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0-01-27张莉李扬杰
张莉 李扬杰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重庆三峡库区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研究”(编号:2019PY38);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研究”(编号:2020YBJJ54)。
引言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要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这为新时代重庆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也赋予了重庆新的重大使命。同时,还为重庆在新时代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相应要求。目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主线,已经成为沿岸各地的共识。本文以重庆长江三峡库区8个重点移民区县为例,综合探讨了长江发展生态旅游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围绕如何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生态旅游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然举措
(一)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需求发生了显著改变,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居民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2019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8年下降,达到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人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发展改变。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文化、旅游等非物质需求比重显著提升,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此外,法定假日有115天,同时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
(二)发展生态旅游是破解长江三峡库区欠发达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和承担好生态环保双重压力的有力举措
在脱贫攻坚完成之前,长江三峡库区地处我国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山高坡陡,自然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和全市的平均水平以下。統计数据显示,8区县是重庆人口外流的主要区域,2018年占全市外流人口比重高达65.86%。目前,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一是水资源丰富,但是水体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废水排放量较大。二是空气质量总体上良好,空气废气排放除部分工业发达区县较高外,整体排放量较低。三是三峡库区虽然土地面积大,但是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工业“三废”对土壤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四是库区森林覆盖率较低,导致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增大。五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强度不大。总之,尽管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水平逐步提高,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一)生态旅游相关研究
生态旅游的思想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源于“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Ceballos Lascurain在1983年正式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概念。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卢云亭,1996)。钟林生等(2016)对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了生态旅游的4个重要内涵:第一,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第二,强调旅游责任;第三,重视环境教育;第四,旅游干扰的可控性。同时还提出自然性、环保性、高品位性、可持续发展性、专业性、参与性、教育性是生态旅游的七大特点。
可以说,生态旅游理念一经提出便迅速在全球旅游界得到关注和认同。20世纪90年代末,生态旅游概念被引入我国旅游研究,不少学者进行了系统研究。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以及“两山理论”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的理念也逐步被吸纳到政府规划和政策中,2016年我国发布《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生态旅游。
(二)三峡旅游的有关研究
三峡地区是古代巴、蜀、楚等多个民俗文化诞生和成长的重要地区,留下了众多且十分重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这3段峡谷沿岸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少学者围绕库区旅游资源(张立明、胡道华,2001)、库区旅游产业发展(程燕等,2010;朱丹,2012)、库区旅游地空间(黄斌等,2012;杨光明等,2018)、库区旅游业发展与对策(何跃、凌飞,2005;赵小鲁,2006;刘军林、陈国生,2018)进行了研究。2003年,由六部委牵头,北京大学编制了《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并于2004年在《旅游学刊》发表了《论三峡库区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2009年,由住建部、重庆市政府和湖北政府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4家单位共同编制了《三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北京大学再次承担旅游研究。同时,还重修梳理与验证2004年发表的三峡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并结合近年来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趋势,形成了《再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近年来,关于“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绿色旅游”“产业融合视角下旅游业发展”等研究领域较热。但是,不管是国内旅游研究还是三峡库区旅游研究,都呈现出“现状问题研究较多、实证分析研究较少”的现象。
三、长江三峡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长江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总量大、类别广。有以急流、峡谷、洞穴等为主的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也有以石刻、悬棺、古建筑群等为主的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同时,库区资源不仅观赏性高,资源保存完好,而且分布相对集中。其中,长江三峡是我国最早的5A级景区之一,还集聚形成了一大批以高山峡谷、三国文化、诗歌文化、巴国历史等为特征的旅游目的地。尽管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受到基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当前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弱
三峡库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集山、水、峡、林、泉及文化景观于一身。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 18972-2003)标准,通过归纳,整理出旅游资源主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体数量(表1)。2018年年末,重庆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39个,其中5A级景区9个,三峡库区有长江三峡、云阳龙缸2个5A景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三峡文化、三国文化、诗词文化、宗教文化(鬼文化)、移民文化等,长江三峡目前是中国申报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预备名单之一。但是与江苏太湖等同类型水域旅游资源开发先进省市相比,重庆三峡库区显得比较滞后。
(二)旅游收入稳步增加,在重庆全市占比偏低
2020年初,重庆市正式提出“一区两圈”发展战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1个区县的城镇,构成以万州为中心城市的渝东北城镇群。2019年,“一区两群”旅游业发展不均衡,“一区”的都市核心区旅游如火如荼,“一区”外围的旅游知名度和品牌效益还不够突出,三峡库区旅游发展相对“一区”都市核心区滞后,旅游收入和旅游产业对当地的GDP贡献略显不足。其中,主要原因是只在观光旅游做文章,只注重满足游客“行”与“看”的需求,所以“行到了,看完了就走了”“来過了,看过了就不再来了”。另外,旅游产品缺乏多样化,多数旅游景区城镇未按旅游城镇的要求建设和管理,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难以让人驻足、停留。
(三)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总体较弱,参差不齐
一是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比如,路网建设密度和等级都滞后。公路等级较低(表2)、动车高铁线路最远只达万州、通接驳转换能力不完善。二是接待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弱,中高档酒店的占比偏低(表3)。
(四)关注度不高,旅游形象平淡、偏向老化
根据去哪网旅游关注度数据整理分析可知(表4),长江三峡旅游关注度显著低于重庆其他景点,与其资源地位十分不匹配;此外,不少游客评论显示,长江旅游形象偏老态,与当前青年游客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三峡在国外具有一定美誉度和影响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品位较高,但旅游产品不新、新品不精、精品不强,旅游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四、长江生态旅游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长江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倡导库区生态旅游,努力探索政府引导、监管,企业为主体的运行模式,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实现库区经济社会全面、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空间格局,打造库区特色旅游板块,形成主干贯通、两岸联动的三峡旅游环线;三是丰富旅游业态,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水平,打造“快进慢游”综合交通体系,逐步扩大旅游市场,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市场优势;五是完善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机制,完善生态旅游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制机制,保障旅游社区居民享受福利;六是加强旅游主体教育,主要包括经营者、从业者和旅游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旅游服务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