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带一路”离岸贸易平台
2020-01-28
提案方 朱建国 李贵荣 上海市政协委员
背景情况举办进博会是我国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的重大行动,也为加强全球贸易协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公共产品。不少采购商同时是参展商,迫切希望通过进博会拓展交易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寻找相匹配的供应商。
从交易方式看,境外采购商以现场洽谈和直接交易为主。受制于信息不充分、效率不高等因素,境外采购商希望通过与贸易平台企业合作,更加高效地匹配目标客户,这为依托进博会构建“一带一路”离岸贸易平台提供了重要契机。
顺应潜在需求,推动在沪跨国企业和专业贸易机构拓展离岸贸易业务,将进博会打造为“一带一路”采购与结算枢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放大进博会的平台效应。进博会要越办越好,前提是构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平台。引入离岸贸易服务商,为全球采购商和供应商提供高效服务,有助于拓展进博会的全球贸易协作平台功能,扩大交易空间,提升对参展企业的吸引力。二是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贸易协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随着产业链升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对优质设备和消费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受國际市场信息不充分等的制约,开展跨国采购面临困难——进博会全球贸易平台能为其带来便利。三是有利于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离岸贸易发展滞后一直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短板之一,这与外汇管理和税负有关。依托进博会提升离岸贸易枢纽功能,将为增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问题及分析
1.主动引导和统筹推进有待加强。
一是宣传引导力度有限。主动推介和宣传引导不足,导致各方面对此并不了解。二是针对境外采购商的精准服务有待健全。对境外采购商而言,既可采取自行交易的方式,也可采取与中间商合作的方式。但是,专门针对境外采购商的中间贸易服务尚不完善。另外,进博会提供的信息咨询、法律、知识产权、金融等服务主要面向境外参展商和境内采购商,专门针对境外采购商的综合性服务有待加强。
2.离岸贸易外汇管理瓶颈亟待突破。
依托进博会开展“一带一路”离岸贸易,面临的最大瓶颈来自外汇管理环节。由于离岸贸易具有货物流、订单流、资金流“三流”分离的特征,其运作模式与现行外汇管理要求不完全匹配,从而导致外汇收付困难。外汇管理部门出于防范虚假贸易考虑,要求银行在办理相关业务时,须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审查。但对离岸贸易企业来说,由于货物不经过中国关境,无法提供报关单等证明交易真实发生的单证,从而在操作中面临障碍。尽管离岸贸易涉及多个互为上下游的企业,理论上可以由进行贸易行为的各企业提供相关单证,但由此耗费的时间和管理成本过高。
3.离岸贸易税收支持政策存在不足。
一是企业所得税税率偏高。不少跨国贸易企业对财务成本较为敏感。目前上海企业所得税率为25%(对外分红需额外缴纳10%的预提所得税,实际税负更高),超过香港(16.5%)和新加坡(17%)的水平,而且新加坡还有专门针对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的所得税激励计划,获得GTP(环球贸易商计划)资格的企业开展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可享受从10%到5%的所得税优惠。二是印花税多环节征收。离岸贸易在同一笔贸易中存在着多项合同关系。按照现行印花税征收条例,所有合同关系均需多环节缴纳印花税。
建议 抓住进博会举办的契机,构建“一带一路”离岸贸易平台,为参展的境外采购商和供应商提供高效的离岸贸易服务,打造订单管理和贸易结算中心。
1.逐步加大境外采购商招展和服务力度。
一方面,加强境外采购商招展推介工作。利用广交会境外采购商资源、中资企业海外合作伙伴、境外招商网络等多种渠道资源,积极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购商参与,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另一方面,健全完善进博会离岸贸易平台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外贸企业抓住进博会的机遇,大力拓展离岸贸易业务。在综合评估企业经营实力、信誉的基础上,推出“进博会离岸贸易合作伙伴”名单,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进行对接,推动“一带一路”离岸贸易业务开展。
2.优化进博会离岸贸易外汇管理方式。
在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下,对进博会离岸贸易业务采取灵活有效的外汇管理方式,如建立动态名单制、强化信用监管、加强事中事后核查与处罚,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对信用较好的企业,进一步简化“三流”分离业务下的外汇收支业务审核程序。对于“黑名单”企业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切实防范可能的风险。同时,积极探索依托进博会推动人民币“走出去”,鼓励贸易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并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措施。
3.加大进博会离岸贸易财税支持力度。
一是研究制定鼓励离岸贸易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二是减免离岸贸易合同印花税。此外,研究对进博会离岸贸易业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