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口述史视野下当代宜兴陶瓷行业转型历程的回顾

2020-01-25朱翊叶

创意设计源 2020年6期

摘 要 作为一项非遗口述史的文本实践研究,为对20世纪90年代宜兴陶瓷行业转型的经过进行最大限度的真实还原,描述出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选取宜兴紫砂艺人W先生的人生经历为个案,将口述文本与文献资料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整个历程进行分析,尝试解读出影响行业转型的内部因素。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为手艺人建构了自由宽松的贸易环境的同时,给予了手艺人思想上的解放,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成为了宜兴陶瓷行业国营工厂和集体制企业大规模停产、改制发生的内部因素之一。

关键词 非遗口述史;文本实践;陶瓷行业转型;个人史

引用本文格式 朱翊叶.非遗口述史视野下当代宜兴陶瓷行业转型历程的回顾——以紫砂艺人W先生的人生经历为个案[J].创意设计源,2020(6):22-26.

Abstract As a textual practice stud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ral history,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true resto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Yixing ceramic industry in the 1990s, and describe the various details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rough the use of oral history research methods, The life experience of Yixing Zisha artist Mr. W is selected as a case, and the oral text is compared with the literature. On this basis, by analyzing the entire process, try to interpret the in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y.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whil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created a free and loose trading environment for craftsmen, it has also given craftsmen their ideological liberation. After being encouraged by reform and opening up, craftsmen with a hard-working spirit have fully mobilized their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Eventually it affected the large-scale shutdown and restructuring of state-owned factories and centralized enterprises in the Yixing ceramic industry.

Key Words  oral histor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xt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of ceramic industry; personal history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丁蜀镇紫砂文化传播与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SYB-037);2018年度无锡太湖学院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宜兴紫砂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8WUSS006)阶段性成果。

一、口述史与非遗口述史

口述史致力于采用细致的描述以及独到的解释来对“真实”进行重构,这里的“真实”可以是一段历史的进程也可以是某个发生过的具体事件。我国的口述史以20世纪80年代保尔·汤普逊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唐纳德·里奇的《大家来做口述史》等国外著作先后被引入为伊始;以《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及《口述史研究方法》等国内著作先后问世为标志,经过前辈学者们将近40年的努力,在今天,既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术体系、一个规范的研究方法、一种新颖的内容呈现方式。尤其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被学者们所广泛采用,已经成为了人文学科里人人皆用之法。但是,在成果累累的同时,口述史的一些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说,许多冠以“口述”为标题的书籍、影片,其内容更多的是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这一现象表明,相比实践,口述史的理论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左玉河先生在《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一文中指出的“口述图书出版先行一步,口述史学研究相对滞后[1]”的情况时至今日依旧存在,理论探索的进程深刻影响着口述史的健康发展。

