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法用笔”之“笔墨意趣”
2020-01-26王梦娜
王梦娜
摘 要:明人丰坊《笔决》云:“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骨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简单概括就是对于书来说,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文章从“骨之韵味”“骨法之道”以及“骨法之笔墨”等方面对“骨法用笔”之“笔墨意趣”进行阐述,提高人们对“骨法用笔”的认知,从而推动中国绘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骨法用笔”;笔墨;意趣
一、“骨”之韵味
一个能站立、能行走的生命体首先是由骨架支撑的,然后有血有肉有魂魄,从而成为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好比书法中,每一笔灵魂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了灵魂这个字也就站稳了脚步。正如线条对于工笔画的意义,线条是工笔画的基础,是工笔画的骨架,在传统工笔画中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线所传达的艺术美,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美。一般的形式美通常是静止、没有生命力的,与摄影有些相似,拍出的照片往往只是记录当时的一个瞬间,是程式化的、机械化的、失去生命力的东西,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运动的、灵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则恰恰相反,它有美的价值,有生命力。自然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中,而艺术家可以通过手中的笔表现生命,描繪精神。罗丹曾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和诸多艺术家的观念一致,他们都认为照片所表现出来的景物不是真的自然景物,而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才是真实的自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动”是自然的真相,而“骨”则是动的根本。
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如同西画与雕刻建筑相关联。中国绘画没有光影渲染,也没有立体透视,讲究意在笔先,有气韵,有格调。书境通于画境,并且通于音境。公孙大娘舞剑声誉极高,身法轻盈敏捷,充满情趣与魅力,张旭观之,兴奋不已,提笔而下,字字神采飞扬,变幻莫测;裴将军舞剑似游龙,吴道子观之灵感迸发,妙笔一挥佛光尽现。可见,书画都通于舞,而舞又和音密不可分。中国画除了笔下的激情,还运用笔法墨气以外的“骨态”书写人格心灵。不以颜色覆之,神韵气质便跃然纸上。“骨法用笔”从绘画工具的角度来看是笔与墨的相互作用,笔有干笔、湿笔和轻重虚实、巧拙繁简之分,宇宙万物皆可现于笔底。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骨法用笔”不仅是各时代画家作画的重要依据,也是历代品评绘画优劣的重要标准,主要针对人物画的用笔,是一种用来表现人物身份特征的语言,因而有“骨气”“风骨”等褒扬人物特征的词语出现。然而,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更偏向用笔本身,强调作画像写书法一样,运笔要精准而有力度。书法以极其抽象的笔墨来表现作者的个人风度及个人情感;中国绘画则以笔墨描绘出物之神态意境,身临其境,事物仿佛就在眼前,而其美又如音乐,充满节律感。字节的跳动、音韵的协奏让人在观察的同时油然而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总之,中国书画艺术是线条运动的造型艺术,不仅强调“骨法用笔”,还强调用线来塑造物的形象。书法和绘画本身带有线条的美、力量的美,是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中国书法带动了中国画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绘画艺术。那些书法功底深的画家,会把他们自带的书法功底运用到绘画中,从而放大绘画表现的空间,就像发现了新的灵感一样,绘画和书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运用于创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擅长书法的画家,能由心而发、灵巧美妙地将书法运用于绘画创作中,展现书法线条在绘画中的美。
二、“骨”法之道
“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技法之一,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线是中国绘画的造型方式之一,也是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之一。要知道,线条的变化是通过力度以及转折变化来表现的,力度代表线条的“骨”,不仅是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一幅作品的核心和精神寄托。
所谓“骨法”,在绘画中,有以下两方面含义:
