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2020-01-27曾玲
曾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目标。高中体育是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要重点发挥体育运动锻炼的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在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应该明确教育目标,坚持因材施教,通过革新转变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乐趣,还要注重课下跟踪,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体育;有效融入;策略
引言
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每天要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是否良好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和社会安定有一定的关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加受重视,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从小良好的培育,培养人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高中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所以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其中,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1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受到很多事情所困扰,主要表现在:高中生在学习方面即将面对高考这个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考验,在家长和教师的期盼和督促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很多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着心理困扰,常常独来独往,孤身一人,人际交往恐惧,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内心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倾诉排解,容易表现为郁闷、孤僻等心理問题;还有一些高中自身就存在着性格障碍上的问题,情绪比较敏感,容易出现自尊心过强、偏执、自卑、多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1]。
体育运动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一般的课程相比不同,体育课的开展更加灵活,更多地采取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也是塑造心理品质的有效方式。当组织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的时候,他们在赛场上努力拼搏,挥洒汗水,会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获得自我超越的成就感,形成努力拼搏的生活态度,并将这些意志融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在体育竞赛中会有成功,也有可能会失败,这就锻炼了他们的心理抗挫能力,有助于培养坚毅顽强、愈挫愈勇的精神品质。此外,学生在体育竞赛比拼中,还会体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这对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的策略
2.1明确教育目标,坚持因材施教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使其逐渐掌握运动锻炼的技能,实现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意识作为一个核心目标,积极组织组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友谊,感受朋友的激励,强化班级凝聚力,引导学生将体育运动锻炼养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2]。由于每个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着不一样的心理问题和需求,所以教师还要注重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给予更多的贴心的关怀和指导,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运动项目,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受益,确保心理上的健康。
2.2转变教学模式,获得体育运动的乐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学的过程比较单一、枯燥,简单地运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参与其中,过于复杂的运动又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所以也就无法发挥出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没有获得预期的体育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力争让所有学生经过努力后都能完成任务,使其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消除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树立自信心[3]。例如,“长跑”是很多学生都非常害怕的运动项目,由于会耗费很多的体力,而且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长跑锻炼,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疲劳,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从中还能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2.3注重课下跟踪,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培养在体育锻炼中,要照顾到大多数的学生,也要顾及到一些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有计划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是一个有效的辅导方法,其优势是针对性强,可以弄清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需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有效的沟通交流会让学生感到自由,可以自由发言,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困难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健康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在课堂上表现有异常的学生,更应该给他们帮助和关爱。在上课之外的时间,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喜好、生活方式、动作技术与身体健康情况,和学生形成一种有爱友好关系[4]。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融洽浓厚的师生感情,引导他们在面对学习生活时要勇敢面对挫折挑战,塑造健全人格品质,增强心理健康。
结语
总之,体育课程的紧张性、竞赛性、公平性、协调性和集体性等特征,决定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起到独特的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优化革新,引导学生充满兴趣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释放压力,获得快乐,培养健康习惯。
参考文献
[1]曾宪斌.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20.
[2]李学深.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08):59.
[3]袁刚.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J].教育,2017(04):23.
[4]兰佩森.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中体育教学中现状的调查研究[J].读天下,2016(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