腾腾[25]说,纵观当前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其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较缺乏。

2.4 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仍然处于倡导阶段,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材的编制、课程设置等仍然在摸索中,与之匹配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方式都是一种尝试。刘琦红等(2019)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崭新的内容,教学实践中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用新方法新手段新体系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现阶段,无论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各高校每个学期的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大都以听、读、写、译为主,缺失有效测试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26]。刘琦红等(2019)还认为,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是自发性的,目前完全是“无准可量”的状态。因此,学生要学会用英语学习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会哪些表达技巧,考核标准怎么制定、怎么测评等都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

3 在英语口语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探索

21世纪初就有学者研究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并且提出一些具体路径,比如开启了大学英语全新视角的“传统文化导入路径”, 涵盖文化翻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定位、教学反思和教师能力六个属性的“文化走出去路径”;与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一脉相承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认同路径”,以及立足外语教学本土化,探索构建地方文化英语教学过程,消解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症的“地方文化植入路径”(郭志斌,2019)。然而,以上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宏观层面的,很少有学者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行性方面提出具体操作措施。笔者在自己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效果显著。这里介绍给同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1 科学编制英语口语教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高校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来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高校英语教材要凸显思政课程的时代性,其内容不仅包括英语知识,还蕴含深层次的教育元素。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英语教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也不是没有,比如《“文化体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以中西方对比为主线,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了全四册的内容[27]。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契合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成果融入教材。通过师生调研,以“一切有利于教学,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于2017年7月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职场英语》[28]。丽江师专从2011年就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口语课程,将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口语课教学。该校将英语专业学生一个学期的口语教材内容改为中国传统文化简介。该教材名称为《英力克英语口语民族文化篇——中国传统文化(下)》[29],被列为云南省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由十一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是中国烹饪,介绍了四大菜系及其特点以及每个菜系的代表食品,比如粤菜的油焖虾和烤乳猪,淮扬菜的叫花鸡和盐水鸭,卤菜的德州扒鸡和糖醋鲤鱼,川菜的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这部分还有英语介绍筷子的使用方法和中餐餐桌礼仪。第二单元是中国茶文化,包括茶的五大种类、中国十大名茶、名茶大红袍的民间传说、喝茶的礼仪以及茶具的介绍。第三单元是中国酒文化,内容涵盖了劝酒礼仪、中国十大名酒、酒的来历、杜康被比喻为酒的原因以及酒具的种类发展史的介绍。第四单元是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相关传说和风俗习惯。第五单元是中国书画,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书法绘画的名家名作,也介绍了绘画和书法的种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第六单元是京剧和传统乐器,介绍了著名的乐器、中国十大古典名曲及其相关的演奏乐器、我国地方戏剧的划分、京剧的角色及其扮相和作用、京剧、黄梅戏和越剧的著名作品、表演艺术家。第七单元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内容包括我国五大名寺及各自的建筑特点。第八单元是民间技艺,介绍了景泰蓝、唐三彩、瓷器、剪纸、风筝、皮影戏、蜡染、刺绣等。第九单元是中医的内容,介绍了中医的医学名著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也包括中医诊病的方法以及煎药的器皿。第十单元是十二生肖,介绍了十二生肖的来历、内容以及应用,还对阴阳五行、八卦以及二十四节令也做了介绍。第十一单元是古代文明,包括四大名著、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四书五经的英文简介。所有内容都以英文对话的形式展现。

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内容或情节设计别具一格,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设计茶文化和酒文化两个章节时,在劝说外国朋友多喝茶时,用了民间的言语“茶是清心尽可饮,酒是五毒不可服”,紧接着在酒文化这章里劝说这位外国朋友多喝酒,朋友就用茶文化里的这句话反驳主人,但主人又用“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民间谚语以及“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文化来支撑自己劝酒。在设计中国书画一章时,采用《唐伯虎点秋香》这部喜剧电影引出江南四大才子,继而引出古代书法绘画名家名作。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地方文化,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生动灵活,易于掌握。比如中国传统节日里,还介绍了丽江永胜人在春节吃“长菜”,端午节本地人吃“芽豆子”“游百病”“抹洒雄黄粉”等习俗。茶文化一章是用介绍丽江华坪县的乌木春这种本地茶开始对话的。中国书画一章以参观本地举办的画展开始对话,最后用本地纳西族口书书法家写的本校校训“德高業实 丽泽三江”来结束本章节英文对话。还有京剧和传统乐器一章,用听纳西古乐之后的感受并且介绍纳西古乐的“三古”,即古老的艺人、古老的乐谱、古老的乐器开始对话。在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一章里,用丽江黑龙潭五凤楼和木府的建筑特点引出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建筑的英文简介,用介绍丽江古城各种石桥风格引出中国古代著名的桥梁比如赵州桥、灞桥、卢沟桥的英文介绍。这些不仅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让学生觉得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三是适时融入励志故事和爱国情怀的内容。在英语口语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比如:在中国书画一章里就有丽江著名纳西族口书书法家和志刚的故事。和志刚11岁失去双臂,但多年来他克服了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勤学苦练,成长为一名口书书法家。这种学生看得见的励志故事激发了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另外这一章里还特别安排了南开大学范曾教授的一句话:“我分享你的光荣与尊严,我分担你的痛苦和灾难,因为你的名字叫中国。”(I?m s?aring ?it? you your ?onor and dignity,I?m s?ar-I?m s?aring ?it? you your ?onor and dignity,I?m s?ar--ing ?it? you your pain and suffering,because you are named C?ina.)要求学生能记住并能随口说出这一英文表述。每一次学生们在口述这句话时,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又比如:在中国古代文明一章里,对话的开始采用外国朋友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话题,然后引出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英文简介。最后对话的双方达成共识,最早的诺贝尔文学奖和发明奖应该颁发给中国人。这样的对话形式和内容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用英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古人不怕苦、不怕累、卧薪尝胆的精神。

