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达半个世纪的极地探索之旅

2020-02-04FiringMoth.

看世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爱斯基摩斯科特霍尔

Firing Moth.

1895年,挪威人弗里乔夫·南森设法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大型海上破冰船“弗拉姆”号

位于地球最北部的北极圈,直到19世纪后期,仍然被神秘笼罩。多少个世纪以来,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北部的捕鲸者都有着深入北极圈的梦想。人们一直认为,有一条所谓的“西北航线”,从大西洋跨越北冰洋,连通太平洋,能够将美、欧、亚三洲之间的海运大大缩短,是一条最快速的海上航路。

但这一说法只是个“神话”。它基于19世纪中期,德国科学家奥古斯特·皮特曼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在北极圈附近有一块不冻的海域,因为墨西哥湾暖流的加温作用,可以抵消海水的封冻。为了证明这一理论,皮特曼曾派遣水手卡尔只身涉险北极。此次行程虽无功而返,但激发了人们的好奇,来自欧洲各国的探险家纷纷前往极地探险。

最终,两位奥地利军官(朱丽叶斯·佩耶和卡尔·卫普雷西特)证明了皮特曼的“不冻海理论”是错误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爱斯基摩化

1845年,一条关于冒险者的新闻惊动了每一个探险者的心:约翰·富兰克林在深入北极圈的路上失踪。

这条新闻就是日后卓有成就的美国极地探险家查尔斯·霍尔开启极地朝圣之路的初衷。1860年5月,霍尔登上了一条捕鲸船,此时距离富兰克林的失踪已过去了15年。

霍尔之所以在15年后仍对弗兰克林的生还怀有希望,是因为他信奉在北极地区生还的唯一方法是“爱斯基摩化”—如果富兰克林和他的探险队成员能够用爱斯基摩人的习惯生活,那么他们确实还有可能活跃在极地区域。

為了证实这个想法,查尔斯·霍尔没有直接前往北极,而是预先在巴芬岛同当地人生活了两年,目的是习得原住民的求生方法。霍尔学着狩猎,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勇敢地以生海豹肉为食(因为极地区域缺少果蔬食物,人类难以获得维生素C,而未经烹饪的生海豹皮脂里富含维生素C,几乎和橙子里的含量一样高!科学家认为,这就是爱斯基摩人不会罹患败血症的原因),还学会了搭建Igloo(圆顶冰屋)—这些都保证了霍尔能够在极寒之地生存下去。而更为重要的一项技能是,霍尔学会了借助“狗拉雪橇”在冰面上前行,这是他能不断深入北极腹地的出行基本条件。

最终,霍尔在爱斯基摩人中间生活了5年。他也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富兰克林探险队的成员死于饥饿。经过这5年的学习和实践,查尔斯·霍尔确认,只有使用这些方法,征服北极点的梦想才会变成现实,“爱斯基摩化”是任何人得以触及北极点的基本条件。

向着北极出发

1871年,霍尔驾驭着雪橇犬,在爱斯基摩人的帮助下,深入到北纬82度11分的位置,也探索了埃尔斯米尔岛。但他的“北极星”号却在返程途中失事,霍尔也死于心力衰竭。

尽管查尔斯·霍尔没有完成征服北极点的夙愿,但他为后世的探险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爱斯基摩化”在后续的北极—南极探索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95年,挪威人弗里乔夫·南森设法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大型海上破冰船“弗拉姆”号。它是一艘三桅帆船,形状粗短,重达402吨。虽然样子难看,但这艘船却能在冰封的海面上抵御浮冰的压力,破冰而出。

要知道,浮冰是依靠航路深入极地的最大阻碍之一。在冬季,浮冰汇集在一起,膨胀的冰将带来巨大的压力;行驶至此的船只,会像一粒放入核桃钳的纸皮核桃一样,被浮冰轻易地“夹碎”。

1908年,征服北极点的行程终于拉开序幕。另一个挪威人罗阿德·阿蒙森,购入了南森的“弗拉姆”号破冰船,计划重返北极。但是,他最终放弃了征服北极点的计划,因为他听说有个美国人已经声称自己到达了北极点。与他同时竞争北极点的人是美国的罗伯特·皮尔里,他在起航深入北极之前,就已经因为酷寒冻掉了八个脚趾。

1906年7月,皮尔里依靠爱斯基摩人的生存技能,组建了一只探险队,同时也招募了一批爱斯基摩人来驾驭雪橇犬。但当年的极低温零下60度,打乱了他完备的计划。

爱斯基摩人身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

“爱斯基摩化”是任何人得以触及极点的基本条件。

1908年,皮尔里与另外三人再次上路,他在格陵兰岛招募了50个爱斯基摩人和250条狗。1909年4月,皮尔吉距离北极点只有240公里了。据他说,他于1909年4月6日登上了北极点,插上了美国国旗。在行程记录中,他还特别提到,在北极点的周围,不管哪个方向都刮南风。

南极争夺赛

如果说北极的探索已经耗费了探险者的耐心和生命,那么南极的探索就更加无法预测了。南极洲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陆地上既没有居民,也没有哺乳动物,集狂暴和荒芜于一身,只有沿海水域里的企鹅、海豹和鲸能在南极洲附近存活。

