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背景下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
2020-01-30苏莹莹
苏莹莹
深化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与数学教育改革之间息息相关,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引发了课程改革的问题。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中最重要的必修课程,其素质教育的进程受到了各界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学生阶段是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数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全面进步。分析在新经济背景之下,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推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课堂教学实施深化素质教育的积极策略,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收获,新经济时代带来了教育、文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大面积大范围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全面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有其特定性,且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推动和发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促进了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新经济时代与数学教育改革必然联系
(一)新经济时代的含义
新经济时代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占据主导性的产业地位和产业形态不同的时候,经济形态呈现出分化的态势,而在新经济时代,由于信息化手段的引领,信息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并且积极的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的上发展。新经济是人们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的发展态势,它是一种持续的快速的健康的发展态势,扭转了经济发展的颓势,带动了多行业的发展,其中包括教学、教育领域。
(二)新经济时代与数学教育的关系
新经济时代处处离不开信息化问题和经济问题,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同时,经济问题需要数学问题的辅助解决。对于数学教育而言,在新经济时代之下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只有在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积极的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推动数学教育自身的积极发展。在新经济时代的数学教育之中,明确发展数学观念,把握自然学科以及新经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数学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数学的本质通过教育的改革将会被赋予更加完美的内涵。
三、新经济时代对数学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挑战
(一)数学课程的挑战
数学基礎教育课程的改革从数学教学内容上逐步深入,数学实验和数学案例教学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得以展现,与此同时,数学教育和改革与文化之间的相关性也比较紧密。针对于数学教学方式的响应,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教育指导,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学习探索,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将将有助于通过不同的数学课程,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课程因此获得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丰富,而且获得了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信息时代和新经济时代的数学课程设计,往往非常注重于其应用性,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而是在精益求精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数学课堂不知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从学习方法到学习教学模式上都希望能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时代发展的挑战
新经济时代,全球经济进入到信息化发展阶段,教育也展现出了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教育全球化表现为积极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引领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科学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基础学科,它要求能够有更加丰富的资金,师资力量和教学仪器及设备的投入。共享的全球教育资源,从自发阶段走到了自觉觉醒的阶段,整个数学教育资源和教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形成了相互独立同时又彼此协调而促进的全球教育体系。时代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此同时,数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也推进了时代和经济的全校发展,学校内的数学教育促进了全民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进步。
四、新经济时代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策略
(一)巧妙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经济时代的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是彼此渗透而又相互结合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了经济问题,同时也渗透了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理念,将数学教育置身于真实的经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索,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且赋予时代气息。
(二)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生产和生活实践所服务的,数学知识被广泛的应用于财务,工业,生产,生活以及商业和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之内。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经济活动的渗透以及案例的引入是比较重要的,比如说:还房贷、人寿保险的计算、基金和股票利益的获取。
(三)在课堂之外渗透课外经济问题
数学课外活动往往与国家教委所颁布的教学计划密切相关,它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补充,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类似于教育储蓄,利息计算,会员卡购买以及手机资费等的数学问题,能够在明确数学规则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现实生活。
五、结语
新经济时代的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彼此连接的,渗透了经济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资源节约和社会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