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实践报告——以BioMarin制药有限公司访华项目为例
2020-01-27徐劼成
摘要:本文为一份口译实践报告,主要内容围绕笔者在BioMarin制药公司访华期间担任译员的经历撰写。本报告介绍了此次口译实践,回顾了认知负荷模型,系统地分析了笔者在口译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涉及源语重复、逻辑不清、数字口译障碍、笔记障碍等,建设性地提出了建议,为今后的口译实践和学习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口译实践;认知负荷模型;困难及案例分析
1.引言
“口译员通常在接近其处理能力阈值的情况下工作,同时译员也承担着口译任务处理所需精力超过译员所有精力的风险”(Gile,1995)。刘宓庆(2003)也曾说:“口译为译员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和障碍,比如对译员心理素质、双语能力、反应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综上,可以看到合格地完成口译任务需要译员拥有过硬的雙语转换能力和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等,译员需要合理应用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和专业技巧在较短时间内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笔者参与了BioMarin制药有限公司访华口译实践项目。本实践报告中,笔者针对口译过程中讲者出现源语重复、逻辑不清的问题,译员遭遇数字口译问题摘出案例联系认知负荷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作为一次典型的口译实战案例,本实践报告对联络口译的学习和实战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
2.认知负荷理论及模型
认知负荷理论假设人类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其中工作记忆也可称为短时记忆,它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储7±2条基本信息或信息块。当要求处理信息时,工作记忆一次只能处理两到三条信息。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中存储的信息既可以是小的、零碎的一些事实,也可以是大的、复杂交互、序列化的信息。
口译,无论是交传还是同传,其过程都是接受、解码、记录、编码、表达。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脑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就需要注意力和精力的均衡分配。如果精力饱和了,或是注意力的分配有所失衡,都可能导致认知超负荷,影响任务的执行。
吉尔(Gile)(1995)认为口译过程几乎能消耗掉译员所有的精力,有时甚至超出了译员的精力总量,这时译员的口译质量就会有所下降。针对这些现象,吉尔从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按照这一模式,吉尔认为:“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员大脑能够提供的注意力总量。口译过程中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必须小于大脑所能提供的注意力。”
3.译实践过程
2014年11月,BioMarin高层一行抵达上海,正式开始其访问。第一场为BioMarin和上海医保局处长会谈。内容主要涉及目前上海市在酶替代疗法产品的定价,医保支付现状。第二场,BioMarin高层于当天下午和新华医院儿内分泌科主任进行了会谈,内容主要涉及目前新华医院的粘多糖贮积症的病人数量,治疗方法。次日上午,BioMarin一行与上海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进行会谈,主要内容涉及上海医学会罕见病分会的设立在促进酶替代疗法和其他罕见病用药医保支付方面的积极作用。会议全程采用交替传译形式。
4.译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及分析
4.1源语重复、逻辑不清问题及分析
在实际口译实践中,讲者背景、语言风格各异,发言时思维跳跃性大,组织性较弱。其中,讲者可能出现为强调某一核心观点,采用比喻、重复等策略述说,出现源语重复,逻辑不清的问题。此时对于译员的听辨和理解是一个挑战,译员花费大量精力,影响了笔记和短时记忆方面的精力分配。笔者试举例予以分析。
例1
源语:我谈几个建议,第一个,我的感觉,在中国推动罕见病,千万千万不要以某一病去推动,要rare disease打成一个包,就不能以一个一个病去推动,而是要以罕见病的名义去推动,这样政府容易接受。因为罕见病太多了,而且现在涉及到罕见病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政府一个一个对付来不及的,所以一定要以罕见病这样打成一个包一个名义,这样政府容易接受。
译文:I would like to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In china, when we want to promote our job in rare diseases, we should not do this job one certain disease by one certain disease. We should have all the diseases like an umbrella and then respond to the government. That would be easy for the government to accept.
