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传统民间舞蹈抢救性采集、整理与传承研究

2020-01-25黄明葳于涛

大观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江苏

黄明葳 于涛

摘 要:江苏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等因素,造就了江苏省民间舞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里的舞蹈种类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有花鼓、龙舞、莲湘舞、花船舞、马灯舞等等,这些舞蹈几乎遍布全省。另外,有一些舞蹈几乎只在一个大的区域内流行,如东跳马伕流行于南通、扬州、盐城等地区,采茶舞基本上只流行于栽种茶树的江南地区等等。这些丰富的舞蹈资源不光种类多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呈多样性,它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交融、分化,成分相当复杂以至于难以区分其风格特点,尤其在当代西方舞蹈文化大量融入我国的大背景下,江苏地区的民间舞更难还原它的本质。时至今日,由于江苏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大多年迈或逝去,所以抢救性采集、整理和研究江苏传统民间舞蹈,对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显得极为急迫。

关键词:江苏;民间舞蹈;渔民号子;海安花鼓

注: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江苏传统民间舞蹈抢救性采集、整理与传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内各个地区为保护地方民族文化正在积极建设特色舞蹈资源库。2005年,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获国家课题立项,其中甘肃民间舞蹈数据库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建设。2009年,“西藏民间舞蹈资源专题库”获批地方资源建设项目,遴选了22个具有较高观赏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品种作为建设内容。中央民族大学也自建了其民族音像资料库,拥有高达5000多种民族音像数字化资料,民族舞蹈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項目组走访了弶港渔民号子、海安花鼓、如东跳马伕三种传统民间舞蹈传承人,详细了解了目前江苏传统民间舞蹈保护传承现状,发现实际的民间传统舞蹈素材远比前期查阅的资料丰富翔实得多;目前还有部分江苏传统民间舞蹈因为受地区的影响和缺乏对舞蹈资料的采集、整理而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我们认为,江苏传统民间舞蹈应该进行系统的采集、整理与传承研究,对江苏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应该进一步加强。

一、弶港渔民号子——“三渔文化”的直观表现

弶港位于盐城市东台市,是一个著名的渔港,素有“苏中小香港”之称,弶港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是苏北沿海渔业的重镇之一,形成了特有的“三渔文化”。起初渔民号子是人们在劳动时顺口哼唱的一种口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海上作业的网具不断更新,有些大型的生产工具一个人无法使用,为达到用力一致的效果,就逐渐由一人领唱,多人搭腔,打起号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渔民号子。渔民号子在进行不同的作业时有不同唱法,如起重号子、盘车号子、扯蓬号子等。渔民喊号子的同时伴有身体作业的动作,逐渐发展为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被搬上了舞台。号子表现出渔民的心声和精神面貌,透露着强烈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厚重而又昂扬向上的情感。音乐淳朴而舞蹈激扬,这代表着弶港渔民多年来淳朴善良又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1]。

我们拜访了渔民号子的传承人——陆加友老师,陆加友老师在弶港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年逾七旬,但精神矍铄、充满活力。我们从陆加友老师口中得知,他积极推进渔民号子的申遗工作,经过进一步挖掘、整理、提炼,在保持渔民号子原有基调的基础上,又对主旋律进行丰富的修饰,并将其编排成曼妙的舞蹈动作。通过陆加友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在2008年,渔民号子终于被认定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陆加友老师担心的问题是年轻一代对渔民号子的兴趣不大,喜欢民间传统的人越来越少,渔民号子要传承给谁?怎么继续传承下去?这都是陆加友老师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鼓励更多家庭将孩子送到陆加友老师身边去学习渔民号子,还邀请陆加友老师走进校园,给老师、学生宣讲渔民号子的来源,叙述渔民出海的经历,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弶港渔民号子自豪的种子。但这只是对传承渔民号子的微小帮助,接下来渔民号子该怎么传承依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二、海安花鼓——传承与创新并行

