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保卫延安》的战争叙事模式
2020-01-27郑春玉
摘要:文章以小说《保卫延安》的战争叙事为主线,从战争暴力的狂欢化表达、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形象和乐观性的结局三个方面探讨了小说《保卫延安》的战争叙事模式。
关键词:《保卫延安》战争叙事
《保卫延安》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人民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它开创了革命历史长篇叙事小说的先河,作者以宏大的场面向世人展现了1947年3月至9月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文章试图通过解读小说的战争叙事模式,以期能更好地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1 战争暴力的狂欢化表达
狂欢化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是前苏联文论家巴赫金提出来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一种反抗性力量,表达了抗争精神,这与革命战争不谋而合,革命战争本身就是一场极具反抗精神的红色狂欢。《保卫延安》中所描写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战争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从而夺取革命的胜利。作者在小说中通过英雄人物的狂热语言、豪迈壮烈动作的记叙,使文中的战争暴力呈现出“狂欢化”的特点。在对战争的描述中,作者大肆弘扬主观性这一战斗主题,进而体现出战士的对战争的狂热的主动性。在青化砭伏击战开始之前,马全有急得直流汗,马长胜不停地咽唾沫,李江国则是两手在大腿上不停搓着,痒得撑不定:“祖宗啊!活受洋罪,心要炸了!心要炸了!”。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战士们狂热的主动性。在对战争暴力的描述中,极度表达人物对战争的狂热程度,在一次战斗中马全有脑子受了很大的震动,三天三夜一直反复地呼喊:用刺刀捅!捅呀!捅呀!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写,使人们从马全有昏迷中的呼喊中仿佛能听到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也从侧面反映了战士们对战争的狂热程度
狂欢化的表达打破了战争的固有模式和思维的束缚,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此次战争的正义性以及全体参战人员的大无畏精神,奠定了此次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感情基调。
2 英雄人物的理想化塑造
《保卫延安》里塑造的英雄人物共50多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是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作者则以周大勇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自上而下包含了高级将领、普通指战员、普通战士以及人民群众等许多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个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展现了他们如流星般璀璨的革命历程。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了周大勇这个英雄人物。他看到国家陷入危难,自己又深受阶级斗争之苦,便自愿加入共产党,为理想、为保卫家园毅然决然的参加革命。尤其在描写周大勇所率的连队与主力失联后单独与国民党36师周旋的情节中,作者重点刻画了其英雄形象。在与敌人战斗的过程中,周大勇奋勇向前,凡是战争炮火最强烈的地方,都有他挺拔的身姿,有他震天响的呐喊声。即使在他和战士被敌人前后夹击,处境非常危险的时候,他也能沉着勇敢,带领战士们机智地突出重围。
而人民群众中的英雄人物展示了人民群众敢于和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李振德老人就是普通大众的一个典型。他在敌人的侵略下,受尽了磨难,然而在青化砭伏击战中,他不断与敌人周旋,最终被迫带孙子跳下悬崖,其为革命事业而慷慨赴死的精神永远烙印在人们心中。除此之外,作者还对陈兴允、卫毅等英雄人物进行了细致化描绘,将英雄个性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以理想化英雄形象的塑造为手法,对现实中的革命将士进行了描绘,展现出他们反抗压迫的决心和不畏生死的精神。
3 革命结局的乐观化设定
小说中革命结局乐观化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将所有反动派视为纸老虎的信心和积极的革命精神。小说中,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势时,每个战士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我们有党中央和毛主席”,怀揣着“放倒一个敌人就够本,放倒两个赚一个”的乐观信念,从而在众多战役中击溃敌人防线,打倒打伤敌人无数。而众人坚定的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无不在预示着革命必将胜利。
革命结局的乐观化还表现在作者对敌我双方形象的语言描绘上。在小说中,作者总是使用积极的、光明的、美好的词句来描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无论是在外貌上还是在精神品质方面,我方都胜过国民党军队。在小说中,人民解放軍上到党中央和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下到连长甚至普通战士,以及周边的贫苦民众,所有的形象都是挺拔正气的,他们或英勇无畏,或积极乐观,亦或是无私奉献。在“保卫延安”、“ 保卫全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的口号下一步步取得战争的胜利;而敌人则常常是自私自利、胆小懦弱的代表,在战争中不能正确判断战争局势的发展和变化,而在内部则互相斗争互相排斥,只关注自身的安危与利益。因而,小说中人民解放军即使在兵力、武器和火力等方面的劣势情况下,仍然能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和奋不顾身的英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一次次战斗的胜利。
革命结局的乐观化还表现在作者对英雄人物“死而复生”结局设定。在战斗中,总避免不了人员伤亡,然而作者在小说中却让英雄重生,抛弃了传统悲情的塑造,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这种艺术效果更预示着革命必将迎来胜利。如在小说李振德老人为保护人民解放军战士,将敌人引入错误的前进方向,最后抱着孙子栓牛跳下悬崖。但最后老人却被救,让人们心中积蓄的悲愤转化成突然的欢喜,老人被救以后,更坚定了抗战的决心,迅速投入到战斗中。这样的情节设置体现了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同时也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乐观主义氛围,处处预示着革命终将胜利。
小说《保卫延安》中,作者以历史为基点并加以艺术性的构想,渲染了狂欢化的暴力战争,使革命战争的描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英雄人物的理想化塑造,革命战争结局的乐观化设定,体现出了此次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和全部力量,使小说达到了高度赞扬革命战士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歌颂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国家和民族事业而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杜鹏程.保卫延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崔旭艳. 论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叙事变化[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郑春玉(1986-),女(汉族),四川成都,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