笔者认为,讲者的核心意思为,要推动罕见病政策的出台,需要足够集中地反应罕见病问题,而非分散。笔者认为,讲者的这段话中出现了一些源语重复,反复解释,插入比喻等情况。
根据吉尔(1995)的认知负荷模型,从口译的精力分配上来讲,笔者在听取源语时,对于讲者所要传达的意思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困难。“不要以某一病去推动,要打成一个包。”笔者没有很好的理解这里的“打包”是指,集中罕见病病例病情并且集中反应情况这一层意思。由于受到“打包”处精力分配的影响,笔者在记笔记及短期记忆方面有所忽略。笔记中对于“罕见病太多了,涉及到罕见病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产生遗漏,遂造成漏译。
综上,笔者认为,此处关于“打包”的比喻虽对笔者造成了较大理解障碍,但笔者仍不应将精力全部放置于此,而全盘忽略关于“罕见病企业”的部分。推荐译文如下:If we want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rare diseases in china, wed better propose to the government with a whole package of rare diseases instead of one certain disease by one.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rare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enterprises in China. Government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deal with them one by one. So wed better propose to the government with a whole package of rare diseases.
4.2 数字口译障碍及分析
数字口译是实际口译实践中译员经常会遭遇的困难。笔者试举此次口译实践中的一例说明译前准备和语言外知识对于数字口译的作用。
例1
源语:中国罕见病的定义,这个我们已经明确了。患病率是五十万分之一,发病率是万分之一。现在我们最近又做一个工作,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国药。这两个概念不把他完全制定,政策和法律很难出台。
译文:about the definition of rare diseases in china. And also we need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what is state drug. If we haven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se two things, it would be hard to legislation.
这部分讲者介绍了罕见病的定义,有具体的数据作为标准,两个数字分别为五十万分之一和万分之一。本人在口译现场没有译出这两个数字,“患病率是五十万分之一,发病率是万分之一”这句话整体出现了漏译。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对于患病率,发病率两个专业术语没有语言知识的储备,二是对于百分数,千分数甚至万分数这样比较复杂的数字比较陌生,在现场比较胆怯,直接跳过没有翻译,导致译文质量下降。
事实上,言外知识的补充,充分的译前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们数字口译转换的失误。就罕见病的定义方面,笔者在译前准备过程中曾经阅读过相关资料,即国际上关于罕见病的定义正是患病率是五十万分之一,发病率是万分之一。十分可惜的是,笔者在阅读这份材料时,对于数字没有提高警惕,缺乏译前准备的敏感性,重要数据一带而过。综上,在数字口译方面,平日的训练与积累不可忽视。在补全数字后,推荐译文如下,We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definition of rare diseases in china. Morbidity, five Hundred thousandth,incidence,One hundred thousandth. Recently, we are working on reaching a consensus on the definition of
state medicine.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carry out policies and laws regarding rare diseases if we failed to do that.
5.总结与建议
在实际口译实践中,讲者的发言,尤其是不备稿发言往往会出现源语重复,逻辑不清,反复解释等问题。此时译员应保持冷静头脑,将精力进行适当分配,以理解和传达讲者发言主旨为首要任务,切忌停止记录笔记或影响短时记忆方面的精力分配。在理解讲者所要传达的主旨的基础上,将剩余精力多分配于笔记,尽量避免漏译情况的出现。
关于数字口译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考验译员平时对于数字英汉转换的基本功外,也对译员的译前准备提出了要求。并非所有数字口译均是无迹可寻。译员在译前准备中发现重要数据应多留心,适当记录,对于行业内已確定的定义,尤其是带有数字的定义应格外注意。
参考文献
[1]Wadensj?, C. (2014). Interpreting as interaction. Routledge.
[2]Gile, 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Vol. 8).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3]刘连娣.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 2: 73-80.
[4]姚艳波. 论交替传译中的笔记教学[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3, 20(2): 88-91.
作者简介:徐劼成,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1990-10,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