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兄长加老师的“九哥”

2020-02-03梁奎

党史纵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师范湖南毛泽东

梁奎

1950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来自家乡湖南的客人。宴会前,他拉着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的手,动情地向身边人介绍说:“这是我的九哥。他家住在湘乡十四都,是我的姨表兄。没有他,就没有我。”这位毛泽东口中的“九哥”,就是他的兄长加老师——王季范。

毛泽东读书命运的改变者

王季范,湖南湘乡县人,是毛泽东的姨表兄,他的母亲文氏是毛泽东母亲的同胞姐姐。王季范是家中第二个儿子,在同族中排行第九,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九哥”。他从小受教于较有声望的萧竹轩先生,学习经史、古典文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后考入长沙优级师范(湖南大学前身)。当时,欧风东渐,新学兴起,湖南风气为之一新。王季范受到维新派人士的影响,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思想不断进步。

毛泽东小时候常去唐家圫外婆家玩。在这里,他认识了在外婆家寄读的九哥王季范。王季范是毛泽东亲戚中学历最高、知识最渊博、思想最活跃的,他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待人和蔼、生活简朴,因此颇受大家的喜爱。毛泽东十分崇拜他,视他为心中的楷模。王季范也特别喜欢聪慧诚实、勤学好问、志向远大的毛泽东,并发现他有与众不同的内在潜质,认为如果受到良好教育,他将来必成大器。所以每当毛泽东虚心求教的时候,王季范总是耐心讲解、热情施教,还鼓励他继续求学,接受新式教育,有时还把毛泽东带去家里一起切磋、一起玩耍。

1910年,受王季范的影响,毛泽东向父亲提出进新学堂继续读书的要求,却遭到了父亲的训斥。毛泽东只好请来王季范等亲友和老师来为自己“说情”。虽然毛父很敬重学识过人的王季范,但对毛泽东复学一事仍固执地反对。王季范旁征博引,向姨父解释读书的种种好处,以及念书对于毛泽东未来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诚恳地劝说姨父。在王季范和其他几个亲戚的耐心劝说和全力斡旋下,毛泽东的父亲终于同意了儿子继续求学的要求。在东山小学读书期间,毛泽东和王季范多有书信往来,王季范还多次赠予毛泽东书籍。有一次,王季范给毛泽东寄来了康有为的《大同书》,毛泽东如获至宝,仔细研读,并写了心得和批语。据湘乡市《文史资料》记载:“毛泽东的父亲舍不得给儿子支付昂贵的学费,是王季范慷慨解囊,一次就从家里拿出大洋一百元。”

离开落后而闭塞的韶山,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成了毛泽东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为此,毛泽东很感激这位帮助自己进入新式学堂,帮自己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广阔天地的大门,从而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表兄。

1911年,王季范從长沙优级师范毕业后,任教于湘乡驻省中学。这时,毛泽东也正想去省城继续深造。于是,在王季范的再次帮助下,毛泽东顺利地进入了湘乡驻省中学。初到省城长沙的毛泽东人地两生,身无分文,王季范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和照顾。毛泽东难以负担昂贵的报名费和书本学杂费,王季范就向学校出示了欠据,从自己的薪水中逐月扣除;湘乡驻省中学不提供住宿,王季范就将自己家狭窄的住房腾出一间给毛泽东住,自己却和妻子、孩子挤一间;家里仅有的一张书桌,也是先让毛泽东做功课,等他做完功课后自己才开始批阅学生的作业,直到夜深人静。在与九哥的朝夕相处中,毛泽东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治学读书的理念,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视野得到了很大的开阔。

1914年,湖南第一师范与湖南第四师范合并,毛泽东转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不久,王季范也受聘到一师任教,并担任学监。这样,毛泽东就直接受教于王季范,他们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更多了,情谊也更加深厚。王季范熟读经书,古文功底深厚,加上在数学的教学中很有一些方法,在师生中颇有威望。毛泽东爱用文言文作文和写诗填词,常将其作先送表兄处,商议探讨。王季范还辅导毛泽东阅读了《楚辞》《昭明文选》《韩昌黎全集》《资治通鉴》《曾国藩家书》等经典著作,这为毛泽东的古典文学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7年11月,毛泽东当选为第一师范的学友会总务,主持学友会日常工作,得到过王季范的多方指导。如毛泽东在主办第一师范工人夜学时,曾多次到王季范主办的平民学校取经,使工人夜学成为“改造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毛泽东的“保护伞”

