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影响

2020-01-28马蓉崔琼凤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11期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

马蓉 崔琼凤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于医院进行化疗的患者3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8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降低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11-118-01

静脉炎主要指的是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血栓性静脉炎主要由于静脉输入强刺激性、高浓度药物或药物使用时间较长等因素导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4年癌症相关的报告表明,我国2012年新增300多万癌症患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250万。恶性肿瘤高发,化疗治疗是杀死癌细胞的药物治疗,但由于大部分化疗药物均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故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也不断增高[1]。静脉炎导致患者心理及经济上承受更大的压力。本研究旨在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于医院进行化疗的患者366例,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3例。对照组中男99例,女84例;年龄29~59岁,平均(38.0±3.7)岁;肺癌36例,乳腺癌40例,食管癌51例,白血病56例。研究组中男98例,女85例;年龄23~65岁,平均(39.1±4.3)岁;肺癌41例,乳腺癌41例,直肠癌34例,胃癌45例,卵巢癌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做好常规预防工作,针对出现药物外渗的患者积极采取对应方式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1)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向患者耐心、详细地介绍关于静脉滴注外渗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静脉滴注外渗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心理恐惧感。向患者介绍化疗与静脉滴注的目的,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另外,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时可让患者通过各种宣教资料了解相关知识。(2)加强预防性护理: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不同种类药物外渗的危险性,加强护理人员对药物的认识。护理人员在给药前应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药物的量与性质,连续给药时间及患者的配合程度,做好静脉滴注的准备工作。另外,护理人员需要增加巡视次数,重视对穿刺局部的巡视。采取各种培训手段提高护理人员的静脉滴注穿刺技术。嘱咐护理人员部分药物需要调节温度后进行静脉滴注。(3)加强环境的护理:护理人员应充分考虑环境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调节并控制病房的温度与湿度,并加强通风,保持室内温度恒定。(4)心理护理:针对化疗药物静脉输入引发静脉炎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特别加强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尽快安抚患者,避免再次受到不良刺激。(5)加强紧急处理:当患者出现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时应立即停止静脉滴注,将药物尽可能排出,采用解毒剂,灭活渗透药物。针对药物外渗量较大的患者应及时使用药物促进组织修复,避免炎症加重。(6)加强沟通: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患者保持平静,尽快找出导致静脉外渗的原因,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尽量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不是护理人员治疗操作上失误导致的静脉滴注外渗,同样应及时做好沟通工作。(7)加强静脉滴注指导:嘱咐患者静脉滴注的肢体尽量抬高,促进静脉回流[2]。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静脉炎程度可分为三级,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处理,以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静脉炎发生情况

研究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63,P<0.05)。

3、讨论

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影响较大。倘若在临床上未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疼痛,无论是心理上的不适还是身体上的疼痛,均是患者不想面对的。为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具有很强的必要性[3]。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将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患者病痛降低,同时将静脉炎的发生概率降低,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护理方案。预防性护理干预在落实过程中,能够结合患者的具体表现,有效实施护理措施,從主观上到客观上,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预防于预、预防处理,即便是发生了静脉炎的情况,依然能够有效控制,基本上不会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4]。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在落实的过程中,针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可进行有效预防,从多方面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治疗水平,巩固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将预防性护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秀秀.恶性肿瘤患儿应用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探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0).

[2]宋红娟.分析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循证护理管理措施[J].饮食保健,2018,005(023):149.

[3]李芹.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2):70-71.

[4]孙秋月.白血病患儿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体会[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000(019):P.140-140.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0医院  650000

猜你喜欢

预防性护理
预防性护理在继发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危重症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的预防性护理分析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研究
危重症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的预防性护理分析
腹腔镜肾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预防
预防性护理在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预防性护理在普外科术后患者静脉导管感染中的临床效果
观察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减少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