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德育瓶颈实现知行合一

2020-01-26孙凯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5期
关键词:初中德育知行合一教学策略

孙凯丽

【内容摘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是知行合一的理念精髓,目前,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常常出现“知行相悖”的现象,即学生满腹德育理论,而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理论与实践却背道而驰。如何突破德育瓶颈,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相吻合、相匹配,已成为德育教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初中德育  知行合一  教学策略

中国人自古崇尚“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始终把道德品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标尺。学生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性思维已日渐纯熟,分辨是非的能力已经跃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因此,这也成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满堂灌”式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重理论轻实践”的突出问题始终无法从根源予以解决,在这种局面之下,广大德育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旨在将德育教育中知行合一的理念精髓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进而正确引导学生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优秀个人品质的新时代中学生。

一、行为教学,行中有知

行为教育是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学生间的某一真实行为,考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间互换物品的方式,给学生们设定一个归还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物品的归还率达到100%,说明每一位学生真正将“诚信”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间的信任感,而且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端正学生的個人态度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比如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划分为四到六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当中指派一名小组长,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以互换自己心爱物品的方式,构建一个行为教学课堂,同时,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互换的物品归还时间设定为两天,两天后,由小组长统计物品的归还情况。这样一来,使学生在实施归还行为的同时,能够快速养成归还他人物品的自觉意识,创设学生间“诚信是金”的一个温暖氛围①。

二、激励教学,行为内化

对学生适当的进行激励与鼓励,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起到正向催化作用。尤其在德育教学中,当学生出现“知行矛盾”的情况时,教师应当侧面激励学生,以心理暗示、语言沟通、行为指引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比如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失社会公德心,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或者随地乱扔垃圾,当教师得知这些不良行为时,应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私下里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后,以学生的其他优点为突破口,激励学生应当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以善小而不为”,时刻释放自己的正能量,而不是把负能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主动承认错误,在现实生活当中,也能将道德理论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正向行为,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最佳效果。

三、培养习惯,记录心得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主要由于德育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学生的个人行为,只能以正确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遵守道德规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和督促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将某一件有意义的事当成一种习惯,慢慢融入到学习计划与生活计划当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更多的缺点,具备更多的优点,逐步将道德行为准则转化为实际行动②。

以“孝敬父母”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要求学生回到家以后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扫卫生、做家务、捶背按腿等,然后学生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发送给德育教师,这种方法违背了学生的初心,有些学生将这种教学方法当作一项家庭作业或者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于是,为了应付作业,学生只是做做样子,摆几个造型,完全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感恩和孝顺更是差之千里。为了体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应当将孝顺父母的行为转化成一种自觉意识,一种自主习惯,每天为父母做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然后以记录心得感悟的方式,将个人行为过程描述出来,根据学生们的表现,教师可以每学期评比出“道德小标兵”,同时给予学生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

四、情景演绎,引发共鸣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只记住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正确人生观教育等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而真正赋予行动时,却表现的差强人意。因此,在满足“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情景演绎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融入到真实情境当中,进而将德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力,同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规范个人行为。

比如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消防员灭火的视频教学课件,在课件当中,消防员上下齐心,冒着生命危险扑灭了肆虐的大火,挽回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当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选择5~10名学生代表来到讲台前,针对视频画面内容演绎一个真实的救火场景,在学生表演之前,教师应当扮演辅助教学的角色,指导学生,消防员灭火需要设立多个合作小组,比如灭火组、联络组、救援组、应急组、疏散组等,缺失任何一个小组,灭火任务都有可能功败垂成。当学生领会了教师的意图后,随即进入到表演状态。通过这种真实情景演绎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使学生认识到消防员救火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行为,而是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的缘故,才会圆满完成救火任务。这时,一些私心较重的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自身的缺点,慢慢融入到和谐的集体氛围当中。

五、社会实践,知行同步

目前,在德育教育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课业压力较重,并且将过多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文化课的学习上面,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扭转这一局,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来到社会上的公共区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比如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活动、法律政策与法制观念的宣传活动、社会大型公益性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能够将道德品质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上阵,亲身实践,在做好事的同时,达到了净化心灵、陶冶道德情操的目的③。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来到社区敬老院或者孤儿院,与老人与孩子们聊天,或者以文体活动方式,为老人与孩子表演各式各样的节目,通过这种社会公益性实践活动,学生的心灵感知、道德素养将与眼前的场景融合为一体,学生的正能量也因此传递给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实现知行同步、知行合一。

结束语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由此可见,德育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灌输道德理论层面,而应当把理论转化为支配学生个人行为的内动力,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将道德良知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通过道德良知端正学生的个人行为态度,以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彰显道德理论的实效性。因此,教师需要时刻站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高度审视德育教育工作,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

【注释】

① 吴慧聪、宋浦君、张慧萍. 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创新探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255.

② 贡久拉吉. 探究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开展[J]. 读与写,2019,16(34):217.

③ 李惠敏. 初中的德育教育略谈[J]. 魅力中国,2019(42):113-114.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德育知行合一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
初中班会课模式初探
浅谈初中年级组长如何开展年级德育管理工作
论“以德促教,以德树人”的初中德育工作探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