长期浸润在口述史海洋之中的非遗口述史研究,可以说自诞生之初就未曾脱离口述史学术的滋养。从2006年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非遗口述史的研究开始被我国学者广泛关注,并且在当下成为“显学”。其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非遗的传承主体是人,非遗的发展和传承人的个人生命史緊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口述史的研究,较大程度还原和构建出整个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这对挖掘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具有重大的贡献。王拓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非遗”口述史研究文献述评》一文中,通过对非遗口述史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得出了该研究就目前来看主要可以分为方法论、田野实践、文本阐释、口述史档案化这4个层面[2]的结论。在这4个层面的研究成果中,尤其以冯骥才及其弟子们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郭平在《方法与文本之间——冯骥才口述史实践的二重性》一文中通过对于冯骥才30多年的学术实践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冯骥才的口述史实践具有平民视角、存录历史、民间情怀与人文精神4个方面的价值表征,认为冯骥才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与文本的二重属性统一起来并在口述史的调查方式与文本叙事方面实现了方法论的创新[3]。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口述史这一原生概念的先天不足,非遗口述史的概念可以说处于尚在完善的阶段。同时,由于非遗口述史的研究过于强调第一手资料的搜集过程,以及在搜集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反而使得许多学者忽略了对搜集到的资料——口述文本,应该如何利用这一问题的关注。最后,国家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制度已经出台了10多年,在这些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带来的是,部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一些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在这些年间获得了大量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他们对于自己曾经的过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建构以及过度丑化或者过度美化的现象。所以在对这一类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和口述史的记录时,尤其需要注意真实性的判断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如何进行把握,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尚未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另外,笔者自2015年起开始关注宜兴紫砂行业在当代的发展问题。宜兴的陶瓷作坊随着解放初期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的组建以及一批国营工厂的建立,曾一度完全消失。然而这些作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又悄然兴起,自21世纪初丁蜀镇的陶瓷工厂大规模改制之后发展更为迅猛。截止到目前,宜兴地区大大小小生产紫砂的作坊数量已经达到了1万多个,从事宜兴紫砂行业以及相关配套行业的人员也已经达到10万多人[4],这样的规模和人数可以说是宜兴陶瓷行业在整个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但是学界对于紫砂作坊大规模兴起的起点——工厂改制这一事件的研究和探讨也并不深入,大部分仅仅只停留在对改制事件进行信息记录的阶段,改制的经过大部分都是语焉不详甚至是一笔带过,对改制的原因、改制前和改制后的区别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梳理。改制意味着生产单位和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对于整个手工艺行业来说,同时意味着技艺传承方式的改变、手艺人身份的改变、行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作为宜兴紫砂行业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弄清楚改制事件的種种细节十分重要。基于以上这些缘由,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将采用文献资料和口述文本相结合的方法,重塑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宜兴陶瓷工厂改制事件的经过。并且在叙述的基础上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填补宜兴陶瓷行业发展历史中这一阶段的空白,同时推进非遗口述史文本实践研究的进程,为非遗口述史的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

二、20世纪90年代末宜兴陶瓷行业转型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施行的各项政策为宜兴陶瓷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条件。受到费孝通先生“苏南模式”的影响,当地政府提倡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实现非农化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集体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相继建立,例如在1980年到1987年期间建立的生产紫砂的工厂就有紫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江南紫砂工艺陶瓷厂、荆溪紫砂工艺厂等,这些工厂的建立显示出了强大的生产力量,在解放生产力、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其他的陶瓷生产企业也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实现了承包责任制度,几年时间就让陶瓷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配套齐全的产业链。整个宜兴陶瓷也以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等特点著称全国,其中包括了艺术陶、日用陶、园林景观陶、工业陶、建筑陶等,艺术陶还分为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五朵金花”。从而宜兴陶瓷成为了宜兴甚至是无锡的一张城市名片和一个文化地理的品牌。

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除紫砂以外,其他的陶瓷工厂由于经营管理的混乱、订单销售量的下滑等诸多因素呈现出亏损的状态。曾经引以为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集体生产模式在市场经济面前,种种弊端开始显现,过去强调的平均收益分配机制也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们思想的转变而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与此相反,香港和台湾经济的崛起以及紫砂文化的宣传让宜兴紫砂崭露头角,由于香港和台湾客商的推动,一夜之间紫砂壶成为了抢手货,价格出现了暴涨的情况。换句话说,曾经门类丰富、品种齐全的宜兴陶瓷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慢慢向宜兴紫砂进行转变,宜兴的许多日用陶瓷厂陆续出现亏损和生产停滞的现象的同时,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砂二厂等6家紫砂的生产企业则订单源源不断,换汇率一度居全国陶瓷行业的首位。

订单需求的增加无法掩盖行业的弊端,集体制企业相互之间的缺陷是类同的,它束缚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心涣散、出工不出力等情况也都长期存在。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厂下属的工人则越来越难以管理,面对员工出工不出力,白天睡觉晚上在家干活做坯的现象,管理者曾一度将每人每周定计划的制度改成产值承包制度。这种承包制度按照职称来进行计算,每一级的职称每个月必须完成一定的产值才能领取固定的工资,工厂接到订单以后安排工人进行生产,既保证了工厂的利润又不再限制工人的自由度。但是这样的举措依旧没有办法扭转工厂艰难度日的局面,私人作坊生产的乡坯抢走了集体制企业的市场份额,价格的无序竞争让紫砂真假难辨。

