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
2020-01-26许甜甜
许甜甜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对于初中语文来说是重要的存在。只有学校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和增强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呢?基于此,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希望可以提出有效见解,帮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 语文教学 契合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对于当代初中语文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初中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经过时光的洗涤后焕发出新的生气与活力,其自身所存在的糟粕也被时间慢慢洗涤,而语文作为人类文化传承上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为人类的未来继往开来的作用。其次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教导。
一、运用新媒体设施,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新媒体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新媒体设施在教学课堂上的使用频率日趋增高,这对于教师是一种机遇,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在利用新媒体设施更好的教导学生之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去掌握各式新媒体设施的使用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设计,将沉闷的文字幻化为生动灵活的图像在学生的眼中留下痕迹,从而在心中留下印象。传统文化虽然充满魅力,但是由于古人运用的文字对于新时代的学生而言很多都显得生涩难懂,致使其难以理解到其中的含义,这就促使传统文化对学生失去了极大的吸引力。
其次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对于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学习大都存在浮于表面的现象,学习古诗词的目的只是为了高考过程中填写古诗的那几分,因此只会背诵及默写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普遍现象。教师要改变初中语文古诗词学习的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变古诗词学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教师要多运用现代化的新媒体设施,将生涩难懂的古诗词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二《变脸》《威尼斯商人》《枣儿》时,教师可以借鉴戏剧中对这一故事的讲解,先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关于故事大概的情节,激发学生了解故事后续的兴趣,然后通过教师之后详细的讲解对这一故事了解深刻,也对文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刻。在教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运用传统文化的渗透,既能为学生构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里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其自觉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发挥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二、通过创设情景,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通过传统文化自身的文化底蕴,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进行阐述,首先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自身情感的陶冶、情操的提升;其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独立意识和听从父母管教意识的双重矛盾阶段,极易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这时候教师就要通过对初中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度过叛逆期,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从而感恩父母,热爱生活。最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进而影响学生未来自身的发展,因此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情景创设教学法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就是利用感情和环境进行对学生的教学。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进行创设文化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快速的进入到情景中,情景创设的方式虽然是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方式也是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首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其次都是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而使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进而实现德育的渗透。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的《饮酒》这首诗,是我国诗歌中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这首诗蕴含了陶渊明对人世间的感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创设对话情景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吗?他不屑名利,不事权贵,向往恬静安宁的田园生活,他耕种于山野,一生喜爱菊花。千年过去了,他的诗歌还在流传,大家想一想,我说的这位诗人是谁呢?”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进行引导,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情景中去。还能更加快速的理解诗人所要体现的情感。为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转变学习方式,深刻解读传统文化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而適合的方式却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探寻。而在当下,大多数初中校园中广泛应用的方式有:小组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知识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水平来进行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能够读懂传统文化。进而提高语文阅读的水平。
例如:还是利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的课文来进行学生合作探讨的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前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进行查询关于苏州园林的资料。其次在正式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以4~6人为一组进行分配。在小组分配完毕后,让他们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分别讨论苏州园林中存在的特色、分析文中存在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以及和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进而总结出苏州园林的魅力。而学生在进行相互讨论和分析时,能够真正的领略到苏州园林中独特的地方。感受到园林中牌匾对联的精妙之处。体现了独特的意境美。更加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在和同学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对课文中苏州园林的文化有着更深的解读。从而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当然,在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走走看看,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随时加入到同学们的讨论中,以掌握各组同学的讨论进度,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状况。对于难以讨论出来结果的问题,教师可暂停讨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点拨,把握课堂节奏。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上的最后五分钟,教师可以回到讲台,拍拍手示意讨论结束,让同学们收回注意力:“经过我们这节课的讨论,大家都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充分利用这节课的最后五分钟,让学生们把今天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将课堂上讨论出来的传统文化元素批注在作业本上,组员们互相检查,查漏补缺。教师也要及时的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进行鼓励,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合作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也要找到问题的所在,如果学生过于内向不愿讨论,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多引导,让每个同学都更好的参与课堂。认真总结,及时评价,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中有所收获,真正做到“既有热闹,又有门道”的传统文化语文双赢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利用学科的内涵作为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拓展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思想,引导学生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领悟到学习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培.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性[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2):48-49.
[2] 陈修德.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88.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明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