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诗句臆解
2020-01-26孙婕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思想境界。通过剖析诗句的深刻含义,人们不仅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还能体味浓浓的离别之情。虽然题材比较传统,但是诗人有效整合哲理、诗情和画意,表面描写春江花月夜,表达赞赏大自然之情,深层则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赞扬,揭露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构建美好的意境。本文主要针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诗句臆解,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了解,感悟诗句中蕴含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虽然沿用的是陈隋乐府旧题,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借助清丽之笔,围绕“月”“江”等意象,将幽美的春江花月夜图展现出来,将游子思妇的情绪充分抒发出来,同时表达人生哲理,创造出连绵的宇宙意识,将所创建的宁静意境和情景呈现给读者。《春江花月夜》全诗共包括三十六句,韵律每四句换一次,整篇诗词完美地将哲理、诗情、画意进行融合,打造一种空明、幽静的意象,并使语言具有一种延绵不断的影响力,呈现的景色具有一种无修饰的自然美,審美价值极高。《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结构、意境的构建方面达到非常高境界,涉及的意境有花枝、白云、皎月、夜空、人影和明月楼等,形成鲜明对比,打造的画面非常优美,画面旋律在线条的勾勒下也很灵动,这就使诗歌具有一种绘画美。同时,张若虚在寂静的夜景中打造声音旋律,让人们发挥联想力,将雁叫声、江流声、游子哀叹声和海潮声等声音融汇起来,同时又使诗词拥有音乐美感。本文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诗句臆解,以期更加充分了解这首诗词蕴含的深刻感情,感悟人生真谛,同诗人产生共鸣。
一、在不断转换中寻求改变
在臆解《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时,人们可以先从诗词结构入手。全诗分为十八句,包括四大节,前两节都分别包括四句,主要围绕春江的美丽景色进行描写,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空间的思索;第三节一共包括六句,表达出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思念之情;第四节包括四句,位于上一节的末尾。
在第三节中,前五句的重点在于描写位于明月楼中的思妇遥看月亮的情景,月色虽好却更衬托内心的思念之情,诗歌借助月亮来抒发感情。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对景色进行了描写,也达到抒情的目的。该句诗结束了之前的五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下面诗中游子思乡之情的表达。若将之前的诗句内容看作是总结前文、开启下文,则该句诗就承担起“转”的重要角色。同时,在诗句转换的过程中,韵脚也会出现改变。该诗自开头到结尾,十八句诗中,间隔两句就会转韵,更加方便诗人对描写的情景对象进行转换,也有利于更好地抒发复杂的情感。
在经历过九次转韵后,诗歌呈现出多个不同的视野,完整地将月亮刚升出来、月亮至中天、月亮沉下的变化展现出来,在时空的往复循环变化中进一步将整首诗的情感提升到感悟人生的层面,所揭露的情感更加深刻,实现情感的逐步深入。第七韵、第八韵是该诗句的转换区间,这就使《春江花月夜》整首诗构成一种九转韵。在周易哲学思想下,最大的阳数即为“九”,在由零到九后,再由九重新到零,这个过程即为循环。而《春江花月夜》在感情的表达上符合这种循环变化,在不断转换的过程中,诗句蕴含的思想情感会随之变化,这样更能够产生影响力。
二、擅长用典并发挥衬托技巧
《春江花月夜》运用的两个古典为鸿雁长飞、鱼龙潜跃,下面主要针对典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诗有效应用衬托技巧。在“鸿雁长飞”典故中,书信即称作“鸿雁”,因为在汉代苏武带着使命出访匈奴时,匈奴单于将其流放于北海,十年后,在汉匈和亲时,匈奴仍拒绝其回到汉朝。常惠因为一同和苏武出使匈奴,向汉使说了苏武的状况,进而设计让单于听到这样的信息:汉朝皇帝打猎时射中大雁,而且在雁腿上有书信,上写苏武的牧羊信息。之后,单于就同意苏武重新回到汉朝。由此,“鸿雁”被用于象征传输书信的中间人。
在《唐国史补》中,“鱼龙潜跃”的典故梗概如下:春水时会有鱼登龙门,成功即可化成龙。所以可以借助“鱼龙”来表示游水能力强的神鱼。除此之外,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一诗也涉及“鱼”“尺素”的典故,古时候,书信就以绢帛为介质,而绢帛的尺寸为一尺,被称为“尺素”。所以,“鸿雁长飞”主要描写的是,孤身一人的思妇会想象空中飞行的鸿雁能够将游子的信息带给她,缓解她的思念之情;而“鱼龙潜跃”的典故则代表思妇会想象水中游动的小鱼会将自己的问候和思念带给远方的游子。这两个典故的诗句同上一句抒发感情的诗句是紧密联系的,作者在后面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非常复杂和曲折。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诗句表达出思妇将自己的心情寄托给皎洁的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表达思妇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游子也想象得如同自己一样,同样在看着天空中的明月来思念对方。仿佛在同一轮明月之下,思妇能够同游子见面,仿佛可以借助月光的力量将自己带到游子的身边。在这种情景的烘托之下,人们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联想,感觉如同嫦娥奔月一般,而且想要实现这种愿望的感情非常强烈,由此才有了之后的畅快诗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这种酣畅淋漓的情感中,而是立马转换笔锋,借助“光不度”和“鸿雁长飞”、“水成文”和“鱼龙潜跃”这种对立情感的诗句来抒发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景物、视角不断转变的过程中,思妇的感情快速发生转变,从欣喜到失望,这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加鲜明地衬托思妇心中无限惆怅的感情。
三、激发想象力来丰富意蕴
基于虚实的角度对“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一诗句进行分析,该句描写的内容为虚,主要表达的是思妇所产生的想象,描写她在窗边好像能够看到天空中有鸿雁飞过,水里也有鱼龙在游动,但是其实这些都是想象,仅存在于思妇的内心中。虽然描写的是虚景,但是这些虚写的景色也会引发联想。诗人在描写这些景色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想象力,结合当下的情景来进一步延伸,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诗句创造的意境才会更加深刻,给人良好的美感,这对情感抒发有很大的作用。诗人发挥联想,赋予诗中不同意象全新的意义,这些意象包括春、江、花、月、夜,使整个诗句的画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诗歌内容更加充实,同时通过一种层次化的方式来展现画面,凸显诗句的时空感,营造出一种壮观、宏伟的意境。除此之外,之前诗句中所构建的美丽春江夜景这一意象同这一诗句中的意象特征相吻合,让人们既能感觉到美丽月色下静谧的天地和水中欢快游动的鱼儿,也可以体会到清冷月光下忧伤的思绪。整首诗都处于一种淡淡的冷意和忧伤的情绪之下,仿佛能够直逼人性的根本,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四、结论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词之所以被世人推崇,关键就在于诗人张若虚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能够将复杂的思想情感融汇在简短的诗句中,并借助简单的意象来呈现深刻的哲理内涵,引发人们的不断遐想,仿佛置身其中。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诗句臆解,人们能够发现,该诗词拥有极高的艺术和思想境界,能够吸引人们对其中蕴含的真谛进行探寻和思考。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作者简介:孙婕(1981-),女,安徽庐江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古诗文鉴赏与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