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首设人大代表专业联络站
2020-02-02斯董瑾
斯董瑾
精准监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地方各级人大要依法履行好监督职能,必须在“精准”上狠下功夫,方可不断增强监督实效。
对此,杭州市西湖区人大常委会走出了一条特有的“精准化”监督新路——打造人大代表专业联络站,为“专业代表”提供“专业平台”,通过“专业活动”破解“专业问题”,最终让“专业代表”发挥“专业作用”。
设立“专业站点”,搭建“专业平台”
2017年11月,西湖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人大代表专业联络站建设的意见》,明确人大代表专业联络站是区人大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在闭会期间联系和接待专业领域选民群众的场所,相关人大代表通过开展联络站接待活動,听取和反映专业领域的意见建议、开展重点课题调研等。
2018年4月以来,西湖区人大常委会先后设立了财经、社会建设、农业和农村、教科文卫和民宗侨、城建环保、监察和法制司法6家人大代表专业联络站。
“律师协会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律师、推动律师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织。律师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既了解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也了解社会矛盾的现状和问题,与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体有着广泛的接触,能够为地方立法发挥‘外脑和‘智囊作用。”杭州市律师协会会长沈丰田说,“但目前,律师群体能够参与人大活动,参与人大立法的渠道非常缺乏。全市8000余名律师中,仅28名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被聘为人大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的仅10人,很难发挥他们的行业优势为地方立法服务。”
西湖区人大监察和法制司法专业联络站在建站之初,就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与市律协西湖分会进行了对接,最终将人大代表监察和法制司法专业联络站选在了协会办公点,希望能有更多律师代表参与其中,为人大监督、立法贡献力量。该站点还被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列入了基层立法联系点。
如出一辙,西湖区人大其他专门(工作)委员会,在选择代表专业联络站地址时,也充分考虑了工作方向和行业优势。最终,财经联络站和城建环保联络站分别建在企业代表的公司驻地,农业和农村联络站建在龙坞茶镇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社会建设联络站建在社区。
为了确保各专业站点顺利运行,西湖区人大从组织架构、场地建设和运行方式等方面,明确建站标准,理顺运行机制,实现工委有站点、站内有代表、代表有活动的目标。
在组织架构上,明确各专业代表联络站由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建设、管理和组织活动。在组织领导上,明确由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负责指导相应专业联络站开展活动。在人员配备上,明确了专业联络站设站长、副站长,并配备工作人员,除了相对应的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委员外,还可邀请相关领域的其他代表进站开展活动。
在场地建设上,要求专业联络站必须有固定场所,统一名称,单独挂牌,上墙公开站内代表的姓名、照片、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以及联络站年度接待计划、有关工作制度等信息。
在运行方式上,明确各站长、副站长牵头研究制定年度接待计划,一年不少于3次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半天。组织开展接待活动时,明确按照提前通知、接待、登记、反映、反馈五个步骤进行。对于接待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交办:较为明确的,现场解释;部门能处理的,书面交办给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并要求予以答复;对于较难办理和综合性问题,列入工委专题调研课题或代表论坛专题研讨,并形成调研报告或咨询意见建议书,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谋。
举办“专业活动”讨论“专业事项”
联络站的生命力在于开展活动,专业联络站的生命力在于开展专业的接待活动。西湖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开展主题接待、专业民生圆桌会、专业代表论坛等形式,使每个领域的专业意见建议都能得到充分表达。
“专业联络站就是要发挥区人大专门(工作)委员会和相关领域代表的专业优势,精准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代表意见建议的针对性,有效推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施迎利说。
与属地联络站开放式的接待形式不同,专业联络站往往在活动前就确定了接待主题,主要围绕党委中心工作、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在属地站点接待中收集到的较集中的意见建议。
2017年底,西湖区人大常委会接到了区委交办的调研课题,为即将成立的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提出运行思路。当时,财经工委刚成立专业联络站,立即借助这个平台开展了专业接待活动,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代表、专家、企业家和其他同类产业园的管理者共同讨论,理清了工作思路。此后,财经工委形成了《关于推进紫金港科技城产城融合、振兴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该专题调研报告得到了区委的充分肯定,部分建议被写入区委全会报告。2018年3月,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成立后,相关运行机制吸收了该报告的很多建议内容。