在湖南第一师范,王季范不仅在生活上多处照顾接济毛泽东,还十分关注他的学业和思想进步,对毛泽东在新思潮影响下参加的进步活动也是十分支持。毛泽东当时“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胸怀“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的远大理想,对学校里带有浓厚封建教育色彩的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十分不满。为了探求科学的“学习之道”,实现超越“今人”和“古人”才学的理想,他产生了重文轻理的偏激情绪和倾向,还经常触犯学校当局的封建戒令,引起一些保守师生的非议。为此,毛泽东多次产生过退学想法。面对非议,王季范一方面与毛泽东的老师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对毛泽东的偏激情绪进行多方帮助和疏导。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接触了很多先进思想,常与蔡和森等人一起商量国事、探求真理,组织和领导了一些学生活动,但也惹出不少麻烦事来,常常要靠王季范出面斡旋、多方沟通,方才转危为安。1915年上学期,湖南省议会公布了一项新规定,从秋季开始,每个学生要缴纳10元学杂费,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身为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张干,对此决定表示衷心拥护、坚决执行。该校学生则议论纷纷,家境贫寒的学生更是情绪愤激,强烈反对张干的做法。他们在毛泽东的组织领导下,在学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毛泽东亲自执笔起草了一份《驱张宣言》,宣言中历数张干办学无方、贻误青年的种种不足之处,文笔犀利火辣,一针见血。《驱张宣言》写好后,同学们均拍手叫好,于是连夜赶印传单,并在校内广泛散发。这样一来,张干在学生中威信扫地。后来有人告密,说宣言出自毛泽东之手,张干勃然大怒,要挂牌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个“闹事”的学生。得知消息的王季范十分担心,既怕毛泽东的学业受到影响,又为张干的独断专横而气愤。他即刻与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校内素有威望的教员召集了全体教职员大会,为学生们鸣不平,对张干施加压力,最终迫使张干收回了成命,对毛泽东改为记过处分。毛泽东算是“逃过一劫”。

毛泽东从一师毕业,走上革命道路后,与王季范的交往并没有中断。他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领导湖南自治运动、组织勤工俭学运动等,都得到王季范的大力支持。

第一次大革命中,毛泽东在湖南投身于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遭到反动派的追捕,曾数次遇险。王季范便利用自己在教育界的声望和地位掩护他脱险。1925年8月,带病回故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毛泽东,遭到反动军阀赵恒惕围捕。韶山的共产党员事先得到情报,掩护他秘密转移到长沙。期间,毛泽东秘密来到王季范家里,告诉他自己遭赵恒惕通缉追捕的险情,希望王季范帮他准备几套换洗的衣服和一些盘缠,以作前往广州之用,还委托王季范设法通知在韶山的夫人杨开慧,要她携孩子岸英、岸青随后前往广州。考虑到自己与毛泽东的亲戚关系尽人皆知,为确保毛泽东的安全,王季范立即将他护送到位于乐古道巷颜子庙的湖南私立平民女子职业学校,安排在政治上比较可靠的湘乡籍教师谭泮泉处住宿。第二天清晨,毛泽东装扮成商人模样,由韶山地下党负责人庞叔侃和工人骨干周振岳护送,由株洲经衡阳南下,到达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就这样,毛泽东再次“逃过一劫”。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前,曾专程向王季范告别,说自己这次要出一趟远门。可两人都没想到,这一别竟长达20多年,等他们再次相见时,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与王季范天各一方。但王季范时刻惦记着表弟毛泽东的革命事业,经常通过报纸了解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情况。虽然二人不像早年那样能朝夕相处,但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怀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在前方领导革命时,王季范就在后方支持毛泽东的革命事业,配合毛泽东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和主张。九一八事变后,王季范印发《励雪耻》《从军诗》等宣传品,痛斥国民党政府的软弱无能,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号召学生弃笔从戎,保家卫国。他告诫学生:“读书莫忘救国,学有专长是为建设祖国,而不是为个人升官发财。”王季范虽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但很早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他的家在长沙北门外三垣里,平时,一些进步师生常到他家开会,讨论时局,研究马列。抗战爆发后,王季范毅然送自己唯一的儿子王德恒奔赴延安,王德恒后来不幸被国民党残杀。由于革命事业的保密性,王季范直到1950年才得知此消息。

1949年6月,湖南和平解放前夕,王季范参加了长沙地下党所领导的迎接解放活动。他通过长沙市工委与湘潭市工委取得联系,从湘潭向解放区和毛泽东发电报(当时因特务搜查甚紧,在长沙发报易被敌人查悉,故改在湘潭),报告“湖南和平起义可望促成”的可喜消息。8月,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使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的劫难,获得和平解放。此后,王季范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对他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表示热烈祝贺,表示十分高兴毛泽东真正成为一个“建国材”,并提出“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三个治国重点,以供毛泽东参考。其师生情、亲友情、爱国情溢于言表。

“我们是一家人”

毛泽东没有忘记这位德高望重、可亲可敬的表兄。1950年9月,他派表侄女章淼洪返湘,迎接王季范和老同学、湖南第一师范校长周世钊赴京会晤。恰巧,王季范因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先期于1950年9月21日北上。到北京的第二天,王季范即前往中南海丰泽园与毛澤东会晤。分别20多年,两人都感慨万千。毛泽东久久握着王季范的手,深情地说:“九哥,终于又见到你了!”王季范眼里闪着泪花,激动地说:“润之啊,我早就想来看你了,23年时间,心里一直惦记着你呀!”宴会前,毛泽东特意向女儿李敏、李讷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在我青年时期,给我很多帮助。没有他,就没有我。”两人在一起畅谈乡情旧谊、谈古论今,好不欢畅。