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让香港和台湾的订单骤减,内忧外患的局面直接导致了紫砂工厂改制事件的发生。2002年紫砂工艺厂改制成为方圆陶瓷公司以后,原先的厂房、生产车间、办公大楼都被改造成了大小不一的工作室,方圆陶瓷公司通过租赁的方式,按照面积的大小对外进行招租,以收取固定的租金来维持运营。紫砂手艺人则通过租借紫砂工艺厂内的工作室,利用紫砂工艺厂的金字招牌从事经营业务,就这样最终改制之后的紫砂生产单位和经营方式由集约式的工厂变成了自主生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作坊群。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以及工厂改制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在于1997年以后对外贸易订单量的下滑,内部因素则主要来源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员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对于制作紫砂茶壶的手艺人来说,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面对从事行业的剧烈转型,他们又是如何进行决策的?是什么样的原因主导了他们的决策?为了探寻这些问题,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就再为合适不过了。

以上对于宜兴陶瓷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转型经历的材料都是从文献中得来的。当地的史志办、文化站的工作人员,2002年以后成立的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成员,以及部分学者等在专著和论文中都有过零星的记录,这样主流的历史记录方式,以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某个时间段内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帮助读者能够了解其展现出来的历史形态以及发展过程中变化的规律,同时这样公正的、客观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养成评价事物的习惯,通过历史反观和了解自己。

三、W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行业转型的交迭

W先生于1963年8月出生在宜兴市丁蜀镇塍里村,1979年进入到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学习陶瓷工艺,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下属的建新陶瓷厂的实验室工作。1997年建新陶瓷厂的业绩下降以后,W先生转型制作紫砂,和妻子一起经营一个紫砂的作坊一直到今天。W先生本人也已经拥有高级工艺美术师的职称,但是并没有参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就2017年《宜兴市年鉴》公布的数据来看,截止至2016年底,在全市陶艺从业人员的职称分布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人数共计343人。从这点上来看,W先生在4万紫砂成型手艺人中已属于佼佼者,同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兴市丁蜀镇人,他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宜兴紫砂行业转型经过的全过程,他的人生轨迹是研究和呈现转型这一事件最直接、最生动、最贴切的材料①。

我们学校(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那个时候每年大概招收130个人左右,分成机械班、美术班、工艺班三个班,相当于现在的机械、装饰、成型三个专业。我在工艺班,学的是成型。但是我主要学习的是陶瓷的注浆工艺,比如说如何做异型的石膏模具、如何脱模等等,并不是紫砂的拍打成型。除此以外还有泥料的炼制、釉料的配比、窑炉的烧成等陶瓷生产的基础知识,换句话说我们不单单学习成型,整个陶瓷生产的过程都会学。

上述W先生的经历显示,虽然说他在学校中没有直接学习到紫砂的成型工艺,但是陶瓷生产的基础课程为他日后的转型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1982年W先生从学校毕业以后,进入到建新陶瓷厂的实验室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从事陶瓷产品的创新设计。20世纪80年代初恰逢整个宜兴陶瓷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爆发期,除了紫砂壶以外,精陶、青瓷、均陶、美彩陶的对外贸易也都十分出色,为了应对外来客商的订单需求,几乎所有陶瓷公司下属的每个工厂都会需要设计和实验一些新的产品,而W先生主要从事的就是新产品的打样工作。

那时候我们学校毕业是管分配的,我从学校毕业以后直接进了实验室。当时进实验室就是干部,具体是18级干部,还是22级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和生产线上的工人是不一样的。