建站以来,西湖区的6个专业联络站点分别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龙井茶产业保护发展、全域旅游发展、破解法院执行难等内容开展主题接待20余次,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业意见建议。其中,部分站点还把接待主题与常委会审议议题相结合,与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监督、督办相结合,有力推动了人大重点工作的开展。
除了主题接待活动,专业联络站还不定期组织主题民生圆桌会,通过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进站,共同研究、协商、推动具体问题得到解决。2018年,教科文卫和民宗侨工委在日常走访中发现,基督教聚会点拆迁中的矛盾问题较多,于是就此组织了一次民生圆桌会,邀请专业领域的代表、专家、选民和相关政府部门、镇街分管负责人共同进站,对一些具体问题、具体项目进行了讨论。这一直面问题、开诚布公的“面对面”交流平台,既让党委政府的相关政策得到了宣传,也让政府了解到了百姓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而在专业联络站里,最受欢迎的活动形式还是“代表主题论坛”,代表们先后就“后五水共治时期的西湖区水质巩固提升工作”“村社股份制改革发展”“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在基层卫生站点的运用”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逐步营造了“讲专业话、议专业事”的氛围。
2019年7月,城建环保专业联络站为了推动《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有效实施,组织了一次“垃圾分类大家谈”的论坛活动,邀请了省人大环资委领导、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区政府分管区长、区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街负责人、人大代表和居民议事会成员等近120人参加。这次论坛参与度很高,各方发言和讨论异常热烈,省规划设计院院长陈桂秋结合国外的垃圾分类情况提出了前沿的管理思路,城管部门结合《条例》修改内容向大家宣傳和普及了相关规定,社区工作者、普通群众也从基层操作层面提出了建议要求。不同群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观点碰撞,既让老百姓走出了认识误区,也为政府逐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探讨研究了更符合西湖实际的工作方法。
这种通过专业讲座、专业发言、专业问答、专业谏言开展头脑风暴的形式,既开拓了大家的思路,也让一些涉及民生的政策制定更接地气,更具人性化。
集聚“专业人才”发挥“专业能力”
在日常履职中,人大代表往往在所在行业,或者擅长、熟悉的领域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更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因此,西湖区在推动专业联络站建设中,特别注重发挥“专业代表”的作用,通过集聚相关领域的人大代表、民情观察员和专家,形成自己的“智库”,从而提高意见建议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2018年,西湖区人代会票选产生十件民生实事,唯一涉农的一项就是龙井茶茶园无人机飞防植保和菜籽饼免费发放项目。该项目受到了西湖茶农的欢迎,政府免费发放的有机肥(菜籽饼)有效提高了龙井茶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茶农再也不用背着难闻的药水上山防虫了。在这个项目中,西湖区政府投入的资金总额超过了过去5年的总和,政府也对这项科技革新自信满满。
但项目做得好不好,关键要老百姓说了算。2019年初,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对该项目进行了跟踪调研,发现90%以上的茶农表示满意,却仍有10%的茶农表示不满。为此,农业和农村专业联络站专门举行了一次主题活动,邀请杭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郑旭霞,西湖区龙井茶协会会长、高级农艺师商建农,以及人大代表、区农业局、飞防公司负责人等,一起到茶农家,到山间茶地现场调研。结果,大家发现了无人机作业难以覆盖山坡死角、洼地、大树下方的问题,以及菜籽饼在计算中估算不够充分,导致配送量不能满足农户需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人大代表、专家和农业局工作人员、茶农进行了热烈讨论,最终形成《情况反映》向区政府反馈了意见建议。区农业局副局长姚岚说:“农业和农村专业联络站,为我们找到了工作中的难点和症结,搭建了一个既能听到专业意见,又能听到群众真实想法的好平台,为我们进一步优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建议。”
为确保专业联络站能听到相关领域的真实声音,群众的真实意愿,西湖区各专业联络站点纷纷从对口单位和行业中物色、培养了一批“专业民情观察员”。比如,财经联络站聘请了一批规上、房地产、小微、金融、文创等各类企业的老总、职工为“专业民情观察员”;农业和农村联络站聘请了炒茶王、茶艺师、茶企老总、旅游民宿从业人员、村干部来当“专业民情观察员”;城建环保联络站聘请的“专业民情观察员”是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等专家。据介绍,目前6个专业联络站点共聘请了150余名民情观察员,充分发挥了他们“行业熟”“情况清”“接地气”的特点,在接待中帮助人大代表和区人大常委会各工委更好地了解实情,找准症结。
近两年来,西湖区人大常委会按照建专业站、请专业人、议专业事的思路,为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联系代表和选民搭建了新的平台。截至目前,6个站点已基本实现“牌子上门、设备上桌、制度上墙、工作上簿、资料上柜、活动上轨”,先后开展活动42次,共形成调研文章12篇、情况反映4期、代表议案建议21件,为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业意见,推动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