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国家政权与地方信仰—以济南五峰山为例
2020-02-03孟晓雨
摘要:五峰山始建于秦,明朝时期最为繁盛。金元时期道教在此兴盛,道观规模宏大,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民间信仰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五峰山历史的变迁中探求国家权力在地方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国家是如何实现对基层社会控制的。
关键词:五峰山;国家政权;地方信仰
五峰山坐落在济南的长清县西北,它是泰山支脉,有会仙、志仙、群仙、忘仙、聚仙五峰得名。《五峰山志》(清光绪版)载:“五峰山兴发于北魏,广拓于金元,繁荣于朱明、垢污于明末清初”。(1)关于五峰山道观的创建说法不一,至今仍无材料进行确证。然元好问《重修洞真观记》中记载:“丘志原、范志明据地于此,屋才数椽,丘、范殁,同业王志深、李志清辈筑之,始有道院之目。贞祐初,入粟县官,名为洞真观”。泰山地区的全真道最早的据点就是在五峰山洞真观。五峰山绵亘错列、云绕峰巅,与泰山、灵岩并称为“鲁中三山”。山内八景和山外八景受到了明皇室的青睐,与明皇室关系极为密切。“钦差太监萧进忠为四月十八日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圣诞令节之庆,恭奉钦命进贡圣母娘娘圣驾、修建醮典事完。谨贡香仪,朝礼五峰仙山三元圣前恭献。钦颁醮银二十两,告许布施银五十两。圣主万万寿,保世康民。皇恩道众,勒石以记此诚。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九月二十日全真道士周玄贞谨记”。上述碑刻材料记载了太监萧进忠给碧霞元君过完生日后,向三官大帝进奉的事情。这说明,五峰山在当时由于与皇室的关系密切,受到朝廷重视。
元朝时采取宗教尊崇、保护和兼容并蓄的政策,泰山和五峰山上的道观都是在此时修建的。明代以来,尤其是嘉靖朝对道教的尊崇达到了顶点。万历朝时,万历皇帝为供奉其母李太后,在此处建九莲殿,封其母为“九莲菩萨”。明神宗改洞真观为“保国隆寿宫”,并敕建隆寿宫石坊。明末,起义军孙化庭在此地驻军,使道观遭到破坏,“垢污于明末清初”。清朝初年,李维翰肃清了当地的起义军,力图恢复道观原来的面貌,发展当地的经济,自此之后,此地归县管。宣统二年,五峰山开始种植各种林木;民国十九年中央军与晋军曾在山下激战,使山中林木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如今,我们只能看到残留的碑刻和香火缭绕的道观了。五峰山受泰山神灵信仰影响很大,其中,碧霞元君信仰在明清山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擁有最广大的信仰群体。诞生于泰山之巅的碧霞元君信仰,以泰山为中心,辐射到周围广大的地区。
明万历年间,五峰山最有名的全真道士就是周云清,他不仅奏请明神宗改洞真观为“保国隆寿宫”,而且还大规模扩建了洞真观。除周云清之外,有记载的明代五峰山道士还有赵天雷——明弘治年间在洞真观修道的全真道士。有明一代的五峰山道教在山东地区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国家也通过全真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当地的百姓在明后期在道教神信仰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清初为了笼络汉人,曾对道教有所重视,但此后,清代诸帝对道教失去了兴趣,也使五峰山的全真教日益衰落下去。当时是国家的直接干预几乎没有,道教的世俗化不断发展,民间的性质日益增强。在这里没有皇醮碑记,也没有皇帝派太监祭祀建醮的记忆。清朝及到民国时期的五峰山地区,国家所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小。我们从收集到的碑刻资料中可以看出,从明万历后到民国时期,当地士绅和民众参与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较多,一直成为了当地信仰活动的主角。代洪亮认为“泰山信仰无论有多么深厚的国家意识在里面,在明清山东的大地上,泰山信仰总体上民间性较强,大致可归为民间宗教的范畴”。(2)位于泰山支麓的五峰山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民众参加泰山庙会,去祭拜泰山娘娘。此外,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观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三官又称“三元”,指构成世间万物的三种自然成分:天、地、水,到了后来,这种自然崇拜逐渐成为人格化的神灵,天、地、水三元之气成为天官、地官、水官三神,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在道教仪式中通常要向其祝祷。三官庙在五峰山上是主要的祭拜对象之一,三官大帝的信仰波及范围不断扩大,根据兖州府下属曹州各县会首所立碑刻解读道,影响力扩展到山东西部兖州府等地区。各地的香客信奉三官大帝,把它奉为自己心中能力出众的神,通过结香社、朝山进香、修庙、献袍、烧香、置贡、跪拜、施善、放生、种树、庙会娱神、建醮设场、刻石记事题名等行为,香客们认为这就是“善”,这些“善”规范着香客的行为,同时做这些善事也能得到神灵的保护。三官大帝信仰下的民众也在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控制下,安居乐业,为自己的生活祈求,期望天下太平,国家安定。
从五峰山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因素自五峰山的开发之始就被日益渗透进去了。国家通过赐额和敕封等方式把当地纳入自己的管理秩序之中,通过多种手段来控制地方基层社会,后来国家通过当地官绅的参与,间接地管理当地民间信仰。
注释:
李侗修光绪《五峰山志》,光绪二十一年刻本,214页。
代洪亮:《社会记忆的空间——以清代山东碧霞元君信仰为中心》,《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光绪《五峰山志》,李侗修,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2]《长清县志》,曹维新主编,济南出版社,1992年。
[3]代洪亮:《社会记忆的空间——以清代山东碧霞元君信仰为中心》,《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4][美]杜赞奇:《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载《社会学研究》2001 年第 1 期。
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1997 年第8卷,第2期。
[5]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6]安作璋:《山东通史》(多卷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8]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
[9]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孟晓雨(1998.8-)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