由于W先生是陶瓷专业的科班出身,所以他在进厂时拿的是干部级别的工资,同时一毕业就拥有了工艺员这个初级职称。

我们的厂长对人才和人的文化程度都是比较重视的。因为我们有文化基础,所以和一些小学文凭的工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还有在画图上面的区别也很大,比如说一个花瓶分成几等分,有些人就不会分。以前一些工艺师制作是不画图的,他们凭的是经验,比如说我碰到过的一些人,他用圆规8等分的去画,长了,收一点,再画;短了,张一点,再画。这样的画法就不行,因为画出来容易变形。后来我接手以后,花瓶要做多大,我就马上帮你等分出来,这就是有没有文化基础的问题。

学校里系统的教育以及设计技能的教学让W先生有了一定的工艺理论知识积累,这样的积累不仅体现在技能上,同时体现在总结和思考的能力上,在碰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这一能力就让其和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工人之间的区别得以显现。

当时厂里的计划科给我定的计划是每个月出两件新品,完成任务就可以拿到全额工资。这个对我来说太简单了,看看外商的书,自己学习学习再改进改进,就能做出来。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考核指标,多余的时间怎么办呢,要么打牌要么跟着师父(实验室的主任,W先生进了工厂以后跟的师父)去别的厂的实验室串门。

对于W先生来说,实验室的工作是比较轻松的。计划经济时期工厂并未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对于员工的考核方式并没有完全细化,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主要依靠树立典型,调动员工积极性,纠正员工思想等方式进行管理。

1992年由家人介绍,W先生和隔壁村子上的一个姑娘结了婚,1993年生下了一个男孩,也许是生活的压力或者是观念上的转变,W先生开始跟着妻子学习制作紫砂茶壶,尤其是在下了班以后,经常在家里和妻子一起做。

A:上班上的好好的,为什么会想到去做茶壶。

W:这里面有几个原因吧,一方面孩子出来了,想想自己还年轻,太闲肯定不好,感觉到做男人应该有点责任心了。另一方面我的小舅子卖茶壶给香港人和台湾人,挣的都是美金,在村子上都出了名。我又是陶瓷专业出身,学习一下很快就能做出来,最早也没想着挣大钱,毕竟我有稳定工作,只是想空的时候做点东西补贴一下家用,一开始主要是我老婆在做,我给他打打下手,后来就和他一起做了,确实那个时候茶壶很好卖,单子都停不下来。

A:白天上班晚上加班会很累的。

W:后来我几乎就不上班了。

A:为什么会这样。

W:1990年前后国家出来了很多政策,允许各个工厂可以自己销售产品,可以自己安排生产,但是要自负盈亏。建新陶瓷厂到后期的运营每况愈下,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单子少的可怜,基本就处于半停运状态了。其实(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的很多陶瓷厂都这样。

A:2000年初的时候丁蜀镇不是还有很多陶瓷厂做外贸生意吗,到现在都还有啊。

W:对,一些做日用陶和建筑陶的现在都还在做外贸生意,但是都是私营企业,那个时候国营企业的单子都被私营企业的老板抢走了。

A:好的,那你们工作室的作品也都是卖给香港人和台湾人吗?

