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结构分析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启示
2020-02-02侯春香
侯春香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 130118)
中国有着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沉淀了丰富的大豆种子资源。不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出口,中国在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作物,除了可以用来榨油供人们食用,其蛋白是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大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世纪末之前,中国的大豆生产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大豆消费发生了巨变,即从一个大豆净出口国逐渐转变成为大豆进口国,且大豆贸易逆差持续扩大[1]。
新世纪伊始,为了满足国内大豆的需求,中国从海外市场进口了大量大豆,影响了国内大豆市场的稳定,更严重的是,中国的整个大豆产业和产业链条受到重创,国内豆农的利益不保,极大地降低了种植户的种植热情和积极性,大豆种植面积不断缩小,直接使得国内大豆供给减少;对于国内大豆加工企业来说,由于依赖进口大豆,导致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同时大量外资企业进驻国内市场,影响了国内企业发展。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压,竞争能力明显降低。除了广大大豆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根本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之外,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是国家和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并写于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2]。本文试图从中国大豆进口的市场结构分析,探索未来中国大豆可能存在的发展空间,为增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建议。
1 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及市场结构分析
1.1 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分析
从中国大豆的进口情况来看,2000—2019年间,中国从6个国家进口大豆,确切地说主要是从美国、巴西、阿根廷这3个国家。从表1中数据和附图趋势来看,2013年之前,中国进口大豆量最多的国家一直是美国,其次是巴西。2013年之后,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突然增加,且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并在2013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特别是2017—2019年2年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中有一半以上来源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次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巴西有更适合大豆生长的环境,比如充足的日照会使得大豆的特质更加优良,可以提高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巴西大豆在国际市场的优势日益体现出来。从2000—2001年的数据来看,阿根廷对中国大豆进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且市场份额占比略高出巴西。随后,阿根廷出口中国大豆的绝对产量虽然也在增长,但是相比巴西的增长速度阿根廷则表现的比较缓慢,且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份额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受本国的出口政策,或者是资源限制等因素造成的。最近几年,中国对大豆的进口除了依赖原先的几个大国之外,也尝试从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乌拉圭等其他国家进口,且进口力度逐渐增加。
表1 2000—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地及进口数量
1.2 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结构分析
为了了解中国大豆进口的具体市场结构,本文选择对市场的集中度进行分析,且从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个角度进行测量。具体地说,在测量市场绝对集中度时运用了CRn指数,测量市场相对集中度时则采用了HHI指数。为了实现对中国大豆进口市场集中度的测度,从布瑞克农业数据库中收集了相关数据,按照两大指数的测算方法,得出了如表2中所示的一系列数据。
在测度市场绝对集中度时,CRn指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测量指标,该指数表示的含义是在某行业的一个市场中,占市场份额最大的几家企业的联合市场份额之和。具体到中国大豆进口市场集中度分析中,CRn指数表示的是在中国整个大豆进口市场中,进口量最大的前n个国家所占的进口总量的比例。可用如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附图 2000—2019年间我国大豆主要进口来源情况及变化趋势
在该公式中,n和N分别表示在中国大豆进口中进口数量位于前几位的国家的数目,N则表示向中国出口大豆的总的国家数;Xi则表示位于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中第i位的国家的进口数量。
从计算得到的CR4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2000—2003年间,该数值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2003年之后,该数值逐渐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在整个下降过程中表现出了轻微的波动,从整体来看,CR4指数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并一直保持大于0.75之上。在贝恩市场结构分类中可以知道,如果CRn指数保持在0.75之上,那么可以将这样的市场结构称之为“寡占1型”。
HHI指数,又称之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这是一个综合反映产业集中度的数值,体现的是市场的相对集中水平。具体到本文中来说,该指数指的是中国大豆进口的来源国对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影响水平。该指数通过计算各进口来源国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百分比,然后将该百分比平方进行加总求和求得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在该计算公式中,中国大豆总的进口量用X表示,那么Xi则表示在进口量中位于第i位的国家的进口量;Si表示的则是在进口量中位于第i位的国家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比值;N则为我国进口大豆来源国的国家总数。
