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论史

2020-01-2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家书项羽曹操

主题素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论史,可以明古今。研究历史,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研究历史人物,是为了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历史,认识自己。一个人的阅历很有限,所以要借鉴前人,探求历史的真实,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这对于当下甚至未来而言,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群英荟萃

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汪建新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具有深沉的历史情怀。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也表现出“掌上千秋史”的豪情壮志。

不可沽名学霸王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最得心应手的是指挥战争,而他的军旅诗词是纪实战争风云的精美华章,反映了他对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灵活驾驭。毛泽东的军旅诗词提到了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汉代名将李广和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间接称赞,一个是直接批评,一褒一贬,用意迥然不同。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飞将军自重霄入”中的“飞将军”,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匈奴把英勇善战的汉代名将李广称为“飞将军”,喻其矫健勇猛,行动神速。唐代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毛泽东用“飞将军”来称赞屡建奇功的黄公略,这是对《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偏师借重黄公略”的生动诠释,也表明他对古代名将李广的高度认可。

而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项羽则起着警示作用。项羽是一位少年即学兵法而又不肯竟学、初始威震天下而最终兵败自刎的悲剧人物。毛泽东对他有过首肯,1938年4月8日,他在“抗大”演讲中说:“项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也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就总体而言,毛泽东对项羽持否定态度。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毛泽东的批注一针见血:“项王非政治家。”1949年,在国共和谈破裂之际,毛泽东摒弃古代兵法“穷寇勿追”之说,力戒项羽沽名钓誉之误,断然否定“划江而治”主张,毅然决定发动渡江战役,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东临碣石有遗篇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这是柳亚子对毛泽东的由衷赞叹。毛泽东彻底颠覆了以帝王将相为核心的错误史观,对一些具体人物,哪怕有千年定论,他也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极力为其“翻案”,曹操即是一例。

曹操是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十三年,官拜丞相;十八年封魏公;二十一年,晋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曹操是历代颇具争议的人物,汉末名士许劭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称其为“汉贼”,戏剧舞台上对曹操造型的奸相脸谱化。“挟天子以令诸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旷世奸雄”似乎是铁定的既成事实。但毛泽东对曹操从不人云亦云,坚决反对歪曲曹操形象,“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在毛泽东看来,和“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相比,曹操不仅有“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的“武功”韬略,而且有开创风骨雄健的“建安文学”的卓越“文治”。在建安文学的诗作中,毛泽东尤其喜欢曹操的诗,圈点甚多。他多次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沙滩漫步时,深情吟诵曹操的《观沧海》。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触景生情,缅怀千古,不仅直接点明“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而且在情调与诗格上极具《观沧海》的神韻,“萧瑟秋风今又是”就是由《观沧海》“秋风萧瑟”点化而成。

(选自《学习时报》2020年7月10日,有删节)

素材解读

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体现出的辩证观值得我们学习。这提醒我们在认识历史人物时,不可全面否决,也不可全盘接受,应当结合自己的认知,做出客观且真实独特的评判。就像毛泽东评价曹操一样,要结合史实,不可人云亦云,盲目对待。

适用方向

历史观 历史人物 致敬历史

趣味素材

史上并无“李有叔”

◎马斗全

古代有个关于官员廉洁至极,“灭烛看家书”故事,近年来忽然被热传了起来,这或与人们对官场腐败状况的关注和忧虑有关。所谓“灭烛看家书”,即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所记,有州官极清廉,见京中来件中有家书,“即令灭官烛,取私烛阅书。阅毕,命秉官烛如初。”热传文章说不用公家蜡烛看家书的廉官叫“李有叔”,从而使“李有叔”这个历史人物广为国人所知。笔者书架上有早年所购《竹坡诗话》和与周紫芝同时的朱弁所著《曲洧旧闻》,《曲洧旧闻》亦记“灭烛看家书”事。所以笔者多年前已知此事,并且曾撰文谈论。但却只知该廉官姓李,却未听说过名“有叔”。

北宋人已不知“灭烛看家书”者之名,所以只是记其事而不载其名,今人缘何而得知其名呢?对于笔者此前闻所未闻的廉官“李有叔”,按照通常情况,应该是其他古籍中记有其名。积习使然,笔者为此查《宋史》和多种史书,却也查不到“李有叔”其人。越是查不到,就越是想查清。因为《竹坡诗话》和《曲洧旧闻》不但没有说该官员名“李有叔”,而且特别说明“不得其名”。

此事甚可疑。笔者思欲弄清是怎么回事,好知道这个“李有叔”究竟从何而来,因为有一种预感,隐约觉得:若非有新发现的宋代资料,问题很可能出在“诸父”与“有叔”上。因为《竹坡诗话》有“诸父”语,而“诸父”指叔伯辈,即父亲的兄弟,通常多指叔父。

于是只好查阅、梳理了大量有关文章,知道“李有叔”之名出现于2000年。

有一位胡成宏先生,发表于2000年第6期《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第10期《湖北社会科学》、第12期《前线》及其他一些刊物的《有感于“灭官烛看家书”》,如果未曾依据或参考他人文章的话,便应该是第一次提出“李有叔”之说:“雪夜读闲书,闲书不闲。忽一日,读明代郑渲《昨非庵日纂》记载的李有叔两则故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李有叔曾经在京城里做官,后来又到地方……”此后,好多文章就都说“李有叔”灭烛看家书。

因此使人怀疑,莫非是明代竟然发现了新资料,或郑瑄(胡文“郑渲”,应为“郑瑄”,或系扫描之误)误读宋人书而搞出个“李有叔”来?当然只有找郑氏《昨非庵日纂》来查证了。查阅两种《昨非庵日纂》,终于弄清了“李有叔”的来龙去脉。果如所料,是后人误读了宋人文字,凭空搞出了个历史名人“李有叔”来。不过不是明人郑瑄,而显然是今人搞出来的。又恐系整理者误人,因为如今有些古籍整理者所作注释、解说,多有误人子弟者。嗣后总算从网上购得所谓“文白对照全译”《昨非庵日纂》,知整理者不误,而基本可以肯定是今人之误。

郑瑄《昨非庵日纂》卷二该条有关语,系转述《竹坡诗话》所记,而把“李京兆诸父中,有一人尝为博守者,不得其名”,简为:“李京兆有叔,尝为博守,忘其名。”说李京兆有位叔父曾经为博州太守,可惜不知其名。不幸而被胡把“有叔”错当作了人名。令人甚感奇怪的是,其下分明有“忘其名”三字,怎么竟会认为“有其名”,还把错误文章多次发表。而一世许多文人,也并不细究,更不寻读原书,只是跟着以讹传讹!

这个笑话闹得实在太大了,而让当今读书界、文化界被着实“幽了一默”。

(选自《北京日报》2020年6月15日)

素材解读

这则素材中描述的着实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一件事情。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阅读者的无视史实、盲目从众、没有去真实考察。这提醒我们在认识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尊崇历史,求真求实。

适用方向

尊重历史 自我判断 人物认识应求真务实

猜你喜欢

家书项羽曹操
心动杀人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山鸡舞镜
项羽虞姬
家书( 连载一)
三国演义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人小鬼大狄仁杰
曹操梦中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