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沉默的大多数》中的狂欢化色彩

2020-01-27王妮

锦绣·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王小波妓女崇高

摘要:王小波以狂欢的方式调侃荒诞的社会,营造出理性而浪漫的理想和精神家园。通过其作品中的《狂欢化》描写,揭示了狂欢化背后的理性认知和价值追求,也表现出王小波对社会、人性、历史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沉默的大多数》;狂欢化;

二十一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王小波逐渐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符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随王小波,模仿他的文风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这足以说明王小波的作品及其本人确实存在其独特的价值,但是正是因为人们盲目的跟风使得其作品的真正价值被看似繁荣的景象所迷惑。

一、展示“另类”知青的生存状态

王小波的小说中涉及知青生活的叙述而受到文学界的关注,但是却存在极大的争议。在王小波小说的主人公身上中有他知青经历的真实写照,如“《这辈子》中的陈得魁,穿梭于小说中的王二们。王小波叙述的是人在特殊年代中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尤其是‘另类知青的生存状态,他用冷峻和客观的态度对历史和自我进行反省。王小波通过小说的方式反应了‘另类知青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1】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物质生活的贫困,第二是精神状态的空虚。在《地久天长》里,知青不但要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接受思想上的压制。例如毛泽东的画像是神圣的,不容被破坏,否则就会引祸上身。王小波在小说中让男女主人公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和爱情,但是面对来自时代的压制女主人公们一个个惨死在社会的攻击中,随着女主人公的去世,爱情不再绽放光芒,友谊也无法“天长地久”。知青的生活和命运写照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那个年代,哪有什么美好的记忆,只有不幸的遭遇。知青的生存状态是被压抑、被管制的,如果没有了像小红那样的女性,日子更加痛苦、无聊。知青生活也最终只能磨灭真正的思想之火。

王小波在知青生活的后期创作了《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这是他尝试写作的过程,更是他追求真理寻找出路的历程。作品描述了主人公进行诗歌创作的艰难过程:开始创作时像初恋一样神秘,但是写完之后就感觉像是做了一个噩梦,直到后来他才觉得写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看到自己写的那些“稚拙得可怕”的字句,他在夜晚号啕大哭,充满绝望,但是凭借对写作的热爱,他依旧坚持写了三十本,直到生病回到北京。窮困的生活使他迫不得已以捡破烂为生,他被逼到了绝境。但是,坚持内心的人终会迎来希望,他遇到了一个发自内心欣赏他的姑娘,一直给予他鼓励。由于某种意外,他被困在一个小岛上,在那样荒芜之地中沉下心来,终于写出了人生中第一首成功的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喜悦。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名被管制压抑的知青,生活上的穷困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和荒芜。这也是“另类”知青在那个特殊年代普遍的生存状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瘠。只有在逆境中依然选择向往自由和光明的人才能冲破灵魂的阴霾重获新生。

二、拒绝虚伪崇高的风格

王小波在小说中通过王二们的个体言说,反抗权威,反抗压制,反对被强行灌输所谓的正常的思想,拒绝虚伪的崇高。显然,王小波对这种崇高化的叙事是持怀疑态度的。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毫不客气地讽刺过这类虚伪的崇高,表示他对虚伪崇高的拒绝。在《万寿寺》里的老妓女作为凤凰寨传统秩序最后的维护者,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讽刺性。首先,妓女作为任何时代的畸形产物其本身就是对于儒家传统秩序的亵渎,但是作为一名本不该存在于凤凰寨的妓女,她极力维护自己可笑的尊严,而老妓女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举动在小妓女看来就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其次,在凤凰寨里,老妓女言行不一致,她在生活各方面把自己表现得像个体面人,但是实际上想的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嫉妒小妓女,她请了杀手暗杀小妓女,这暴露出老妓女恶毒的一面,她的品质与传统秩序所规定的崇高相差甚远。老妓女的死亡标志着传统秩序在凤凰寨的消亡,故事的结局说明:不管是在现实还是理想中,王二注定找不到崇高,因为他所寻找的崇高根本不存在。” 【2】

在王小波看来,“高大全”的叙事是虚伪的,维多利亚一号时期的地下小说和“文革”时期流行的地下小说,刻画了一批“高大全”的人物,有的出自一些有名的作家,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是为了迎合时代的需求,因而现实中不具备普遍价值追求。

三、彰显自由主义的立场

王小波的小说叙述的大多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被贫困和思想管制而扭曲的人性情感和性压抑,而其中却蕴涵着对人生冷峻的反思,是对人性的自由受到压抑后的另一种释放方式。戴锦华在《智者戏谑》中谈到:“王小波并非广义上的自由知识分子的代言或象征,他所书写的是一些以自由为生命前提的、富于知识分子气质的艺术家。”【3】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描写了一位神奇的女性在无性的年代里为追求自由抗争压制的爱情故事。面对来自时代管制和压抑,陈清扬与王二进行了一场“伟大友谊”的性爱游戏,以此来表达她对自由人格的渴望和追求,通过痛快的性爱游戏来反抗虚伪的无性的社会,蔑视不自由的社会环境,陈清扬是在那个不自由的年代对自由追求的绝妙体现者,王小波给予了陈清扬独立和不屈的人格魅力。一方面,王小波要求主体摆脱来自外界的强制性力量和非理性的束缚,为智慧的产生创造更加自由的思想氛围。另一方面,他希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逐步摆脱外界所造成的各种压制,以实现一种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王通过王小波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思想和兴趣的灵魂。王小波愿意生活在主流的边缘,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作。在一系列怪诞形象和事件背后,他对特定时期的霸权话语和集体话语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个体生存状况的关注。王小波说,他一直是“沉默的大多数”,坚决守卫着沉默着的大多数的权利,但他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发出了最震撼人心的力量,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被他的力量震撼到,会有更多人找到自我。

参考文献

[1]田韵致.解读王小波《红拂夜奔》中的狂欢化色彩[J].大观(东京文学),2017.

[2]金莉莉.论王小波的狂欢化书写[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6):127-135.

[3]罗婷.解读王小波作品狂欢化中的双重性——以《红拂夜奔》为例[J].青春岁月,2013(22):61-61.是王小波作品最明显的特征。

作者简介:王妮(1978-),女(汉族),四川成都,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应用写作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王小波妓女崇高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似水流年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论度脱剧中度脱妓女的主题传统
牧师助韩妓女赴日卖淫
最著名妓女去世让德国伤心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