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极科考,总有一款吸引你

2020-02-04孑於

看世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冰盖冰山科考

孑於

英国“哈雷6号”南极考察站

目前,世界上有3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这些众多的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类。大多数国家的南极科考站,都建在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夏季露岩区。

这其中吸引眼球的,有首个“会滑冰”的科考站、首个零排放科考站,有外表似“太空飞船”的科考站,也有集装箱拼成的“别墅”科考站,甚至有能自行消失的科考站。

黑科技解忧食住行

“哈雷6号”是英国2012年建成的南极考察站,由8个带滑橇的组件拼成,可以拆开来一个个拖走,是首个可“滑冰”的极地考察站。该站位于威德尔海的冰架上,是重要的大气和冰川观测点,有约50个研究人员在此工作。据悉,前4个“哈雷”考察站已被冰雪吞没。如“哈雷3号”,在1983年被遗弃之后已掩埋在12米深的冰雪之下。

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号考察站建于2009年,是南极第一个“零排放”科考站,完全采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带有一个最大能源效率的智能电网。同时,巧妙的绝缘装置让该建筑完全不需要任何内部加热设施。

韩国“JangBogo”科考站的命名,源自9世纪的一位航海英雄。它酷似一艘太空飞船,“悬浮”在南极特拉诺瓦湾。这里的风力超过每小时150公里,温度可降至零下35摄氏度。“JangBogo”加强性的三组机械臂设计,可减少逐渐积累的冰雪,对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巧妙使用可以抵御南极的暴风。

“巴拉蒂”科考站是印度第三个南极基地。这栋建筑看上去像太平洋海岸几百万美元造价的别墅,不过,窗外不是海浪而是雪。“巴拉蒂”科考站由134个船运集装箱放置在岩石上构成,用了铝制外壳来抵御风雪。它用于海洋学研究,其设计可避免被积雪掩埋。印度第一个南极科考站“达克辛-甘戈特里”,就遭遇了被冰雪吞没的命运。

为躲避南极洲的寒冷风暴,丹麦建筑师最新设计的冰山生活基地,是在冰山内部挖掘空间和通道,把研究人员、设备放在里面,建立一个人类生活基地。很多人会问,它不会融化掉吗?而这正是设计的精髓所在,建成7~10年后,整个基地就会自行融化消失。所以,考察团不需要再花精力清理不需要的设备、研究站了。

我国在南极已建成4个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2018年2月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这其中值得一说的是中山站2013年建起的蔬菜房。经过试错,科研人员只专注于种植几种长势迅猛的蔬菜,这让蔬菜的产量保持着稳定。这样一来,在那里工作的18名中国队员每餐都可以至少吃上一盘蔬菜,比如黄瓜、生菜或白菜。

有了相对舒适的生活基地还不够,科考人员还需要出行方便。在早期,探险队员们使用雪橇犬,后来改用雪地摩托、雪地车,甚至改装皮卡也能在南极“极速狂飙”了。

在19世纪的探险者最早踏上南北极的茫茫冰盖时,以“傻呆萌”著称的萨摩耶和哈士奇就是探险队伍中的“好伙伴”了。它们有着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发达的肌肉和坚强的肋骨,而且,发生在雪橇犬和人类间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如今,雪橇犬仍是科学家和探险者在南北极最可靠的伙伴—它们全时四驱,硬轴连接,自带差速锁和防滑链,关键时刻还能救命。

1937年,加拿大人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产品,如今我们把它叫作雪地摩托。探险家们再去追寻库克船长的足迹就方便多了—起码不用再忍受着道德的谴责去食用小伙伴了。即便到了今天,雪地摩托也是科考队员们最方便且具有驾驶乐趣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后来,科考队员和工程师们熟练地把履带套在机动底盘上,于是极地从业者们大量使用雪地车。这些大家伙们动力足、耐严寒,对冰雪坎坷无所畏惧,可以承担交通、运输、施工等工作。

2010年,两辆由Arctic Trucks改装的丰田皮卡車成功横越南极冰原,并且创造了“最快穿越南极大陆”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08个小时在冰盖上长征了2308公里,平均速度21公里/小时。这两辆车有巨大的油箱、超大的轮胎;特殊的防冻液和发动机的改造,让它们能在﹣56℃的极寒条件下正常启动。

雪地皮卡

丹麦建筑师最新设计的冰山生活基地,是在冰山内部挖掘空间和通道。

而作为应急响应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南极建有约50座机场(含两座中国的简易机场)。最出名的两座机场,一座位于美国建立的南极最大考察站—麦克默多考察站,另一座是澳大利亚建造的跑道长达4公里、曾起降过C-17运输机的威尔金斯机场。有趣的是,这些机场的位置往往会移动,因为机场所在的冰盖好比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一床“被子”,它是运动的。

不可思议的现象

那么,南极有哪些让常人觉得有趣或不可思议的现象呢?