之后,毛泽东诚挚邀请王季范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观礼。毛泽东借此机会,亲自把王德恒牺牲的噩耗告诉了王季范。毛泽东拉着王季范的手,哽咽地说:“九哥,你把德恒交给我,我没有保护好他,难辞其咎哇……”当时,王季范已有60多岁,老年丧子,其悲痛自不待言!但是,此时此刻,他反倒显得极为平静。因为自从把儿子送到延安跟毛泽东干革命那一天起,他就有了奉献与牺牲的思想准备。儿子为国献身,换来了今日国家的太平与安乐,足以告慰爱子九泉。想到这里,王季范竟安慰起毛泽东来:“润之老弟,快莫这样讲!为了革命,你几十年东奔西忙,抛家不顾。为了革命,表弟媳开慧命丧黄泉,泽民二十四弟、泽覃二十六弟血染疆场,如今你又把岸英大侄儿送到了朝鲜战场……若论牺牲谁比你大!若论痛苦谁有你深!德恒以你做榜样,为天下人的幸福作牺牲,他当含笑九泉,家人亦为他光荣!”王季范的深明大义,让毛泽东十分感动,他恳切地对王季范说:“九哥,你说得极是哩!德恒是个好伢子,也是你做父亲的教育之功!人民是忘不了的,我毛泽东也是忘不了的!你要节哀顺变,照顾好他的一双儿女,有何难处,可直接找我。我们是一家人,不必客气!”

不久,王季范一家迁到北京宣武门一处胡同,毛泽东经常派秘书和子女们上门看望问候他。王季范也成为毛泽东家中的座上客,经常陪同毛泽东接待来自湖南的父老乡亲和各界人士,如齐白石、章士钊、毛宇居等人。在与章士钊等人的交谈中,毛泽东得知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长、“驱张运动”的主人公张干生活艰辛,不禁感慨万千,不假思索地说:“张干这个人,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毛泽东“不计前嫌”,不仅对生活窘迫的张干给予了物质支持,还诚邀他进京。1952年,张干等应邀到北京,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在毛泽东的授意下,王季范陪同张干等一行四人游十三陵和汤山,还将张干等接到家里商谈湖南第一师范建校问题,并赞成张干提出的在长沙城南辟一公园,兴建毛主席纪念馆的主张。1955年11月,王季范率部分人民代表到湖南考察,在省秘书长杨弟甫的陪同下,前住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并在故居前合影留念。王季范还在照片上方亲笔题写了“瞻仰主席故居留影”几个字,表达对毛泽东深深的爱戴之情。

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后,王季范向毛泽东提出想去华北看看土地改革的情况。毛泽东听后十分爽快地答应下来,并提议:“你们可以从张家口、大同、太原、石家庄、保定回到北京。这样兜一个圈子,多看一些地方。”王季范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回到北京后,王季范当面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毛泽东非常高兴,认为在各地参观,是加强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大力推广。

鉴于王季范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央人民政府把他作为老教育家安排在政务院参事室工作。此后,王季范历任湖南行政学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馆馆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季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参政议政,从事调查研究,努力沟通民主人士与政府的关系,为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搭桥牵线。

此外,作为一个在湖南工作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教育家,王季范一直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仗义执言、多方奔走。无论是帮助湖南一批老教育家落实政策,还是重修省立第一师范、建立湘潭大学、扩建东山学校,他或向上反映,或献计献策,或筹资出力,无不尽心尽意,不遗余力。这些善举,推动了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湖南学界广为人知。

王季范晚年不顾年高体弱,经常深入全国各地考察、了解情况。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王季范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难以言表。1971年4月,在家人陪同下,87岁高龄的王季范专程乘火车回到韶山。在韶山,他会见了30多位年逾古稀的故旧,或把臂问安,或抱头垂泪,乡情乡谊,如胶似漆。王季范动情地说:“今天回来看望各位,既是我的心愿,也是毛主席的安排。”在场的人听了,格外激动。

1972年7月,王季范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随后,在全国政协礼堂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出席。年近八旬、身患多重疾病的毛泽东得知这一噩耗时,悲痛不已,相交几十年来的种种情形一一涌上心头。为了表达对这位表兄加老师的哀悼,毛泽东特意嘱咐身边工作人员制作了一个花圈,花圈的飘带上写着:“九哥千古 毛泽东敬挽。”短短九个字,饱含了毛泽东对王季范的无限尊敬与痛惜。(题图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与王季范(左一)等合影)

(责任编辑:张文军)

猜你喜欢

师范湖南毛泽东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小小书画廊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湖南童谣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