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20-01-26成军
成军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语文的学习也在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是语文教育领域的关键教学指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要学好语文知识是一个艰巨的目标,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学生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才能更好的学会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涉及范围广,在知识面广的学科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找到兴趣去学习知识,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语文,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的延伸学习等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乐趣
根据大量的课堂教学证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找到自身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更好的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相关知识。在语文的学习中,语文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必须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点,才能在枯燥中找到乐趣,并坚持学习下去,会更加帮助学生坚持学习语文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教学语文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吸引学生的目光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在语文知识学习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找到各自的兴趣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教师要学会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阶段,学生还是处于一个较为懵懂的时期,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是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去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会驱使着他们去主动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次的教学内容制作一些别出心裁的小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会非常期待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可以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初中阶段的学生都还是孩子,对于小故事这类环节也会非常感兴趣,会很愿意去倾听教师所讲述的故事,对此,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个小故事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结合教学内容来引申出其他的新知识,开阔孩子的视野。
例如,在教学《乌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旅游这个关键词向大家提问,让大家来猜猜为什么老师要说“旅游”呢?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出去旅游过,都是跟谁一起去的,让学生们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大家分享下自己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这样就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一步步慢慢引导,很快就可以进入课文的学习,而且学生也会参与其中,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询问一些与课堂情节或者内容有关的问题。比如《乌塔》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小女孩独自去欧洲旅游的故事,那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自己一个人出去旅游过?如果一个人出去旅游过最远时是去了哪里呢?当时有感到害怕或者是遇到什么神奇的经历吗?如果让大家一个人出去旅游,大家有没有信心自己处理好所有的事情?”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即将认识一位勇敢的小女孩,揭开这堂课的面纱。除此之外,教师根据这一事件来引申出其他的新知识,增长孩子的见识。
二、教师要引导孩子自由阅读
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未成型,可以引导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老师的看法就是他们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反之也会有自己无感的东西,如果教师讲述的内容刚好是一些孩子不感兴趣的,没有动力去学习下去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孩子,强制的教学是不可行的,學生也吸收不到任何知识,也不愿意去听讲。老师去引导孩子自由的阅读,自由的发表自己地看法。渐渐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那些他觉得索然无味的东西可能转变成有趣的东西,从而开阔孩子的视野,接触更多的知识面。同时,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
例如,在讲述到《我的植物妈妈》这一课,老师可以先让孩子自由阅读,先大致了解下课文内容,然后提出问题,植物妈妈是怎样旅行的,让学生在阅读过后能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出他们自己心中的答案,这也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胆子,让他们能勇敢的说出自己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对学生们奇思妙想的回答表示肯定,激发学生们对于自主阅读的兴趣与信心,保证可以顺利的进一步进行引导。学生们在自由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进行分组阅读,让学生们之间进行分段阅读,对于有读音不准确的地方可以相互提醒,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情节。学生在自由阅读时间中,也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不断转换思想,从而去发觉作者文章的深层含义。自由阅读的过程,也是主动让学生寻找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三、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年龄较小,学生没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因此学校也很少组织课外活动,大多数都是课堂教学。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缺少课外知识,视野也很狭窄,因为他们就像井底的青蛙,以为自己看见了整个天空,其实自己看到的只是很小部分的天空,所以学校可以根据一些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地点的选择可以在较为安全的地方,但还是要以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活动。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知识融入到线下的活动中,让学生们在线下活动的愉悦氛围里亲身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同时,在线下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更能让学生理解,更能深刻的印入学生的脑海中。理论结合实践,会让学生更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课外的活动也会激发孩子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到《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带着学生去户外授课,为了保证安全,可以就在校园里面进行,让孩子去进一步接触鸟儿,而不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述,这样也能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人类能不能和鸟儿成为朋友,孩子对此也会有更深的感触,以后会更加爱护小动物,不去伤害它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鸟儿,看是否与书中所描述的一样,是不是有“银灰色的眼睑”和“小红爪子”。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与鸟儿进行交流,让学生思考与鸟儿进行交流的方式。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鸟儿会感到害怕,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才能让鸟儿与我们亲近呢?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课文中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正是这种爱才让珍珠鸟与人们亲近,产生对人们的信赖。用自身学习的语文知识充分应用在生活中,保证学生学有所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让学生融入生活去学习,课外活动是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最直接方式。
总结
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时,教师要学会掌握方式方法,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的环境范围,潜移默化的去为学生激发兴趣,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安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语文知识,进一步找到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是语文的精髓,丰富的阅读会大大增加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丰富的阅读会更好的帮助学生在语文的深层透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从而进一步的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规划性教学,更好的帮助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也会更加坚定的学习语文知识,增加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黄伟、陈尚达.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109.
[2] 田小禾.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61.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千户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