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睫状血管分离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2020-02-04李添天
李添天
斜视是对患者视力有着严重影响且较为常见的眼外肌疾病之一,指的是双眼无法同时观察到同一目标,包括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两种类型,前者可为先天性,也可能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后者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眼位和第二眼位斜视度相等、无眼球运动障碍,处理解决不当可有视觉减弱或丧失、弱视、复视和混淆视等并发症[1]。该疾病以低龄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既影响患者外观形象也会导致患者视力下降,影响之后升学与就业情况,不利于成年后参与精细型工作。手术方案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式,一般来讲,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越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目的在于矫正眼位、改善外观,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2]。一旦患者视觉发育停止(通常在7~10岁),仅凭手术治疗,往往难以使得患者双眼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比较常规截断直肌方案与显微镜下睫状血管分离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84例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30岁,平均年龄(18.24±4.09) 岁;病程2~20个月,平均病程(10.18±3.28)个月。观察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7~28岁,平均年龄(18.65±3.91) 岁;病程3~20个月,平均病程(10.24±3.2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①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斜视;②无睫状血管分离术禁忌证;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自觉参与。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②现阶段行其他治疗者;③精神状态不佳,配合度差者。
1.2 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截断直肌方案,观察组患者进行显微镜下睫状血管分离方案,具体措施为:对所有患者行局部麻醉,将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注射至患者结膜下方,行切口于直肌止端结膜,使得直肌在纤维镜下充分外露;打开肌鞘后可在肌肉表面发现肌血管,使用分离钩对两旁血管进行分离,逐渐向两端继续分离。截除术中血管分离应比截除长多出1 mm,后徙术中需将血管分离至止端后7~8 mm处,手术所需浅层巩膜上预置固定肌肉缝线,断腱后予以结扎缝合处理,以免血管被拉断,手术量与术式同常规手术一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参考文献[4],分为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眼外直肌睫状前动脉血管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比较两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发生率,判定依据[5]:存在角膜混浊、上皮水肿、房闪、虹膜萎缩、晶状体混浊和瞳孔变形等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4.49±0.72)cm/s、收缩期血流速度(14.56±2.42)cm/s和阻力指数(0.72±0.05)均高于对照组的(3.96±0.92)cm/s、(12.18±1.72)cm/s、(0.68±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化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发生率为23.81%(10/42),高于观察组的4.76%(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2,P=0.012)。
3 讨论
斜视指在观察某一事物时,只能用一眼视轴注视目标,另眼视轴偏离目标。该疾病类型多样,眼球内斜是最常见的类型,即内斜视。该疾病发病率为3%~5%,多发于幼儿,与解剖因素、神经支配因素、屈光与调节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斜视一经确诊,应立即开始考虑手术治疗,越早开始矫正,越能获得较好的预后,接受治疗时的年龄越大,患者视觉功能越不容易恢复。对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目的在于平行双眼视轴,对应正常视网膜,促进双眼单视功能正常发育[6]。
斜视手术是眼科疾病治疗中较为常用的医疗手段,成功率可达到90%以上,它以附着在眼球表面的眼外肌为手术操作部位,无需进入眼球内部;手术切口位于球结膜,因此不会在患者眼脸皮肤上留下瘢痕。以往的斜视手术切口明显,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慢,不利于患者视力的改善。医疗手术的迅速发展和相关器械的迅速发展使得微创手术逐渐在斜视的治疗中得到推广应用,使得手术成功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微创手术以显微镜为引导,镇痛镇静技术以及睫状血管分离保留术式的应用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浅睡眠状态,既缩小了手术切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水平与质量,不仅如此,它还能促使患者术后迅速好转,减少异常反应的出现,改善患者视力[7,8]。
眼球眼前节近8成的血流供给源于睫状前动脉,以往的斜视手术中,对直肌进行阶段处理的过程中也使得为眼前节供血的睫状前血管被剪断,因此常规斜视手术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操作过程中要避免一次性离断相邻直肌,期间极有可能导致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发生,特别是在老年人和存在合并症患者的治疗中出现该不良事件的风险更大。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短期内在一只眼上行多次直肌手术或是同时在两条以上直肌上进行手术操作使极为常见的,借助显微镜对睫状前血管进行分离和保留是其可能性明显提高,可作为斜视手术的一个新的思考方向,该术式对睫状前血管进行保留,基本不影响眼前节血流供给,使得眼前节综合征发生风险得到控制[9]。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睫状血管分离术的使用,可明显减少由术中出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减少术后异常情况发生风险,进一步体现了手术治疗的精确性。
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显微镜下睫状血管分离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予以斜视患者显微镜下睫状血管分离术,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提高手术治疗可行性,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眼前节综合征的出现,值得深入探讨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