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困惑及解决策略
2020-02-03金心瑶
金心瑶
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被世界认同,原因之一是它在“育人”的性质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书法的载体虽然简单、平常,一支笔、一泓墨、一张纸,可它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是十分沉重、丰富的。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不光是写字,它还要求人“写心”“写志”,正如古人所谓“字如其志,如其学,如其人”。
书法教育对端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思想道德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把字写正确、整洁、有美感”。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认真的做事习惯,规规矩矩写字,“立字立人,正学正行”。学生练一手好字,能养成细心的好习惯,能培养耐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也能促进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质。
书法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书法课不像美术课那样有着丰富的色彩和图案吸引学生,也没有音乐课那样优美的旋律和激昂的乐曲陶冶学生。书法具有抽象、枯燥等特点,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有一部分低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毛笔,故而在使用毛笔以及掌握运笔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教师要想在书法课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让学生做到“我要学,我爱学”,并非易事。
一、书法教育课堂模式中的常见问题
1.集字临帖,追求短期效果。
集字临帖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让学生边学习边创作。但若教师总是让学生临摹相同的几个字,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产生抵触情绪,且他们一出手便是这幅“娴熟老练”的作品,其他的字写得并不好,这会对学生的学书成长不利。
2.浅尝辄止,观念手段落后。
有的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就躺在功劳簿上,不再深入钻研,对于一些成功的经验,不注意及时总结;对于一些失败的地方,不能及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及时改正。若书法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不愿接受前沿的理论和观念,陶醉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只见大树,不见森林”,这样必然会导致一些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因受这些教师的影响,故步自封,难于进取。
二、书法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1.灵活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创设使学生情绪愉悦、精神振奋的快乐氛围,激发其对认识对象的渴求心态。另外,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语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仅要善于说理,还要有意趣。这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导入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各种形式的手段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文字发展史中的传说“仓颉造字”时,教师出示仓颉长着四只眼睛的图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容易就会记住这个怪模怪样的老人和文字产生的美丽传说;讲到结绳记事,教师用实物来演示人类祖先的行为,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记忆;讲到甲骨文时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到图上的龟甲、兽骨和有趣的象形文字时,好奇心会大增,教师此时应加以诱导,提升学生对文字产生的兴趣,从而为后续书法教育奠定基础。
用儿歌的方式,增强学生记忆效果也很好。以颜体字的“横、竖、撇”为例,即“写横画,落笔轻,行笔畅,收笔回;写竖画,起笔重,行笔畅,收笔回;写撇画,起笔重,行笔畅,收笔提”。新鲜有趣,让学生边背诵边练习,能较好地掌握书写节奏和动感。
有时学生在上课时因枯燥的线条练习而失去兴趣,注意力分散,出现打瞌睡、说话、做小动作等情况,教师可利用讲故事来使学生得到休息,再集中精力学习。如给他们讲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蕴藉古雅;讲颜真卿创一派书体,壮烈殉身的故事;讲岳飞为收复失地,写“还我河山”的大义凛然和“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通过讲故事,既提高了学生书法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受到了思想的熏陶。
2.巧设悬念,激发好奇。
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恰当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是诱发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书法教学应避免空头说教,多从直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和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实物、插图、模型等直观教具的观察,掌握字形结构的基本特征,变单纯的说教为具体演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颜体“捺画”的运笔技巧时,可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水蛇的图形(见下页图1),问学生像什么笔画,同学会争先恐后地回答像捺画。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出来。笔者再借助图形告诉学生“捺”的概念、“一波三折”的含义等知识,即:逆锋入笔轻,行笔由轻渐重至捺脚处顿笔蓄势后折锋再向右出锋。并为他们讲解比较平捺和一般捺的不同。
书法教学中,对于首次出现的和本身具有一定难度的生字,教师应注意方法,详细讲解,做好示范,笔画的起承转合,部件的相互牵连等都应有所涉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有意识地按照要求认真写,用心写,提高每一次书写练习的效率。