首先,在南极冰盖下,藏着古代大陆的遗迹。研究人员发现,南极洲东部的地壳比西南部厚(前者厚度在25~37英里,后者为12~22英里)。据福克斯新闻2018年11月报道,德国基尔大学地球科学家埃宾认为,南极洲东部由多个“克拉通”组成;这些“克拉通”是以前大陆的核心地带,在最近至少5亿年里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南极洲地壳相对稳定,但冰盖是不断变化的。美国宇航局的卫星观测发现,从大约1万年前开始,南极的冰盖一直处于增加状态,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冰川流失的速度。科学家认为,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南极部分冰川的水分被“分配”到了非洲;而最近数千年来,每年南极东部的冰盖都处于增加状态。

让人惊讶的是,2018年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乘飞机飞越南极进行观测时,在拉森C冰架附近海域,意外拍摄到一座奇特的冰山。这座冰山呈长方形,外形规整、见棱见角。科学家表示,这种直角型冰山非常罕见,但确实是自然形成的。

南极机场

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号考察站

韩国“JangBogo”科考站

在寒冷的南极冰盖下,隐藏着大约400个湖泊。

无独有偶,2017年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巨大的冰间湖,面积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相当。其形状,看起来像一条鲸鱼。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冰间湖的相关记载。2011年11月22日,NASA地球观测站公布过一张卫星照片,展示了南极洲的冰间湖景象。但冰间湖具体成因尚未有明确结论,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来自陆地的强烈下坡风,使新形成的薄冰不断向更远的海洋运动,而下面相对温暖的海水不断上升,就会出现冰间湖。

当然,不管成因如何,这些区域对于野生生物而言极其重要。鲸和海豹整年都可以从这里升到水面呼吸,而海鸟则可以整年在这片区域寻找食物。

更让人称奇的是,在寒冷的南极冰盖下,隐藏着大约400个湖泊。

早在十多年前,科学家在距离南极点600公里处,就发现了一个封冻在1公里厚的冰层之下的湖泊。湖的深度约10~15米,覆盖着约160平方公里的面积。这个湖泊名为“冰川下的默瑟湖(Lake Mercer)”,它已经与世隔绝了数千年。

在拉森C冰架附近海域的長方形冰山

2018年12月26日,美国南极冰下湖科学通道(SALSA)团队的科学家在坚硬的冰层中,钻出了一条狭窄的入口。通过这个狭窄的入口,他们发现了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生命世界……

这些生物残骸的个头都非常小,甚至远不如芝麻大。有的看上去像是被压扁的蜘蛛,有的看起来像蠕虫。其中一些动物似乎是陆生的。那么,这些动物残骸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留下的痕迹吗?如果不是,它们又来自哪里?

一种观点是,在5000~1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南极冰盖曾短暂地变薄过,这使得海水可以侵入数百米厚的浮冰之下,直抵如今的默瑟湖。随着冰盖变厚,冰面就像盖子一样覆盖着海床,任何伴随海水而来的动物,可能就因此被困在了这片水域里。

在南极的其他地方,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逐渐隆起的南极大陆,可以将浅浅的海湾隔绝成湖泊。海洋中微小的甲壳类动物,似乎已在一些湖泊中生存了数千年,在厚达几米的冰层下,度过了漫长的时光。

但对于默瑟湖来说,它所拥有的环境要极端得多—阳光根本无法穿透它厚达1公里的冰盖。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生物在从湖中被打捞出来时,就已经死亡了几千年。

猜你喜欢

冰盖冰山科考
格陵兰岛的冰盖悄悄融化
恐龙跑得快吗
火星上的水有多咸?
奇!科学家发现罕见冰山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