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意境表现
2020-01-26于勇博
摘要:各类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其中国画在绘画艺术史上是极具代表性的。众所周知,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精粹,是历经时间浇灌而成的艺术奇葩,它承载着我国数千年来延续的美学思想,并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重视与欣赏。可以说国画的作画思想是非常抽象的,要么隐晦含蓄,要么雄伟壮阔,要么虚无缥缈。这种内在思想使中国画充满活力的意境和本质。本文主题围绕中国画的“意境”创作展开讨论,并简要分析中国画“意境”与表现手法技巧之间的联系,以促进中国画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意境;国画艺术;运用要点
1 国画艺术“意境”的内涵
国画的“意境”与我国历代文化艺术领域的思想流派息息相关。在我国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强调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文化艺术流派,这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当中,人们要注重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的共同修养。同时,这种贯穿古今的深刻哲学思想对国画艺术的创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培养国画“意境”的关键所在,作者需要在作画的同时注重其中暗含的艺术内涵。并且儒家思想也强调人们应当对生活乃至整个宇宙产生思考,并将这种感悟以其他形式呈现在别人眼前,给人深刻的印象与启迪,这与国画所描述的意境内涵不相而谋。而从美学意义角度来讲,意境就是超出了事物具体的表象,能够引导人们在具象事物下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引发观赏者通过观看整个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因此得出,国画的意境其涵义及目的都与儒家哲学思想相通,只是其表现形式各异。
国画“意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第一,作者往往在绘画创作过程当中,通过借助纸笔表达感情,将自身的人生感悟以及眼里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在纸上以具象形式表现出来,最终营造出一种超出作画行为本身的艺术氛围来引起他人的共鸣,这也是表達绘画“意境”最基础的方式。其次,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无法直接将个人情感给旁人表露,如同诗歌一般需要通过对现实中美景及人文风貌进行描摹来让观者理解他所想表达的情感思想。这极其考验作者对于作画细节的把控,需要巧妙地运用独特的绘画技巧,使观赏者眼中有不同的风景,脑海中有更多的遐想,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就是国画艺术具有的独特魅力,也是其艺术"意境“的深层奥秘。
2 国画艺术“意境”的运用要点
从前面所讲述的中国画“意境”的内涵可以看出,如果说绘画的形式是中国画的主体,那么“意境”就是灵魂,也是真正体现中国画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中国画的作品当中,“意境”的追求与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要点之一。然而,“意境”并不是单单靠遐想就能营造出来的,画家必须要充分并合理运用各种成熟的绘画技巧,才要塑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氛围,这些极具特色的国画技巧也是筑起中国画艺术“意境”的重要基石之一。结合我国国画艺术创作现状,这种特有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国画的“动静结合”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在国画艺术还是其他各类艺术创作当中,动静对比的“意境”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国画塑造“意境”氛围的主要基础因素。表象来看,国画艺术作品更像是一种静态的艺术,无法像油画一样来表现动态因素。然而,正因如此才凸显出这份“意境”的可贵和精妙,纵观我国历代名画佳作的创作过程,都能窥见“动静结合”的身影。例如,在极为常见的山水画创作中,几只灵动的鸟雀闯入幽静的山林中,顿时让观赏者有了极大的乐趣,让我们在欣赏绝妙的山水画作中感受到更多生机,平添几分动态的意味。由此得出,正是这种“动静结合”的艺术形式的存在,让我们在看到众多优秀作品的同时,还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隐藏的故事情节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正是我国国画艺术创作中心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体现。
2.2 国画的“线形统一”
在我国长久的国画创作历史上,最为密不可分也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线条的运用,线条也是国画创作用来表达意境的主要形式。从古至今,四方得体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杆,从古老的壁画延续到国画创作中,时至今日,线条仍然是中国画反映“意境”的重要手段。通过线条的勾勒与刻画,能生动地将现实的生活场景与景色跃然纸上,并体现一定的人生哲理。近年来,如白描等以线条为主的绘画种类成为我国国画代表形式之一,寥寥几笔却蕴含着无限韵味和意境。画家往往通过勾勒形态各异的线条,或形态尖细,或昂扬肆意,或宽宏厚重,将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2.3 国画的“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时常见到,并且这种表现形式在我国国画“意境”创作当中也相并不罕见。关于虚实的含义,“实”可以看作肉眼可见的具象事物,而“虚”恰好相反。只有虚实结合才能塑造出完整的画面与意境。结合前面所提的国画的创作特点,“实”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创作中的绘画手法,如笔法、描绘等,这些方法技巧极大的保证了画面的丰富程度,给人视觉上带来充实体验。在此基础上,“虚”是通过具象绘画表现出的“意境。”比如创作者通过运用浓烈的色彩与笔墨渲染出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以此来与“实”相呼应。在“意境”表现当中,虚与实是互补互助的关系,一幅优秀的国画创作往往在虚实的表现上有吸引人眼球的独特表现。
2.4 国画的“浓墨重彩”
在国画的“意境”表现中,画面的震慑力是对于观赏者首当其冲的。在许多国画创作中,往往会出现惊鸿一瞥的震撼作品,引发观赏者的进一步思考,这就是国画创作中的“浓墨重彩“。这种极富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大多被运用在山水画的创作当中。“浓墨重彩”兴起于唐朝,作者主要通过使清水与浓墨、淡墨以及各类天然的矿石颜料的相互碰撞形成浓墨重彩之势,来实现山水或花鸟画的写意目的。这需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融入意境当中去,真切地体会事物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例如,在著名的《金河畔秋意浓》这幅国画作品中,作者将枫叶、青山、和渔船等要素在画面中描绘得恰到好处,让人放佛身处在江边渔船中欣赏着美景。
3 结语
“意境”不仅是中国画的灵魂,也是我国传统艺术思想的传承。在国画的创作中,一个深层次的”意境“内涵往往是画家通过运用娴熟的绘画技巧以及表现手法塑造衬托出来的。而成熟的作画技巧又是我国历代国画大师呕心沥血,不断探索得出的宝贵经验,这更加突显出这份”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难能可贵。然而,艺术是没有绝对的,艺术创作是作者内心与感官相碰撞的结果,画由心生,这才是我国国画“意境”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 刘元法.刘元法国画艺术作品[J].设计,2014(02).
[2] 杜元.杜元的国画艺术[J].人大研究,2014(02).
[3] 贾培培.浅析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J].才智,2011(01).
作者简介:姓名:于勇博 出生年月:1999.03.13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甘肃省 职务/职称:学生 学历: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中国画的研究与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