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020-02-02

煤炭高等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保健理论因素

一、双因素理论解读

人在工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心理现象,一个是天性上的趋利避害免于痛苦的心理,如工作条件、同事关系和薪资等和工作环境相关的外在条件;另一个是精神上的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如工作认可、责任感和成就感等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内在因素。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即“保健—激励”理论。他认为外在的工作环境可以保持成员的积极性,消除不满意感,故把前者概括为保健因素;内在因素的存在能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称后者为激励因素。

具体来说,保健因素是引起人不满意的因素。这类因素处理得当虽然可以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情绪,使人达到没有不满意的状态,保持稳定,但不能让人感到满意并增进工作情绪。因此保健因素和人的安全需要和交往需要相关,它的主要功能是预防,防止工作中的有害情况出现,防止对工作态度产生不利影响。激励因素是那些让人感到满意的因素。它的改善能使人从没有满意达到满意的状态,采取有效的激励方法能提高人的工作兴趣,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激励因素同发展需要和心理活动需要相关,能够激发人的动力,能把内在潜能很好激发出来,在激励过程中使人不断朝目标方向努力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两类因素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主要内容

“保健—激励因素”是从需要角度出发,研究影响人的满意度的各种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关于工作积极性的两个侧面,它们同时又是互相独立、各不干扰的,要区别对待。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没有谁好谁坏、谁优谁劣之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促进人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等值的,都可以实现自我超越。进一步说,当有效的保健和激励措施形成合力时,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实践应用中要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将双因素理论生搬硬套到实际管理中,也不可以用这一个理论解决现实中所有的管理问题,要理解理论的核心,创造合适的发展模式,让理论为实践服务[1]。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双因素理论的契合

1.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特征

在2005年我国制定实施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学生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点:学籍管理、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和学位管理。除上述四点外有学者认为还应包括宿舍管理、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结合对双因素理论的理解,本研究将学生管理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学科教育教学内容这三个方面。

当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及高校扩招政策使学生的规模快速增加,学生的成分变得复杂。其次,学生处在成年早期阶段,常出现自卑感与自豪感的冲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学生的角色扮演多元化。另外,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使得高校内出现了“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等等,学生对高校管理的要求日益多元化。

2.双因素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是人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性的管理,双因素理论同样是关注人的发展。时代不同,学生的管理方式也应转变。高校要摒弃传统的“管”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他们成长成才的需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既要维护合法权益又要彰显其尊严和价值,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双因素理论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普适性,一方面从保健因素方面入手,可以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宽容、学习的成长成才的环境;另一方面从激励因素出发,鼓励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管理心理学与教育学在双因素理论中的对应关系

如前所述,双因素理论源自管理心理学,但对于教育学领域中的教育管理具有适用价值。高校要组织和引导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者就必须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双因素理论不但能丰富学生管理的理论内涵,还可以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心理学与教育学在双因素理论应用中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管理心理学与教育学在“保健—激励”中的对应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保健就是稳定,激励就是发展。虽然双因素理论是从企业管理中总结出来的,但是灵活运用该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

4.高校管理中双因素理论应用研究的现状

双因素理论作为重要的管理心理理论,对管理实践工作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邓喆认为,学生媒体管理中组织成员存在参与度不高、自我管理经验等缺陷,要分别从保健和激励两个维度去调动学生积极性[3]。刘岚结合学生需求内容和行为特征,将需求层次理论、过程激励理论等应用到学生管理中,以期在实现个体心理需求的同时提高学生行为活动和管理效率[4]。陈琳设计了高职教师管理的优化方案,她认为教师管理的工作核心是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组织制度,健全资金保障,多渠道提升教师工作业绩,保障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5]。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双因素理论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的内在动机,提高工作效率,鼓励人们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学生管理、对双因素理论进行了研究,但通过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双因素的理论多针对教师群体,鲜有对学生管理的应用探析;从研究视角上来看,不管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大部分学者多将焦点聚集于单一激励因素中,很少全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从研究的深度上来看,对双因素理念认识仅停留在思维层面上,对学生管理也多是管理制度的约束。

三、稳定学生不满意的因素,提升保健管理

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要重视保健因素,防止和消除不满情绪的发生,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具体来说,可以从规章制度、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和奖助工作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满足学生的权利需求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学校进行日常管理的依据,也是保障学生各项权利及顺利求学的关键。规章制度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人的人格、需要和兴趣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在执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既要按规章办事又要有理解和关爱,以教育为目的而不是以惩罚为目的。总之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事务中要站在学生立场,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激发他们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热情,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最终促进学校管理水平。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学生沟通需求

人际交往是培养大学生亲密感的重要途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与矛盾冲突的主要来源,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非常重要。然而,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文化,既是学生管理的重点,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6]。在学校层面上,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学校的各项评奖评优上;教师层面上,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尊重学生差异化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在“知情意行”上提高自我修养并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层面上,要鼓励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尊重学校、教师及其他同学。

3.重视后勤工作,满足学生生活保障需要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业务繁多,覆盖面广,各个环节都可体现高校后勤的重要性。高校后勤组织是专门为全体师生提供行政事务管理及生活服务保障的职能部门,起到维持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先导性和配套性作用。高校生活文化是组织环境的一部分,它能够充分体现后勤部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内涵。高校后勤工作应及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调整并改进组织策略。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健康和安全为着眼点;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建立更具人性关怀的、弹性的扁平化组织,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4.完善奖助工作,满足学生的自主自立需要

高校设置奖助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更体现了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改革和完善奖助体系方面,高校一是要挖掘社会资源,拓展经费来源,如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增设奖助项目,多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物质支持;二是要注意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困难家庭的学生减轻学业压力;三是要宣传奖助政策,加强道德教育工作,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杜绝欺骗和挥霍奖助金行为的发生[7]。

四、关注学生满意的因素,强化激励措施

1.创新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认同感

学生评价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一套相对公平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创新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高校要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单项评价,鼓励学生专长专项发展,尽量避免评价标准一刀切和惟考试论。

2.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发展动力

学生通过考核可以总结学习经验或教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改进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考核情况可以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理念和行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首先,要改变只有随堂考和期末考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比如,增加章节测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实行螺旋考核等。其次,考核内容要全面,理论和实践都是考核的重点,即培养创新能力与注重基础知识积累并重。最后,在执行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要尽量避免考核形式化、被动化。

3.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生之间自发组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学习责任意识强烈与否,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是否可以实现。当前存在着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且学习态度急功近利的现状,而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适度缓解这种状况。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是要注重引导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在团队中培育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结果;二是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4.创建宽松氛围,激发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学生自我发展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团队协作、情绪管理、忍耐力、抗挫折力等。大学生除学习理论知识外,也要逐步培养走出校园面对职场的能力。高校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发他们的不同潜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认清就业环境,增强自我认同和职业定位;对于高年级同学要开展自我发展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自我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我展示机会和发展空间,促使他们自我学习、自我设计并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猜你喜欢

保健理论因素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解石三大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