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30篇中英文献综述
2020-02-03张茜李孔铸汪依桃
张茜 李孔铸 汪依桃
摘 要:文章审查文献的范围是自2016年以来大学生与素质拓展训练主题相关的最新和权威的中英文各15篇。文献来源国有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此文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主题的学者提供详细的前验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信息,并提出将来素质拓展学术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素质拓展;外展活动;心理发展
大学的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0年代后期的哈佛大学。现代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心和各项能力,并通过课程安排和活动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的环境。
一、文献来源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文章共审查的中英文献按“哲学和人文社科”分类进行学科检索。收集文献来源的类型包括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章、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和学术研究成果。文章中的中英文文献检索分别来自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谷歌学术检测系统文献资料库。
二、15篇中文关于素质拓展训练相关文献
中文关于素质拓展训练的相关文献探讨的主题有:大学生的首创精神培育探析、素质拓展模式构建的分析、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可行性研究、素质拓展与劳动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拓展训练与心理素质的探讨、心理资本的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的实验、学生班集体建设影响的研究。
三、15篇英文关于户外运动和野外生存相关文献
英文关于户外运动和野外生存相关文献探讨的主题有:探索户外定向课程对大学适应的影响、从心理,观察和生物物理多角度检验冒险经历、野外探险医疗事故和疏散的拓展训练、临床前学生的荒野医学比赛、高海拔实地冒险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通过冒险教育建立外向型学生的毅力和适应性水平的研究、发展学生韧性的大学户外教育计划、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外展活动学校课程印象调查W. Brad
四、理论和方法论的使用
情景学习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在拓展训练的文献中是被使用最多的支持理论。曾春燕[17]采用了费斯汀格法则,即:团队的凝聚力是为使得团队成员留在团队内而施加影响的全部力量的综合。廖新新和张松林[15]使用学习动机理论对素质拓展是否对大学生学习动机有影响进行心理干预实验。Ewert采用Ursin和Eriksen开发的压力激活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Suzanne[27]的研究使用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调查经过拓展训练之后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的变化。Shellma[25]的研究使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调查参加户外教育计划是否会影响参与者对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感知水平,并使用健康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连续体简表来衡量大学生三个方面的幸福感。两篇英文医学生户外救援实践的文献使用了户外体验学习理论。实证类论文的主题涵盖了班级和团队建设、学习动机、心理资本、毅力和适应能力、缓解压力、自我效能感、救援应急能力等。研究方法有:实验法,实验组和对照组调查问卷和开放式访谈、定量的调查问卷法。数据分析方法有:数理统计、定性数据分析和统计数据比较等。
五、讨论
首先,欧美国家对素质拓展活动的发展时间悠久并因此积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中國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大部分归属于高校的思政教育范围,少量的研究与探讨大学生心理相关,大部分还维持在展开活动的探讨阶段,远没有形成与其他学科相关联和互补的交叉学科体系。其次,大部分英文的研究文献在理论框架、方法论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上都遵循严谨的科学实证研究的规范,而中文的研究文献大部分以述评的形式来论述,大多缺乏论点论据和具体数据的支撑。最后,欧美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训练活动的多样性上,与之相关的科研期刊也得到蓬勃发展而且体系健全,他们把素质拓展训练和教育学习紧密的结合。中文大部分的文献都是发表在原作者本校的校刊或者体育性质的期刊,素质拓展训练的研究在整个科学领域的研究中被边缘化。
六、結语
正因为发现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大学素质拓展研究领域存在显著的差距,将来的中国的研究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研究趋势可向这些方向发展:借鉴西方研究的经验来弥补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拓展研究的空白;在已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证实或者经检验推翻原先的研究结果;拓展出新的素质拓展活动空间的研究;反思已有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实践的利弊;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是否具有持久的积极影响等。
参考文献
[1] Hill A, Clark C, Erbe D. Student Success through Outdoor Orientation Programs.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uthor,2009.
[2] Robinson DA. Orientation programs: A foundation for student learning and success.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1996:75 55-68.
[3] 王雅君.素质拓展视角下大学生首创精神培育探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 97-98.
[4] 林清阳.基于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构建的路径分析.教育现代化2019:6(80) 234-236.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0.092.
[5] 骆兴楠,赵引弟.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云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1)15-17.
[6] 杨贵彭.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才智,2019;(14)24.
[7] 莫玉昌,康少春,傅新宇.质拓展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可行性探讨.体育科技2019;40(03)115-116.
[8] 李永奇.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可行性研究.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5)92-93.
[9] 刘锐.学生素质拓展与劳动就业能力提升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6.
[10] 王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知识经济2019;(25)130-132.
Advances in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2017; 29 1638-1642.
[11] Ewert A, Chang Y, Davidson C, Hines R. Examining the Adventure Experienc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Psychological, Observational, and Biophysical. Coalition for Education in the Outdoors 13th Biennial Research Symposium2016. p. 9-11.
[12] FC W, CR W. Medical Incidents and Evacuations on Wilderness Expeditions for the Northwest Outward Bound Schoo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2018; 29(4) 479-487.
[13] Feazel L, Block J, Jayawardena A, Wehr P, House H, Buresh C. Wilderness medicine race for preclinical students. The Clinical Teacher 2016; 13(4) 271-276.
[14] Harper NJ, Webster AL. Higher learning: impacts of a high-altitude adventure-based field school on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rning 2017; 17 (1): 67-81.
[15] Davidson C. Building character through adventure education: A study of levels of grit and resilience in outward bound students: Indiana University; 2016.
[16] Shellman A, Hill E. Flourishing through Resilience: The Impact of a College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2017; 35 (4): 59-68. doi: 10.18666/jpra-2017-v35-i4-7779.
[17] Faircloth WB, Bobilya AJ, Ewert AW. The North Carolina Outward Bound School Course Impression Survey: A Psychometric Investigation. Research in Outdoor Education 2016; 14 1-20.
[18] Dittus-Blitz S. A wilderness experience to increase self-efficacy in college-bound seniors.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Saint Marys College of California; 2016.
[19] Hensen RM, Metcalf LC, eds. The Role of Wilderness Orientation Programs: What purpose do they serve? University of Montana Conference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UMCUR); 2017: Psychology Department,UM.
[20] Gray T. A 30-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outdoor education upon adolescent participants: Salient lessons from the field. Pathways: The Ontario Journal of Outdoor Education 2017; 4-15.
[21] Meilleur A, Ritchie SD, Oddson B, McGarry J, Pickard P, Brunette MK.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mportance of a mandatory outdoor experience program at university. Journal of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20; 23 (1): 1-20.
[22] Andre EK, Williams N, Schwartz F, Bullard C. Benefits of Campus Outdoor Recreation Program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2017; 9 (1): 15-25. doi: 10.18666/jorel-2017-v9-i1-7491.
[23] Nelson MM. A Cas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Forged Through a Freshman Outdoor Orientation Program. 2019.
[24] 陳文华.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探究.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6)53-56.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学生工作研究项目(学生资助管理专项)(ZD2019002)。
作者简介:张茜(1977-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李孔铸(1976- ),男,湖北随州人,清华大学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资讯、图书馆文献研究;汪依桃(1981- ),女,湖北咸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