W:不那么絕对,2000年之前主要是香港人和台湾人买,90年代初是香港人买,后来台湾人也想要,但是国家政策的不允许,所以是由香港人转运到台湾。再后来国家政策放开了,台湾人就直接过来采购了。2000年之后有段时间紫砂的生意也不太好做,到了2006年以后国内的生意就上来了,一直到现在,我们已经好多年没有做香港和台湾人的生意了。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能够发现,在工厂出现生存危机之前,W先生已经开始在家从事紫砂的制作了。在改革开放之前,紫砂的生产已不完全是国营、集体制工厂的独家生产,在无法按期交货完成订单时,工厂会不得已把部分生产和制作的任务外派给当地附近的农民。具体的生产流程是,紫砂泥的原料由宜兴陶瓷公司原料总厂采矿供给,在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原料车间进行粉碎、加工、炼泥后提供给厂内及周边农村加工户进行生产,农户们再将紫砂生坯卖给紫砂工艺厂进行烧造[5]。为了能够教会农户进行简单的紫砂生产,紫砂工艺厂会定期、数次安排技术人员下乡支持农村建设,教授农民制作简易的茶壶②。也就是说,在工厂附近的农户,都掌握有一定的基础性的紫砂成型技术。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流通的许可,一些农民做的壶也能够直接在市场上进行出售,并且价格会比工厂的价格便宜。因为当时政府尚未对紫砂矿料的开采进行管控,许多附近的农民在山地中挖、捡的紫砂矿不需要成本,加上集体制工厂生产的产品在制定出厂价格时会包含管理的成本,所以农民壶的价格优势会赢得一部分的订单和市场。于是,一些长期在丁蜀镇采购的客商慢慢不从工厂中采购,直接从工人、农民、手艺人家里订购茶壶,久而久之工厂的订单则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缺少质检环节,这些在农家等私人作坊中生产和制作的紫砂壶则因为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与大型工厂生产的“厂货”之间的争斗也就引起了日后紫砂壶、紫砂泥料真假难辨问题的出现。

正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在以往的文献资料里,对于历史的记录有着宏观、公正、客观的特征,但是这样的记录方式仅仅只呈现了社会生活的一小部分,这一部分同时包含了记录者一定程度的主观选择,条条框框式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迅速地抓住重点和方便记忆,但是,读者们并不能对于社会的完整图像进行完全的掌握,对于事件的背景、經过、缘由等问题也不得知晓。那些对于资料的客观性叙述更无法了解关键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究竟是何原因、又是什么目的,在这一特定的情况下让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恰恰使得整个行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了另一条道路。而口述文本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微观的记录方式将一个社会场景置于读者眼前,并且与文献资料产生比较和互动,那么历史中出现的人物则不再是机械式的、被动的接受,某一事件的来临也呈现出了个体的自由选择。理论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交迭才能够还原出一个具有多种机制的真实世界。

结语

改制对于紫砂行业来说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在该事件发生之前同样会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面对整个行业销售数据的下滑,员工人心的涣散,行业的管理者是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调整了相应的政策,但是依旧没有改变最终的结局。相比冷冰冰的数据以及大事记式的流水账记录来说,采用口述史的文本以及文献和实物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确实可以对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进行最大限度的真实还原,同时可以解读出历史事件的真实原因。如果我们对上文第二段行业转型历程的回顾,以及第三段W先生人生经历的文本记录,进行对比后则会发现,影响行业转型发生的因素有很多,除去市场波动的外部因素不谈,其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与成型工艺的特性有关,紫砂在成型过程中对场地、工具的要求较低,一张泥凳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就可以满足,几乎不需要任何资本的低门槛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快速的进入到这个行业;第二,与国家的推动有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给与了手艺人更多的自由度,从而充分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三,与时代背景和手艺人的本质有关,表面上市场经济带来的是手工艺人思想的解放。但其本质是有着吃苦耐劳精神的手艺人在受到改革开放的鼓舞之后,进行了一场以实现自我能力为目的行为实践。在以上三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营工厂和集体制企业最终于21世纪初的最初5年内,陆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注释

①下文中所有关于W先生的口述史资料主要来源于笔者与W先生的两次访谈记录,分别是2017年10月11日与2017年12月28日,访谈地点在W先生的工作室,除此以外还包括在书写该论文过程中的一次电话回访,在此对W先生的耐心解答表示感谢。

②2018年8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社会转型中的宜兴紫砂陶的传承与复兴座谈会》时谈跃伟先生的发言。

参考文献

[1]左玉河.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历史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6(5):4-10.

[2]王拓.“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非遗”口述史研究文献述评[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2013(4):88-94

[3]曾富城.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9(6):8

[4]蒋梦蝶.宜兴丁蜀镇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培育试点名单依托紫砂文化打造镇级特色产业[N].无锡日报,2016-8-14(A01)

[5]徐秀棠,山谷.宜兴紫砂500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32

朱翊叶

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