3.2 改革教学方法,实施英力克英语习得模式

英力克是丽江师专外语人在段平华老师的带领下创设的一种注重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学习模式,是EANLIC(Englis? Acquired as a ‘Native? Language In C?ina)的中文音译。其核心是要在中国的汉语环境里人为地创造出一个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这一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学习和习得的方式获得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这一模式从2004年开始实施,至今16年,效果显著,成果丰硕。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将每周四定为外语人的“英语日”,全校英语专业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只能用英语交流。所有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英语聊天(Englis? C?at)、英力克之夜(EANLIC Nig?t)。以英语日为参照,师生自觉创造真实英语环境扩展至每日每时每刻每地。

(2)改革课堂教学地点,将口语课的1/4课时放在教室外的英语广场上以聊天的方式进行,当然,“英语聊天”的内容是与课堂教学任务有关的,而且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监督的条件下进行的。

(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一是以“学生教师”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即到第二学年,把学生根据班级人数和教学周数分成若干小组,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任务由这1~3名学生完成。而任课教师的任务是课前与学生教师商讨课堂教学计划、修改学生的英文教案;课中观察学生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表现并进行评价,课后总结学生教师上课的利弊,让后来的学生教师发扬光大好的,摒弃不好的教学方法。二是每周四晚上以晚会形式进行教学,占口语课1/2课时,统一称为“英力克之夜”,强化口语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仍然由1~3名学生教师组成小组完成。

3.3 改变考核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教育

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与英力克英语习得模式的实施一脉相承。对学生英语口语课的考核评价采用“倒三七”方式,即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试占30%。平时成绩由出勤、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在英语日是否坚持说英语的表现以及“英力克之夜”的表现以及作为学生教师上课和主持“英力克之夜”的表现组成。期末考试以口试的方式进行。一般是让学生在本学期所学内容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约占所学内容的2/3)进行重点复习,在考试时又在所准备的内容里挑选一个部分进行陈述。教师用“交际效率(占30%)”“交际技巧(占30%)”“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占40%)”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实现了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

3.4 加强课外实践教学,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内外无缝连接

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实施“外语人的4个100”建议,即“建议外语人常观看的100 经典英语影视剧”“建议外语人常读的100部经典名著名篇”“建议外语人赏唱的100首名歌名曲”以及“建议外语人常说的100句名言警句”。

建议外语人阅读的100部名著名篇中,除了国外的经典名著,如玛丽·居里的《居里夫人自传》,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高尔基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童年》(My Childhood)、《在人间》(In the World)以及《我的大学》(My Universities),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 ventures of Tom Sawyer),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作品,如《黑客与画家》(Hackers and Painters:Big Ideas from the Computer)、《牛奶可乐经济学》(The Economic Naturalist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s)、《惠普之道》(The HP Way)。排在这100部名著名篇最前面的是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水浒传》(Outlaws of the Marsh)、《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和《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的中英文版。学生通过课堂上学习对四大名著的英文简介,课外读完英文版本内容,不仅英语的阅读能力、英语词汇量有大幅度提高,口语上要介绍这四大名著也可以信手拈来。再者,如果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没有很好地读过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希望他们很好地阅读欣赏国外的名著名篇。