从表2中HHI数值来看,一直处于小幅度波动状态,且整体表现出的是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说中国大豆进口市场集中度有更加集中的倾向。在整个变化过程中,2009年的HHI值变化最为明显,达到了0.411 77,相比紧挨着的2008年和2010年,该数值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分析其出现这种突然增长又突然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当时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资本表现出较强的流动性过剩的特点,美元大幅度贬值,一时间大豆市场流入了大量的资金,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养殖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饲料表现出大量需求,综合国内外市场情况,当年中国大量地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所以导致了HHI指数在突变的结果。从HHI指数的整体情况来看,2000—2019年间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相对集中度一直处在大于0.3的水平上。结合HHI指数对市场结构的分类,可以判定这样的市场结构为高寡占I型,也就是说是极高寡占阶段。
综合两种市场集中度测算指标,充分说明了中国大豆进口市场表现出非常高的集中度,垄断程度较强,从市场结构来看,可以判断为寡头垄断市场。但是整体的发展趋势又传递出了集中度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非常有限,这是从CR4指数变化反映出来的信息。同时也表明,打破当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面临着诸多困难。
表2 2000—2019年间中国大豆进口市场集中度变化
2 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
2.1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内对大豆及相关制品的需求的增加,同时国内的大豆生产能力又无法支撑国内对大豆需求的情况下,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结构高度集中的特点,促使大豆出口国提高了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中国从国内进口大豆的价格将打破持续低价的现象。如果国内的大豆产业仍然保持低迷的状态,且国内对大豆的需求又表现出刚性的特征,那么大豆的进口价格有可能会上升且一直保持增高的趋势。
作为进口大豆的国家,在进口价格方面我们失去了主动议价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出口国的定价。这样一来,中国进口大豆的成本将会增加,同时要求中国需要储备更多的外汇。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同时还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3]。如果中国不能就有关大豆进口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除了会导致国内经济的损失之外,还会容易由于粮食供给问题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
2.2 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影响
面对国内对大豆需求的急剧增长,且国内的自给大豆又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大量的进口。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在大豆种植培育和种植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这几个出口大国种植的大豆不仅品质优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也低,这也是他们在国际市场表现竞争优势的原因。随着中国对大豆需求量的激增,且只能依靠从这些国家进口满足需求,作为出口的一方,他们就大豆价格的制定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最终以什么样的价格水平出口到中国,是出口国制定;作为进口国,只能接受出口国的定价进口[4]。受国际贸易的影响,国内市场涌入大量的进口大豆,将会波及中国国内的大豆市场价格,而且要想实现对国内大豆价格控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量的海外大豆流入中国市场,和国内生产的大豆形成了替代竞争的关系。作为以大豆作为原材料的加工企业,从企业生产加工成本的角度出发,也会首选价格较低的进口大豆,这样更进一步促使进口大豆数量的增加,国内价格高的大豆在进口大豆面前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使得库存增加,国内大豆被迫降价,这样一来,中国种豆农户的利益就减少了,农户的种豆热情将会降低。反之,如果中国进口的大豆价格提升,也会作用于国内的大豆市场,进而影响国内大豆市场价格。
另外,以大豆为原材料的制品价格也会因为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除此之外,这些大豆出口国尝试在中国大豆产业链中扩张和巩固他们的势力,主要是通过建立外资企业的方式,可以说中国对大豆价格的话语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大豆产业表现出了产量低需求高的鲜明特征,而且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资源危机,国内大豆供给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大豆出口大国抬高价格,那么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严重。
2.3 对社会的影响
从大豆的分类来看,按照国际惯例大豆是被纳入到油脂类作物范畴的,但是在中国大豆是以粮食作物的属性存在的,这也充分说明大豆对于中国人民和国家的重要性。为了满足国内大豆快速增长的需求,大量的海外大豆流入中国市场,降低了国内大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严重影响了中国大豆的生产格局,国内大豆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整个大豆产业安全岌岌可危。一方面,国外大豆以价格优势进入中国,而且中国大豆的生产成本相比国外还较高,高成本低价格的大豆供应状况会严重影响农户的种植热情,这样一来国内的大豆有效供给将会减少,但是对大豆的需求递增却是刚性的,将会引发大豆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三大出口国受各种不可预测原因的影响,有可能会降低国外的供给量,那么中国大豆危机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必定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另一方面,国家意识到大豆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如果政策的实施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划,过度施加化肥和农药,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恶化大豆的生产,这对国家粮食安全来说将是深重的灾难[5]。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安全,更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
3 优化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中国的稻谷、玉米和小麦已经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但是在国家粮食安全策略中,大豆安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大豆有效供给减少,另一方面是大豆的进口市场呈现“极高寡占型”。对于大豆问题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的警醒,中国必须要认真对待和审视,未雨绸缪,提前做出应对方案,也为其他国家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6]。
3.1 实施中国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