除了极低温之外,南极洲边缘的海域非常辽阔,距离任何大洲都有数千公里的距离。无法计数的浮冰和暴风雪,被西风漂流席卷而来,船舶几乎寸步难行。南极洲的冬天,从5月到8月的四个月里都暗无天日,风速和风力超过美洲的飓风,极低温可达零下89摄氏度。

对南极点的征服,可以说是挪威和英国之间的争夺赛。

在1909年,当罗伯特·皮尔里宣布自己到达北极点之后,爱尔兰人沙克尔顿驾驶着“猎人”号登陆了南极洲,并驾驭着雪橇犬,深入到距离南极点只有155公里的地方。

现在,地理学上最后一个大奖—征服南极点的角逐,即将在两个野心家之间展开。他们是来自挪威的罗阿德·阿蒙森和来自英国的罗伯特·斯科特。

雪橇犬是探险者在极地最可靠的伙伴

最致命的一点在于,斯科特不愿意使用雪橇犬,而是坚持用矮种马拉雪橇。

探险员阿普斯利·谢里-加勒德,曾跟随斯科特的队伍向南极点进发。返程十年后,他这样评价斯科特和阿蒙森这两支队伍的差别:

“阿蒙森的那队直接去,最先到,一员不损地回来,他自己和队员没有受到额外的压力,只是做极地探险的日常工作。井然有序,实事求是之至。反观我们这队,冒惊人的险,像超人似的艰苦耐劳,获得不朽的名声,每年8月在大教堂礼拜中被纪念,还树立雕像,但是去到南极点时,却发现此行完全没有必要,还害得最好的人手死在了冰棚上。”

挪威人阿蒙森的队伍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他轻装上阵,只带了19个队员,从格陵兰弄了97条狗,计划周密、遇事冷静,阿蒙森队朝着南极点的目标一丝不苟地快速推进。

但斯科特队则有着鲜明对比,作为一名英国海军军官,他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求生心,让他带上了英国历史上最庞大、最高端的科學家队伍,外加343公斤的行李,以及庞大的科考实验设备—每位探险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好奇心和兴趣太过强烈,试图以一支探险队的规模,承担起三四支队伍的工作任务。

最致命的一点在于,斯科特不愿意使用雪橇犬,而是坚持用矮种马拉雪橇。这方面显示出他“非爱斯基摩化”的弊端。

斯科特心怀偏见,认为西伯利亚的矮种马要比低贱的狗高贵,但矮种马在初入南极洲不久,便纷纷丧命。虽然他们也带上了不少狗,但没有一个人会良好驾驭这些狗群。在谢里-加勒德撰写的“狗群花絮”中,他形容这些狗“狗心不同,恰如其面”。他们给每一只狗起了名字,认为它们各有特色,不听使唤。当主人无所事事高坐其上,狗群却莫名地或是兴高采烈,或是怒火中烧。显然,在斯科特队伍中,驭狗是件天大的难事。

两支探险队伍的另一区别是,挪威人信奉队伍成员一律平等,但是斯科特的英国人队伍中,官员与普通人界限分明。

1912年1月17日至18日,斯科特一行五人最后的留影

斯科特的绝笔

阿蒙森队在1911年10月19日出发,分为四个小队,共驾驭42条狗。他的计划缜密,在一开始就射杀了24条狗,作为成员的食物储备。

12月8日,阿蒙森队越过了沙克尔顿到达的最远点。最终,在12月14日下午三点,阿蒙森队到达了南极点。为了防止仪器失灵,他标出了一个半径19公里的圆圈,确认将南极点包含其中之后,才插上挪威的国旗。此后三天,阿蒙森队在南极点附近插上了更多的挪威国旗。1912年1月25日,他们回到了“弗拉姆”号破冰船,一周后成功返航,全员凯旋。

斯科特队在1911年10月23日动身,在12月时已射杀了所有矮种马。因为对手阿蒙森御狗有方,他们的距离逐渐拉开。在靠近南极点只有270公里时,斯科特队只能派人拉雪橇。因此,斯科特派支援队员返回。此时,队员只剩下鲍尔斯、埃文斯、奥茨和威尔逊四个人。他们一行五人踏上了厄运之旅。

1912年1月17日,五人看见了阿蒙森在南极点附近的足迹,他们知道英国在争夺南极点的竞争中彻底输了。五人返程,时间进入2月,死神在狂风暴雪中“收割”斯科特队伍的生命。2月17日,埃文斯冻死;3月中旬,奥茨冻死;3月下旬,因暴风雪肆虐,最后的三人斯科特、威尔逊和鲍尔斯,只能躲在帐篷里等待死亡。

人们之所以能清楚了解斯科特死亡之旅的全貌,是因为他在极寒之中,仍然笔耕不辍,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忠实地在日记里写下一切:3月22日到23日,威尔逊和鲍尔斯濒死;3月29日到30日,斯科特死亡。

三人死亡的帐篷驻扎地,距离南极洲的“一吨补给站”只有18公里。8个月后,三人的尸体和日记本一起被其他探险者发现。

日记本上,斯科特的绝笔是:

“我想我们不能再盼望更好的情况发生了。我们一定会撑到最后,但我们越来越虚弱,当然,尽头不远了。

真惨,我想,我不能再写了。

天可怜见,照顾我的家人。”

猜你喜欢

爱斯基摩斯科特霍尔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双重性格的分析
你会问好吗?
《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
湖人主帅斯科特下课
READINGS
美士兵写反战歌曲入狱
不到一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