3.拆分字形,讲解规律。
由于低年级学生认字不多,所以在理解字形和间架结构上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不应该就字论字,可采用“拆字分解”的方法,针对基本部首、笔画加以讲解,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来欣赏书法,把握书法作品中的美感和平衡感。并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技法—毛笔板书—示范学生练习—当堂点评—批改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间架结构的分析方法。如教学“暗”字,笔者先在4 张卡片上分别写上瘦长的“日”和“立”,扁矮的“日”和“立”,让学生观察写“暗”字怎样搭配才好看。学生经过两三次不同的搭配,对比发现,左边用瘦长的“日”,右边用扁矮的“立”和“日”,结合起来的字形最美。教学“州”字,笔者把撇、竖、竖钩和点写在卡片上,让学生自行搭配组合,最终得出左撇右竖的字应该撇短竖长的结论。通过这种拆解笔画字形,讲解规律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独体字作为偏旁的汉字,根据位置关系,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灵活变化的组合字形结构。相反,教学方法如果死板单一,就字论字,课堂上是死气沉沉的氛围,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博。
宜少不宜多指的是学生在每节课上(包括每天)练字的数量。学生在练字过程中都希望自己快速地把字写好,把字帖上所有的字全部学到手。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在上书法课时,不是用心地练写每一个字,而是从头到尾把字帖上的范字抄一遍,结果不是在练书法,而是在抄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求成心切与缺乏耐心,最终必然是学无所成。俗话说“贪多务得”,求成的热情可以鼓励,但成功的后面往往是艰苦的练习、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练书法也应该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即认真阅读、观察,从结构上把握字形特征;心到即认真思考,注意同类字的结构处理。古人云:“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引自宋曹《书法约言》)古人强调在认真阅读记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反复临摹字帖;手到的关键不在于每天习字量多少,而应注意练字时,力求笔意与原帖相近,通过理解,加深记忆,发现错误,然后改正,从而达到掌握书写技巧的目的。
古人云:“习古人书,必先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学习书法应踏踏实实,下苦功夫学好一种书体,做到笔笔有由来。宋朝有一位叫唐询的书法家,其习书经历也告诉我们“泛滥百书,不若专精一体”的道理。唐询自小喜欢书法,他家人好不容易给他寻到了唐代欧阳询的几行真迹,于是他日夜苦练,不分寒暑,几年后把那几行字写得惟妙惟肖,几可乱真,被时人喻为“本朝的欧阳询”,但他并不以此满足,继续精思苦练,不仅掌握了欧体字的形体结构,而且把握了欧体字的笔势、笔意,终于由只能写几行欧字而成为一名欧体书家。学习书法,专精一体,才能入其门径。若要在书法上取得成就,则应千锤百炼,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
5.从量变转质变,严训与勤悟并重。
书法教学应逐步从“量”的练习转移到“质”的强化上,有的教师在指导书法训练中求大务广,过分强调“量”的积累,练写一个字少则十遍,多则几十遍,甚至将遍数的增加当作杜绝错别字的手段。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求快,哪里还顾得上姿势端正,书写认真呢?所以书法教学应逐步从“量”的训练中解放出来,次数不在多,而在乎“写”的规矩,“写”的法度,“字”的正确美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求“质”的强化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每天中午40 分钟书法写字课时间,尽量让学生多多练习。笔者先用5~10 分钟时间讲解、示范、指导和学生自己读帖,给学生30 分钟练习书写比较时间,逐步深入,积少成多。
书法是在苦练与领悟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取得长足进步的。传说,晋代王羲之的夫人在教孩子王献之习字的时候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我儿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这道出了几千年来学书的艰辛。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功到自然成”。当然,一味苦练,不讲究方法,事倍功半,而在好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则事半功倍。因此,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勤学苦练,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要让其掌握书写规律,结字技巧,布势原则等基本方法。
6.多元评价,感受成功。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要严格地把评价作为激发学生书法兴趣的一个有效措施。学生练习中有什么优点或不足,可以通过“评价”来分析,巩固优点,改正不足。评价可由教师来评,也可由学生来评,或师生共同评价。可分析单字的笔画结构,也可分析成篇的章法布局等。评价时要多表扬少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听到教师、同学对自己的赞扬时,个个都会神采奕奕,自信大增。除了语言上的鼓励,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上台展示、投影出示、互相推荐等方式展示学生作品,在教室内外,不定期的学生作品展,专题书法作品征集比赛等方式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有时还可以采用发毛笔、赠印章等激励手段。久而久之,学生不断地获得书法的成功经验,树立了写好书法的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书法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教学生如何把字写好,创造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恰当地传播传统书法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恢复社会整体在各种观念冲击下,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缺失,引导学生的认真细心,提高素质,从而达到人格升华,这才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