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行》课文探究

2020-01-2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琵琶行流行歌曲弹奏

入乎其内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可概括为下列五幅图画:

第一幅:江头夜送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的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第二幅:夜听琵琶曲

“寻声”六句写邀见琵琶女的经过。“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自“转轴拨弦”起十二句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从调弦、彈奏到收束,写得非常具体。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下面即围绕“有情”二字进行描写。先写乐曲起调低沉舒缓,就像倾诉失意之情。接着写弹奏时的神态和动作,突出“低眉”“信手”,再写指法灵活多变(拢、捻、抹、挑),写乐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弹奏难度之大(《霓裳》《六幺》)。然后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和音量。再写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而后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戛然而止,干脆利落。最后两句写听众的反应,用简练的笔墨,凸显出琵琶声的感人。

第三幅:自诉身世苦

“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住处,接下来四句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春风等闲度”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接下来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后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第四幅:自叹谪居苦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写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幅:重闻琵琶声

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回味的余地。

课后训练

理解性名句默写:

1.《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一句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既用“                                                                                                                                                                                              ”两句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                                                                                                                                 ”两句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

2.《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用这样的两句进行描述的:“

。”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還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两句音乐描写是:“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

。”

4.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

5.白居易另有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是《琵琶行》“

”两句诗句的化用。

6.苏轼《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泣孤舟之嫠妇”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四句:“                                                                                                                                                                                                                                    。”

7.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出乎其外

一曲《琵琶行》可以很有趣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许多中小学生必背的经典。但是600多字的长诗,也是“背哭”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最近有一批90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视频一上传网络就被点爆了。

把传统诗词改编成流行歌曲,《琵琶行》并非第一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先后被改编成流行歌曲,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相对来说,《琵琶行》由于长达600多字,突破了一般流行歌曲的范式,改编难度可能要更大。更值得一提的是,较之过去多由专业人士或名家为传统诗词谱曲,这次为《琵琶行》谱曲的却是一群90后的艺术生,可谓真正的民间创作。

古诗词变身为流行歌曲,不只是简单加上一个曲子,更表现了谱曲者对于诗词本身的解释力。于听者而言,演唱者的表现,加上诗词与曲调的搭配,让人对古诗词有了更丰富的体验与理解维度。这种“二次创作”的好处颇多,令更多人加深记忆更容易背诵倒还是其次,从谱曲到听或是唱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们对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吸纳与利用的过程,是另一种“学以致用”。相较于全文背诵,这显然是一个更高阶的能力,也是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传承。

创造性传承,其实也赋予了传统诗词新的生命力。创作者并未完全拘泥于原作的情感局限,而是“试图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这篇名作。”这种创作思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乏启示。在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上,我们的教科书总是习惯以标准答案的思维去灌输孩子,弱化了他们对诗词的自我理解和发散能力,不仅不利于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反而增加了隔阂,这其实也压缩了诗词本身的内涵。

传统文化作品,不是不可以有权威解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作品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知晓创作者的原意固然重要,但引导他们挖掘自身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看法,并借此创造新的继承方式,于文化传承的角度显然更为重要。因为归根结底,传统诗词并不是拿来背诵的,其内嵌的传统文化意蕴被接续才是关键。

传承传统文化,看似是个宏大的系统,但落脚点并不高深,主要还是看其在现代人的生活介入上,能够发挥怎样有形或无形的作用。我们往往忽视的一点是,不少传统文化,比如古诗词,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民间文化,比如《诗经》中的“风”,就是民间歌谣,是对民间文化的“采风”。只不过在传播的过程中,它不自觉地被逐步精英化,加上时代的阻隔,与大众产生了距离。

所以,不应该将传统文化推向一个封闭的神坛。只要把握好创作边界,就应该鼓励像《琵琶行》被改编为流行歌曲这样的创造性传承。在此需要剔除的两点认知误区是:一、传统文化作品并没那么脆弱,合理的改编、演绎,并不会造成对文化的褻渎,相反会使其内涵变得更丰厚,并易于被接受;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充分发挥和吸纳民间的创造热情,走出封闭、单一的传承路径,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对传统文化作品的阐释和表现中来,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而不是止于背诵。

(作者朱昌俊,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9日,有改动)

思维发散

1.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观看《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学习经典古诗词,在旋律中认识体悟。

2.试着将《琵琶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等文学作品,体悟“琵琶女”的形象。

猜你喜欢

琵琶行流行歌曲弹奏
吕楠作品
野蔷薇倚着桥栏开了
左手右手一起抓
动人心弦
朋友
浅谈如何具有歌唱性弹奏钢琴
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小星星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