除了开设《英语影视欣赏》课程外,还建议外语人观看100部经典影视剧。这些影视剧不仅有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经典影视剧,如《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蒙娜丽莎的微笑》(Menalisa Smile)、《碟中谍》(Mission Impossible)、《卡萨布兰卡》(Casablanka)、《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等,还有现当代的好莱坞大片,如《空军一号》(Air Force I)、《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等。同时还建议学生不仅观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电影,如《推手》(Pushing Hands)、《刮痧》(Gua Sha Treatment)等,還要欣赏最新的配有英文字幕的国产大片,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的当代电影《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反映爱国情怀和大国风范的《我和我的祖国》(My People,My Country)等。观赏影视剧,不仅寓教于乐,还能在观赏影片的喜怒哀乐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议外语人赏唱的100首经典名歌名曲,除了大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外,还建议学生学会赏析世界名曲,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斯特劳斯家族的《拉德斯基进行曲》(Radetzky——Marsh)、《春之声圆舞曲》(Frühlingsstimmen Walzer),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A German Requiem),李斯特的《森林的细语》(Waldesrauschen)等。当然,没有忘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100首经典名歌名曲里,包括中国的十大古典名曲,其中有古筝曲《高山流水》(Lofty Mountains and Flowing Water)、《春江花月夜》(A Night of Flowers and Moonlights by the Spring River),有琵琶曲的上乘之作《十面埋伏》(Ambush on all Sides),二胡名曲《二泉映月》(The Moon Over a Fountain)等。欣赏这些古典名曲,学生不仅可以认识中国乐器,还可以知晓中国的历史,了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诸多磨难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在建议外语人常说的100句名言警句中,第一和第二句是特别设计的。这第一句是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的名言:“For beautiful eyes,look for t?e good in ot?ers;for beautiful lips,speak only ?ords of kindness;for slim figure,s?are your foods ?it? t?e poor;and for poise,?alk?it? t?e kno?ledge t?at you are never alone.”(若要漂亮的眼睛,请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优美的嘴唇,请口出善言;若要苗条的身材,请与穷人分享你的食物;若要优雅的身姿,记住走路时人不止你一个。)这句话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宽容善良、关爱他人且品德高尚的人。第二句话用的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话 :“Ask not ??at your country do for you, ask ??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在学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交给学生这句话,但用的是这样的方式:“ask not ??at your parents can do for you,ask ??at you can do for your parents.”(不要问你的父母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父母做了什么。)然后引申到“ask not ??at your family(classmates, roommates, class, teac?ers,sc?ool),ask ??at you can do for t?em.”(不要问你的家人、同学、室友、班级、老师、学校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他们做了什么。)此句话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从身边小事做起。如果随时能想着主动为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做小事,养成习惯,走入社会后就能为学校、单位、社会、国家做大事。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且能够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在英语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不仅需要英语教师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英语专业和中国文化素养。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本身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注意提高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還要多读一些提高自身中国文化底蕴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深刻理解,有了储备,才能够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并且教给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丽江师专在英语口语课堂中系统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任课教师也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并且在课内外实践教学中,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不可否认的是,以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仍然有缺陷。一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语教材不可能涵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即使丽江师专编写使用了专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口语教材,内容也不全面,像中华武术这样学生感兴趣又典型的传统文化没有收录进去。二是对所选取的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比如对四大名著的简介要求学生准确说出书名并对各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介。三是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所有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只能把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方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一切机会积极主动学习,最终达到提升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能力的目的。

4 结语

教育部在 2014 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高校英语教师具有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双重身份,不仅要有较深的西方文化素养,还应有较强的传播母语文化的责任意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是新时代赋予高校英语教师的历史使命,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到英语课程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的英语教育走得更远、更长久。

总而言之,在英语口语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编制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材,优化英语教学方法以及实施过程性评价体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英语表达的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教学创新不仅将中国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精华相结合,还与时俱进、适应现今社会发展需求,从战略高度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真正做到英语语言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长着中国脸、怀有中国心,具备中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3.

[2]徐丽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8,33(1):153-155.

[3]王守仁.教育部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8,p.1-13.来自:https://wenku.baidu.com/vie w/05b5220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e.html

[4]李征娅.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101-103.

[5]郭志斌.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教学实现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19(8):70-71.

[6]张敏.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16(8):99-100.

[7]刘琦红,秦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2):78-80.

[8]肖菊.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安顺学院学报, 2019,21(3):65-68.

[9]魏晓红.“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与大学英语课堂改革[J].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2019(7):22-25.

[10]田苏,高巍.大学英语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11):124-130.

[1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12]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1):34,52-53,63.

[13]杜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研究[J].企业导报,2016(5):87-88.

[14]时俊霞.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状调查及成因研究——以山东英才学院为例[J].农家参谋,2017(22):105-106.

[15]王爽.“中国文化失語症”现状调查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科技视界,2018(6): 79-81,112.

[16]邱春滟.新时代视角下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研究——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调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7):88-89.

[17]郭凤.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状——基于中国知网 2015—2019 的文献分析[J].成长,2019(12):45-46.

[18]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2(11):84-85.

[19]刘晓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8(5):126-128.

[20]万琼.从课堂观察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4):140-142.

[21]杨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及途径[J].大学教育, 2013(10):13-14.

[22]李丽雯.论文化自信视野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贺州学院学报,2018, 34(2):142-144.

[23]罗向阳,吴军政.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2):99-100.

[24]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22-126.

[25]王腾腾.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3):116-119.

[26]赵华,张媛媛,王鑫.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 海外英语,2018,5(3):86-87.

[27]张玉厢.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探索——以《“文化体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J].科技风,2017(3):26,39.

[28]许超.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J].文教资料,2019(1):229-230.

[29]杨丽萍,杨文良等,英力克英语口语民族文化篇——中国传统文化(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8.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探索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