海安花鼓是江苏省南通市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深受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明朝嘉靖年间,海安花鼓便在海安地区广为流传,《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于男,继以女;始于日,继以夜;始于乡野,继以镇中;始于村俗民氓,继以纨绔子弟”的记载。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安角斜地区的花鼓活动依然十分活跃。在明代,海安花鼓属于歌舞相随的戏曲表演节目,其原始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打场子”,常为八男八女歌舞,二为“杂戏”,其剧目或歌颂英杰,或传说故事,或倾吐爱情,其主要角色有红娘子、相公、骚鞑子,其舞姿有“风摆柳”“翘荷花”“鸭子点头”“麻雀移步”“喜鹊登枝”等,模拟大自然动植物的形态[2]。

海安花鼓的传承人杨培杰老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在推动海安花鼓的传承,杨培杰老师说:“海安花鼓在过去较为凡俗,很难搬上大雅舞台,也很少有人愿意来学习。”在经过杨培杰老师的创新加工后,今日之海安花鼓成为更具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由“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引出了“十里花鼓舞不同”[3]。渔妇穿梭织网于“花前月下”的“颔首、摇肩、展臂、舒腕”以及“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颤”的舞蹈语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村姑渔妇悠然自得的劳作生活,蕴藏着村姑渔妇生活富足的欢乐情怀[4]。

经过改良创新后的海安花鼓逐渐走进了市民的生活,杨培杰老师作为传承人不断走进中小学举办海安花鼓源流及艺术特色的讲座,政府为弘扬海安花鼓专门在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建立传承基地。1999年,海安花鼓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2000年获得了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07年被列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海安花鼓,杨培杰老师找到了最适合的传承方式——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现在的海安花鼓呈现的既不是最初传统的形式,也不是创新后的“脱胎换骨”,而是用两种方法结合达到的最适合的形式。在他的努力下,海安花鼓在海安地区得到群众广泛而又积极的参与,而正是这种使臻于完美的传承方法,才使得海安花鼓能够在民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三、如东跳马伕——汉族男子舞蹈

跳马伕原是流传于江苏省如东县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是为了纪念“都天王爷”。据传,“都天王爷”是唐肃宗对其守将张巡的追封谥号。张巡为抵抗安禄山叛军,以身殉国,后来朝廷追封,百姓建庙。跳马伕是一种汉族舞蹈,其中跺步跳,横步跨,气势雄壮,表现的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剽悍勇武,表达的是人们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作为汉族中少有的男子群舞,如东跳马伕演员身穿斜背肚兜,黑色短裙,这样的服装非常罕见,来源于如东先民们的捕鱼生活[5]。

跳马伕传承人任乃贵老师指出,如东跳马伕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汉族技术舞蹈,原生態是它值得保护的特点。但是跳马伕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20世纪80年代初跳马伕曾被质疑是宗教迷信的产物,再加上本身形式单一,跳马伕的传承面临重大危机。任乃贵老师说,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打击,他的想法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不断整理、加工形成了现在人们在舞台上所看到的跳马伕。在任乃贵老师的传承下,跳马伕走进校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这项气势磅礴的汉族舞蹈。

综上所述,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得益于我们共同的民族自信,民众爱国、爱传统,才能推进传统文化发展,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江苏的民间舞蹈便可以得到更强大的保护。因此,勿让传统文化流失,应调动民间群众参与江苏传统民间舞蹈建设,建立起一个系统全面的江苏传统民间舞蹈资料库,从而为实现江苏传统民间舞蹈传承,保护传统民间舞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龙瑞.盐城弶港渔民号子的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2014(1):253-254.

[2]陆一兵.论《海安花鼓》的传承和发展[J].艺术百家,2004(2):105-107.

[3]南通:传承与创新 海安花鼓敲响400年[EB/OL].[2020-06-10].http://www.wenming.cn/syjj/dfcz/js/201512/t20151216_3026401.shtml.

[4]詹皖.海安花鼓的艺术风格及文化价值[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91-94.

[5]刘同春.浅谈江苏民间舞蹈“跳马伕”的风格特征[J].艺术教育,2011(12):48.

作者简介:

黄明葳,盐城师范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舞蹈学。

于涛,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及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