努力改善“极高寡占型”的进口市场结构。在中国大豆进口量不断攀升且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实施中国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是缓解我国大豆产业当前困境的重要举措。在2013年之前中国大豆进口最多的国家是美国,2013年之后,巴西出口中国大豆的份额快速增长,一跃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中国大豆进口的第一大国,其次才是美国和阿根廷。虽然美国出口中国的大豆数量正在减少,但是不能否定其他的国家从美国低价进口再转卖给中国,从中牟利。从降低进口风险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主要应对措施就是拓宽大豆进口来源,尤其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框架以及相关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加大与这些国家的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力度[7]。其次,开拓和积极培育新的大豆供应国和地区,增加大豆供应国的数量,并逐渐建立和完善更加多元的进口油脂油料供应体系。再次,这些年来,中国从俄罗斯、加拿大、乌克兰进口的大豆数量逐年增多,除了开发新的大豆供应国家和地区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和稳定这几个进口国的关系,并逐渐增加从这几个国家进口数量。虽然国家在分散大豆进口风险方面尝试做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要想打破这种“极高寡占型”的进口市场结构任重而道远。在大豆供给这个问题上,切忌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进口上,虽然目前进口可以完全解决国内的大豆需求。在保证国内的大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要确保中国的大豆进口不受出口国家的威胁,一定要坚守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红线,这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8]。
3.2 认清中国大豆产业链发展短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对当前国内大豆市场供给紧俏,且需求旺盛的情况,通过国际贸易来解决国内有效供给不足固然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才是更有保障更根本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审查自身,除了通过国家政策调控增加大豆储备和有效市场供给,更应积极着手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上。
从国家政策来看,大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比如为了激发农户的种植热情和积极性,可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直接补贴;为了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可以对他们提供农机使用和购买补贴;为了降低农户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损失可以制定相关的保险政策;由于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政府可以制定价格补贴,如果成本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为减少种植户的损失及时地给予他们财政补贴[9]。总之,这些政策的制定一方面是确保农户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是保证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导致国内大豆有效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大豆的种植面积少。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国家,结合其他粮食作物的生产,所以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张是有限的。在大豆种植面积不能无限扩大的前提下,增加大豆的有效供给就必须要提高大豆的单产。影响大豆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是农户的偏好,农户种植哪一类农作物主要取决于该农作物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农户可以从大豆种植中得到的收益相比玉米、水稻和小麦较大的话,在追求利润的驱使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倾向于选择种植大豆。提高大豆单产,主要是增加研发投入和科学种植。一方面研发培育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另一方面提高大豆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建设规模化大豆生产基地。此外,为了应对自然风险,国家可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豆生产提供健康安全的生长环境。
3.3 寻求大豆的替代品,降低大豆需求压力
大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原材料,除了发挥油料、食用功能之外,还是重要的饲料作物。一方面可以调整国内居民的消费结构,减少对豆油的消费,增加食用植物油种类,比如可以食用菜籽油、花生油等代替豆油,不仅有利于国民的健康,也可以降低对大豆的需求。作为组成饲料的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可以调整饲料的组成结构,以增加蛋白粕代替豆粕;还可以创新饲料技术提高豆粕的利用效率,在保证动植物基本的营养需求之外,降低饲料中豆粕的含量,进而减少对大豆这种原材料的需求[10]。
3.4 赢得中国对大豆的定价权
当前中国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且中国又不具有定价权,不仅如此,中国的海外大豆供应处在某些国家的隐形操控下,要想中国的大豆产业发展不受制于人,必须提高中国大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当然,要想扳回这一局,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当前中国的很多大豆加工企业,都受控于外资企业。相比于这些跨国企业,国内的企业在竞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要想实现对大豆的定价权,必须要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优势,集中力量支持部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打破跨国企业垄断大豆产业的局面,并逐步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保障企业在这些涉及国计民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国内大豆产业,逐渐摆脱大豆出口大国和跨国企业的控制。
4 结语
本文利用CR4和HHI指数分析了2000—2019年间的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结构情况,得出了中国大豆进口市场属于“极高寡占型”,并分析了这种市场结构对国民经济收入、国内大豆产业和社会的影响,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大豆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中国大豆进口的市场结构和中国大豆产业的当前困境,本文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发展政策。国际市场主要指供给部分,即从拓宽进口来源,加强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并充分开发海外农业资源;从国内有效供给来看,一是增加大豆有效供给;二是减少大豆需求。增加大豆有效供给的途径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通过科学种豆,提高大豆产量。减少大豆需求,主要是通过寻找大豆替代品,创新饲料技术、调整饲料配方构成。最后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争取中国对大豆的定价权,进而为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