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研究

2020-01-25姚璐乔薪臻

工业设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幼儿园

姚璐 乔薪臻

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幼儿园; 环境空间设计

符号互动理论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米德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人在社会中通过行为机制并借助语言符号成为真正的人[1]。通过扮演、合作来泛化他人形成一个整体去适应周围的环境。主张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事物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空间环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的生活,正是这种互动的关系,才能让幼儿在环境互动作用下心智得到充分发展。而符号在幼儿园环境空间中可以充当设计语言,空间是设计语言的集体编码组合所呈现的形态,各种符号即是幼儿园环境空间的设计语言。

1 符号互动理论概述

符号互动理论在19—20 世纪20 年代奠定思想基础,创始人米德在美国实用主义的基础上对语言和符号进行深入的研究,保持持续参与观察—检验的方法解释互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着重研究人们情景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过程[2],从而借助符号的语言在群体中相互有意识的合作,强调心灵与反应及环境的关系,以“行为主义”为核心理论价值体系。对于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借助象征性的符号来感知环境从而达到幼儿交往与互动的目的。

2 不同阶段的儿童特征分析

2.1 3—4 岁儿童特征分析

此阶段的儿童的身体活动基本比较自如,大脑可控制肢体语言,语言上基本可表达需求和思想。在认知的事物上基本靠肢体去感受环境,属于“编制的完成期”。此外,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心理的情绪产生具有无意识性,记忆力相对短暂,是情绪化的开始。

2.2 4—5 岁儿童特征分析

此阶段的儿童对组织游戏充满好奇心,他们会听从安排并遵守秩序规则,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户外运动产生向往。同时,此阶段是幼儿童的敏感时期,对某一项环境产生兴趣后会拒绝其他的新鲜事物,需要通过属于自己的领域性来获得安全感,寻找具有相同兴趣的伙伴来获得人际交往的全过程。此外,4—5岁儿童的行为主要会受到情绪支配,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模仿性比较强,但独立性较差。

2.3 5—6 岁儿童特征分析

5—6 岁是儿童智力提升的时期,具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经常会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的途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幼儿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有所增强。此外,5—6 岁儿童动手能力比较强,喜欢动手折纸、剪纸。在户外活动中具有平衡感,热衷于户外的运动与合作游戏。在行动上会主动的完成任务,具备集体活动的能力。

3 幼儿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分析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幼儿在环境中得到自主的发展。幼儿通过空间中的色彩、材质、形状、光线明暗等要素感知物理环境。儿童对空间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4 岁):属于观察空间的理论阶段。幼儿对空间的认知具有观察力,根据参照物体的水平与垂直方向,从里到外的观察周围所处的环境事物;

第二阶段(4—5 岁):属于感知阶段。幼儿在空间中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空间构成要素信息进行收集,通过移动、触摸、推倒、钻进狭小空间等行为来感知环境;

第三阶段(5—6 岁):属于自主的操作阶段。幼儿发挥思维的创造力,根据幼儿的独处与交流的心理特征,会改变自身的领域空间赋予新的功能。

4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思路

4.1 复合交往空间设计

符号互动理论通过“合作”与“交往”的人际互动模式来感知环境[2]。幼儿通过有意义的互动模式认知周围的环境,在互动的情境下把个体与他人密切联系起来,在合作活动中采用以“抽象化的元素”来表达造型本身的形式美感,形成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互动交往的复合空间[3],摆脱过于形象的动植物图案。

在符号互动论中,个体之间在环境的作用下需要通过基本的交换过程获得对空间的认知[2],而今幼儿园分班制导致儿童之间交流较少,缺乏沟通,缺少交往空间的设计。可以打破空间相对分离的状态,采用可移动的墙面和隔断实现多空间布局形式。同时,儿童可以通过小型家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空间的配置,促进儿童之间的交往,打造复合交往空间。

4.2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符号互动认为家庭的关系是个体成员互动交换的群体[2]。而在幼儿园的环境空间设计中融入情感粘滞点可以形成记忆符号。例如,位于上海浦东新兴国际商务中心的水晶池,具有创造性的亲子公共空间,以洒满“水滴”为元素形成的“水坑”用做儿童与家长共同社交互动的空间。

亲子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肢体接触产生的,因此,在幼儿园环境空间中设计亲子活动空间,可以增强亲子感情[6]。

4.3 社区情景空间设计

在幼儿园的社区情景设计中采用的空间设计符号语言应该是能主动参与并由此展开互动行为的符号语言。幼儿园设计的过程可以看作幼儿在加入社会游戏的途径,把“社会”转化为“小型社区”的活动单元,幼儿通过自身的行为感知“小型社区”环境产生互动,满足幼儿对室外空间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打造模拟厨厨乐、邮局、医院、公安局、超市、冰激凌店等社区情景空间,让幼儿在其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感。还可以从城市社区空间的角度重新理解定义幼儿园环境设计。包括城市中的交通道路、指示牌、站台等,将社区的元素重构形成新的情景空间纽带。、

5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原则

5.1 情感化原则

幼儿园空间环境离不开情感的温度。符号互动理论指出社会环境的存在需要借助个体“心灵”唤起。不仅包括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也包括幼儿心灵个体认识空间环境的情感变化。例如,艾顿公学是一所纯英式的幼儿园,以建筑环境与情感融为设计理念,在自然界获取灵感,增添幼儿园环境的生命力,表达出设计与自然、数据科技、情感融为一体。

5.2 主题性原则

以“主题性”元素为符号运用到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当中,可以有效的传达出特定的主题意义[5]。实现幼儿与环境之间通过元素符号进行互动,通过“叙事故事”的方式确定幼儿园环境空间的主题。每个空间可以根据功能的要求来确定不同的主题空间,并将每个空间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故事。例如,北京亦庄半岛幼儿园以“村庄”为主题空间,以坡屋顶打造单独的房屋,运用楼梯设计成河流形成动感的流线,公共空间中生长的大树让孩子仿佛生活在一座城市当中。

5.3 隐喻性原则

符号互动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更包括精神和思想层面等深层次的互动[6]。以社會环境的角度考虑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上的意象会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空间环境。将文化地域元素融入幼儿园的环境设计中形成微型的社区,使文化环境作为知识的载体注入到儿童的思维当中,使空间具有隐喻性精神的传达,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马岩松设计的北京四合院幼儿园,就是将现代元素与古老的四合院庭院式建筑相融合,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深厚的经典文化,传递着文化传承的记忆符号让幼儿解读到其中所暗含的文化精神,达到教育和认知的目的(如图1)。

6 结语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可以促进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家长的互动关系。在环境下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个体行为对环境产生认知并主动的参与环境建设。以合作、交往、自省、主动参与的方式让客观空间中的符号元素与儿童的心理活动产生联系,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促进儿童在幼儿园中获得沉浸式的“空间体验感”。

猜你喜欢

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在幼儿园里,我喜欢……
在幼儿园,幸福油然而生
去幼儿园吧
爱“上”幼儿园
中小学幼儿园等将普遍建立家长学校
我整垮了两所幼儿园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