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制实验装置 突破“内能”教学难点

2020-02-02郑克东何季军

中学物理·初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内能实验活动

郑克东 何季军

摘 要: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自制实验装置,在观察气体做功的现象时,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内能概念,操作方便,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内能;热传递;实验;活动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2-002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郑克东(1978-),男,江苏如东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研究方向:物理课程建设、教材教法、实验创新研究;

何季军(1971-),男,江苏南通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1 问题提出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12章第2节 “内能”的新课教学引入分三步,第一步是用如图1所示的对话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揭示课题;第二步通过描述的方式引出“汽油、煤、天然气等燃烧放热,以及物体摩擦放热,释放的都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内能”;第三步用类比机械能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形式,它抽象不具体,所以“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是建立内能概念的关键问题.而“如何让学生认识热传递改变的是物体的内能?”“热量是内能改变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则是学生理解内能、建立热量认知的难点.

2 问题分析

认识内能存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转化法,即通过把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比如内能转化为电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等等;二是溯本求源,结合能量概念理解,即依据“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就表明这个物体具有能量”,以及分子动理论,引导分析理解.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借助一个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内能.有的用热电偶,通过两杯有温差的水使灯泡发光,说明内能的存在;有的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内放入少许的酒精,通过扭矿泉水瓶身做功,拧松瓶盖时的爆破声及白雾,说明内能的存在.这些实验现象往往能带给学生较大的视觉震撼,可是现实的课堂教学测试告诉我们,学生对于“内能是什么”还是比较茫然的.通过学情调研与认知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认识能量,依据的是“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就表明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而上述的实验过程,有两点让学生纠结:一是谁对谁做了功,比如热电偶是水做功还是其他;扭矿泉水瓶,体现内能的过程是手扭矿泉水瓶做功呢,还是矿泉水瓶内气体对瓶盖做功呢?正是这些困惑,混淆了学生思维.

3 实验设计与使用

3.1 装置制作

器材准备:250mL锥形瓶、数显温度计(范围:-50℃~70℃,误差:±1℃,分辨率:0.1℃,工作电压:1.5V)、液体压强计用的U型管、气管夹、乳胶管、液体压强计用的T型三通导气管、橡皮塞、30cm×5cm木板1块、8cm×5cm木板1块、热熔胶、螺丝钉2个、红墨水、清水等.

制作过程:(1)制作内能感知端.在橡皮上打一个直径为5mm的圆孔,同时插入T型三通导气管和数显温度计的探头,调整探头的高度,使探头与锥形瓶的内壁不接触,处于锥形瓶的中间,再用热熔胶将孔隙填满,并把温度计的显示屏固定在三通管的前面;

(2)内能变化显示器.以8cm×5cm木板为底座、30cm×5cm木板为U型管背景板,将两块木板按T字对接,用两颗螺丝钉固定;再将U型管用卡子固定在背景板上.再在清水中滴入少许红墨水,搅匀后将少许染色注入U型管内;

(3)组装(如图2所示).将内能感知端,插入锥形瓶,再用乳胶管连接U型管的一端与三通导气管的一端,调节U型两管液面齐平,再用气管夹夹住通气口的乳胶管.

3.2 教学使用

3.2.1 引入内能的概念

首先,将锥形瓶置于加热杯垫(220V 30W)上,教师描述“同学们,老师能够意念移物,请看!”接着,通过遥控插座的开关使加热杯垫加热锥形瓶约20s,可以看到温度计显示屏上的温度示数在上升,U型管中两管出现明显的高度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液柱在U型管开口的那支管中被推升.学生观察后,教师可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认识内能的存在:让液柱移动的施力物体是谁(瓶内气体)?它对水柱做功了吗(做功了)?说明了什么(瓶内气体有能量)?再通过感知、观察分子扩散与温度的实验引入内能的概念.

3.2.2 建立“热传递”“热量”的概念

在讨论出内能与质量、温度等因素的关系后,可用该装置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增加瓶内气体的内能”.围绕装置,活动从讨论两个问题开始,一是观察什么现象知道内能增加了?二是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加瓶内气体的内能?然后归纳增加瓶內气体内能的方法(火烧、热水烫)的共同点是“接触了不同温度的物体而改变内能”.再通过追问“增加的内能从哪里来?”引出“热传递”的概念,结合学生所举实例分析热传递的实质,得出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

3.2.3 巩固“内能”“热传递”的理解

课堂总结阶段,首先是揭秘课堂引入时,实际在锥形瓶的底部有一个加热杯垫,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理.然后,关闭加热杯垫,打开气管夹,锥形瓶内的气体喷出,温度计的显示屏示数下降,U型管右侧的液柱下降,并且会出现左侧液柱上升,再下降直到两侧液面相平.最后,将锥形瓶放入冰水中,观察温度计示数及液柱的升降,再次说明外界常温的空气是有内能的,平时表现不出来,是因为没有温度差.

3.3 实验原理

加热时,加热杯垫将能量传递给锥形瓶,再传递给瓶内气体,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推动U型管内的液柱做功.

放气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同时瓶外空气对U型管内液柱做功,液柱下降,最后从导气管进入的空气再对液柱做功,直至两侧液面相平.

放入冰水中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降低,瓶外空气对U型管内的液柱做功,液柱回流,说明常温下的气体是有能量的.

3.4 注意事项

使用前,应打开气管夹,用挤压乳胶管的方法,使U型管左右两侧的液面相平;使用时,加热速度不宜过快,防止管内液柱会冲出管外;不使用时,为防止液柱溢出或回流进锥形瓶,要打开气管夹,直至两侧液面相平后,再夹上.

3.5 实验评估

可以集中学生的观察视线.将加热杯垫隐藏于底板中,可以排除干扰,让学生将观察视线集中在瓶内气体上,能够很快地切入教学主题.

制作材料易获得,组装简单.本装置所用器材易于获得,如锥形瓶、U型管、橡皮塞、三通导气管以及乳胶管等大多数是来自实验室的现有器材,只有数字式温度计需要购买,其成本只有几元钱.各部分组装方便,只需要简单对接即可.

能够直观地看到气体做功的现象.该装置基于学生已学概念,由于液柱自身重力的影响,可以减缓气体推动液柱做功的过程,便于观察现象,理解内能的存在,认识内能的改变.

有助将内能相关知识块进行串接.通过该装置,在观察“谁对液柱做了功”中认识“内能的存在”、在“增加瓶内气体的内能”的探究中应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在寻找增加内能方法的共同点中认识“热传递”及“热量”,将四个知识块进行了有效串接.

初中物理,不少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发合适的实验,想办法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激活原有认知,建构新知.开发的实验应该选材简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现象直观,而且能够一个实验分层次多次使用,更好地为学生的理解助力.

参考文献:

[1]黄建林, 朱春凤. “高见度”气体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实验改进[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7,35(04):38-41.

[2]周小奋.刍议“内能 热傳递”一课的实验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44(13):5-7.

[3]雷宏.两个“内能”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29(01):23-24.

[4]郑克东.活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有效载体——以苏科版《电流的磁场》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Z1):78-81.

(收稿日期:2019-09-21)

猜你喜欢

内能实验活动
“活动随手拍”
细辨温度、热量和内能
做功还是热传递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热和能易错点辨析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