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译本中“红”色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020-02-03李竺芫
摘要:色彩的使用是《红楼梦》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之一,而“红”可谓《红楼梦》的灵魂之色。“红”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也在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着行文的准确度与风格。本文以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斯先生的英译本《红楼梦》为参照,试探讨“红”这一色彩在《红楼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关键词:《红楼梦》;红;色彩词;翻译;翻译原则
一、“红”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色彩认知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由于经历和体验不同而对不同的颜色产生的主观感知。在中国传统色彩中,“红”多数时候是积极正面的,被赋予了美丽、吉祥富贵等含义。如象征成功:红榜,走红;象征美丽:红颜,红妆;象征喜事:红娘,红包,红盖头。另有象征吉祥的朱雀,朱门,而古代建筑也大量使用红色,许多宫殿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
西方文化中,“红”同样存在着喜庆的含义,如“Red letter day”可以表示“喜庆的日子”。但更多时候,其的贬义大于褒义。如象征暴力:赤色革命(Red Revolution),冷战时期美国人宁受共产党统治也不愿打核战争——“宁赤勿死”(Better Red than dead);象征淫秽:红灯区(Red-Light District);象征亏损:赤字(Red Figure)等。
二、对“红”翻译处理的两种倾向:归化与异化
色彩词的使用是《红楼梦》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之一,在《红楼梦》中,与“红”相关的词汇高达37种。(1)在“红”的翻译处理上,由于文化制约,归化、异化的矛盾尤为突出。单从《红楼梦》英译书名便可看出这一点:
Dream of the Red(Chamber Wang 1929,1985)
A Red-Chamber Dream(黄龙 1986)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Bowra 1868)(2)
这些译者均采用了“异化”策略,可对于作为接受方的西方读者来说,这些“红”却与恐怖、暴力紧密联系,如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简爱从小被关进的噩梦一般的“红屋”,正与这一意象相似。
三、霍克斯译本或杨戴译本中对“红”的归化异化处理
杨戴译本采用的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而霍克斯译本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两种翻译结果分别体现了异化、归化的翻译倾向,举例如下。
例1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3)。
霍译:…And so perform This Dream of Golden Days,And all my grief for my lost loves disclose.(4)
此处霍克斯将“红楼梦”译为“The Dream of Golden Days”,采用了归化策略,以西方文化中“金”的意象代替中国文化中的“红”的意象。由此可见,霍克斯在翻译时,是以让译文接受方获得原文中意象反映的相同感受为目的的。
例2“怡红公子”
杨戴译本为“Happy Red Prince”,霍克斯译本为“Happy Green Boy”。显然,两种译文都没能复现原文意境,霍克斯译本为达到功能对等,甚至将“红”“绿”调换。此处也是“归化”策略的体现,但这种做法只是从单一的接受层面考虑,不利于作品主题的传达。
例3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地走来…半日又是一对…少时便来了十对…
霍译:Then a couple of eunuchs on horseback came riding very,very slowly up to the main gate…
原文选自《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归省,此处的“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霍克斯译本选择省略,可见在遇到归化异化都无法实现意象的对应时,他有时候也采取避译的策略。此处的避译使得原文中的隐含意义没有得到传达。
例4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杨戴译:When spring draws to a close and flowers fall,This is the season when beauty must ebb and fade.
霍译:As petals drop and spring begins to fail,The bloom of youth,too,sicken and turns pale.
原文出自《葬花吟》。《葬花吟》以花喻人,细腻地传达出林黛玉的寄人篱下的不安与忧虑,对未卜前路的迷茫与悲叹。“红颜”二字远不止字面含义。此处杨戴译本采用归化策略,将其直译为“beauty”,乃是未能体察到诗中的深层含义,将重心放于美的消失上;而霍克斯译本将其译为“the bloom of youth”(青春年少),采用意译,把原文中“红颜”的悲剧上升到对青春逝去的感叹,显然更符合主题。
四、小结
“红”这一色彩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导致了翻译时的两难境地。本文参考的杨戴译本、霍克斯译本采用的都是以一种翻译策略为主,个别语境下调整策略的模式。霍克斯译本采用的意译、避译等策略体现了其归化倾向,这也与其英语母语者的身份有关。相比杨戴译本多数情况下的异化策略,霍克斯译本虽然基本上实现了翻译功能的对等,却也容易造成对原文的曲解乃至对文化的误解。
注释: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陈国华,《红楼梦》和《石头记》:版本和英译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Cao Xueqin&Gao E.The Story of the Stone[M].trans.霍克斯 David&John Minfor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作者簡介:李竺芫(2000.1)回族,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