第一,“骨”的外在表现是由形象和色彩决定的。比如画一只小鸟,要体现它不仅是有“骨”的,也是生动活泼、灵气十足的生命,就应该注重鸟类的整体形象和色彩特征。由此可以看出“骨”在一个生物体中的重要地位。“骨”是一个生命体的支撑点,是支撑生命体的内部组织,也代表一种坚定的信念与力量。画一只小鸟不是简简单单展现其外在形象,而是反映这一类生命体的整体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从而将艺术家的情感表现出来。
第二,“骨”的内在表现主要依赖于用笔,有两方面含义。其一,“骨”即“骨气”“气韵”,“骨法”即能够传达气韵的用笔方法。张彦远曾说:“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因此,所谓“骨法用笔”,就是说在用笔方法上要追求能够表现对象的内在“骨气”“气韵”,这样的笔法才能被称为“骨法”。其二,指“骨法用笔”的技术,一般指中锋用笔、力透纸背等包含内在的深度、力度等。另外,书法用笔中也常常强调“骨法”,主要是就第二层意思来说的,如清刘熙载《艺概》云:“字有果敢之力,骨也。”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体到绘画讲求用笔,而中国绘画的重要工具是毛笔,毛笔由笔根、笔腹、笔锋等组成,笔锋又分中锋、侧锋、露锋等,笔锋有弹性。我们最常用到和最常听到的是“中锋用笔”,为什么不说其他用笔方式,因为“中锋用笔”写出来的字圆润而有立体感,一笔下去,便可以呈现出浓、淡、干、湿的效果。侧锋在绘画中通过皴擦的方式表现。“骨法用笔”,不能脱离“墨”而单独存在。在中国绘画中,笔和墨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相互作用。笔墨是整幅作品的核心,所以我们不能抛开“墨”去片面地理解“骨法用笔”。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启蒙老师是卫夫人。“点如坠石”是卫夫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至理名言,强调书法落笔要准确有力,笔笔有力,字字如实。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没有剑拔弩张、不可一世的态度,也没有骄傲狂妄、无法无天的行动,而是既有力量,又不失秀气,这就叫“骨”。在中国美学中,“骨力”“骨气”“骨法”不仅体现在各个艺术家的绘画、书法作品中,同时在《魏晋胜流画赞》《文心雕龙》等文学理论著作中也有体现。运笔时有“骨”,落笔有力量,中国绘画虽不讲透视,却可以因为笔墨圆润而呈现立体感,从而向我们传达作品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寄托。
三、“骨法”之“笔墨”在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
在近期的学习中,笔者对“骨法用笔”和“笔墨意趣”在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实践与运用有着独特的思考与体验,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创作对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骨法用笔”进行探索。笔者认为,“骨法用笔”作为工笔花鸟画最重要的表现技法之一,对强化工笔花鸟画的精神气质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自己的创作实践当中着重研究了“骨法用笔”与“笔墨”之间的关系。在作品中,笔者从描摹对象的结构、质感、精神气质这几个方面入手,創作中每一根线、每一个形都有“骨力”和“笔墨”支撑。要知道,“形式”的存在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在生命中注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如点、线、面的组织,就好比音乐符号的跳动,在不断碰撞与交织下,与生命情绪的表现交融,营造出一个“境界”。艺术的摹写不是简单机械的摄影,而是用象征以及抽象的手法再现生活场景,揭示人生的普遍性。艺术作品不只有美,更包含“真”。不是画得真、画得像,也不是机械的照片,整体的精神气质要真实的、确切。创作过程中,中国画家的视线是流动的、有节奏的。因此,中国绘画不注重物体的细致刻画,更倾向于心境的表达与心灵的碰撞。笔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描摹对象长时间的观察以及反反复复的写生,不断尝试各种表现方法与实践技巧,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创作审美偏好与表现方式。
中国绘画所表现的不是对大自然的模仿与崇拜,而是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是精神上的强烈满足,是对大自然和艺术家心境的如实描述。“笔墨”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中国绘画的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画以“骨”为质,这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只强调用笔而不注重笔墨或只注重笔墨而淡化用笔的大有人在。我们在学习了中国画之后要知道笔墨是相互作用、相互包容的,要了解一个不成文的法则:“笔墨”在则“骨法”在。
笔者在创作期间,对“骨法用笔”进行了一系列深度剖析与研究,为今后的工笔花鸟画创作打下深厚的基础。通过对“骨法用笔”之“笔墨意趣”的细致了解与实践,结合自己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和对现代绘画方向的认知以及对人生与自然的体悟,最终完成创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
[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