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三年,初识人工智能
2020-01-25薛小娟
薛小娟
初识人工智能
初识人工智能是在本科读学前教育专业时。某天课下,老师推荐了一个幼儿机器人编程兼职,作为准教师的我们各个跃跃欲试。第一次培训主要是介绍和展示,负责人拿来了一盒乐高,哗地倒了一堆,“这些东西你们可以拼出什么,都来试试。”拿起大小不一的方块一通忙活,大家交头接耳着不知搭建什么。几分钟后,终于进入正轨,15分钟过去,每个人面前至少都有个作品了。在这众多的作品中,房子占据大多数。“看来大家都很爱家啊。”欢声笑语中进行到了下一步,负责人说:“请你们每个人搭建一辆车。”大家的搭建速度明显快了起来,不一会儿,汽车就纷纷完成了。老师笑着说:“你们能让你的汽车跑起来吗?”大家都开始在盒子里找是否有轮子类的积木,轮子安上了,每个人都带着小汽车跑了一圈。“有没有办法让小汽车自己动起来?”进行到这一步,大家兴致已经十分高,负责人讲到我们即将要了解的是幼儿机器人培训,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表现之一。我们主要负责3~6岁孩子的启蒙教育。接下来两个小时的培训学习中,对物理一窍不通的我竟然学会了接电路,在电的驱使下小汽车缓缓动了起来。第一次课后,我们每人带回去一箱定制教具,这是未来一学期兼职授课的工具。
回去后,宿舍里、空地上,都是我们的战场,每一个模具就像自己的孩子。几次培训后,我们都了解了基本原理,学会了搭建。然而如何去教,是更為严峻的考验。
带着新奇与忐忑,第一次授课拉开了序幕。那是一次针对4岁孩子的亲子课,15个家庭中只有一个家庭是妈妈陪伴上课,其他都是爸爸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还没开课,爸爸们已开始各显身手。课程开始,我带着已建好的模型和教具,在介绍课程概况后,邀请大家观摩模具——机器人。几分钟后,新手教师的我带着一丝紧张,先明确了本节课主题——机器人,具体人物形态不限,必须是各组亲子合作搭建。
不一会儿,一个个小机器人便站立在桌面上。我请每个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搭建,有大黄蜂等。接下来怎么让机器人动起来呢?一些爸爸胸有成竹地开始摆弄线路,一些爸爸抓耳挠腮地探索着。这时我拿出两箍线,请爸爸们将线穿到机器人身体里,试试看能不能帮机器人动起来。几分钟后,几个小机器人已经被赋予了能量,动了起来,但是每个机器人动的部位不同,有的摇头,有的摆臂。我拿来了我搭建好的机器人,将机器人手臂上的线对接,机器人开始摆臂。这时,有家长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开始讲解线路的知识,听了几个家长的讲解后,我邀请家长让孩子来观察并尝试接电路。在孩子们一声声的惊叹中,在各个家庭或生疏或熟练的亲子互动中,一节课画上了句号。
课下,很多家长找我交流,说怎么没讲原理,怎么没一步步教小朋友如何去搭建等各种问题。我想,幼儿期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时期,照着一个模子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孩子。一学期授课很快就结束了,孩子们收获了对建构的兴趣,每个人的机器人都可以顺着轨道走。
幼儿机器人编程能帮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和编程中,奠定初步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正是这一学期,让准教师的我对人工智能+幼教有了初步了解。
人工智能+幼教
人工智能+幼教不仅表现在机器人编程上,更体现在幼儿园的软硬件设施上。在任幼儿园教师期间,教学中我会运用多媒体与幼儿进行互动。教室里有实时监测教室温度的设备,游戏区里家长义务提供了故事机,启动按钮便可以听到机器人讲故事,幼儿园就是一个大型人工智能+幼教的应用现场。在一线的教学中,我也深切体会到人工智能在幼儿园应用的无限潜能。
目前人工智能在幼教行业中的运用是极其有限的。幼师是极其细致的工作,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有晨(午)检、进餐、睡眠、盥洗、如厕、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可以说是保育与教育结合的。教师精力是有限的,注重保育会忽视教育,注重教育会忽视保育,工作中常常容易顾此失彼。人工智能目前在幼儿阶段更多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应用很浅显。在未来,若人工智能教师和幼师能实现双师分工明确、完美结合,或许能更好发挥幼儿园教育阶段的育人效果。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早上智能幼教对幼儿进行晨检,识别出孩子的班级,并带孩子进入教室,与无故缺勤孩子的家长及时沟通联系;游戏环节中,智能幼教针对每个幼儿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动画、智能黑板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午餐环节,智能幼教会根据幼儿的健康状况和营养要求制定合理的膳食;午睡环节,智能调控系统可以根据季节变化调试出最舒适的午睡环境,并实时进行午睡监测;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智能幼教可以实时监测幼儿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家长,促进家园合作。这些协作可以把教师从重复而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情感方面。
人工智能+早教
人工智能与幼教结合日渐普遍的今天,人工智能+早教也蓬勃发展。北京很多早教中心都引进和开发了相应的课程。在我曾从教的丰台区一家早教中心,每个教室都配有音响、电视或投影。在音乐中带领孩子体会夏威夷的热情、非洲的鼓乐、朝鲜的《阿里郎》......课程上,早教中心紧跟时代发展,引进美国STEM课程,并针对中国幼儿开发了中国STEM课程。
记得有节针对3岁孩子的STEM课,主题是《房子》。课前,教师用一个触屏盖房子游戏,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课程开始,第一个环节是用视听触味嗅多感官感受房子,接着用磁力积木玩具和父母一起搭建想象中的房子,运用积木内部磁力的特性让一个个平面的形状迅速组成立体图形,且随时可以变化,对孩子们空间概念的建立帮助很大。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亲子共同手工搭建房子,爸爸主要负责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妈妈们更多负责装饰,孩子则在旁边提供一些简单的帮助。不一会儿,一幢幢房子都站立了起来,孩子可以和父母在自己搭建的房间中玩耍。课程结尾,每个孩子都介绍了自己的房子,在欢乐的《You are my sunshine》中结束了整节课。一堂课里涉及了手工、美术等多个领域,在真实的操作中,孩子们认识了房子,并在同父母共同搭建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STEM课程是综合的,涉及各个领域,课程中会运用一些简单的人工智能+课堂技术,整体课程的设计培养的是孩子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最近,北京某早教中心还开发了人工智能+早期英语课程,完全打破成人学习英语枯燥的听读写模式。进入课堂,会被3D全息互动投影环绕,投影(人工智能教师)在每个孩子身边,适当环节点击即可互动,早教教师在中间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双师合作带领孩子们学习英语。如识别交通工具一课里,早教教师在practice time环节设置车辆比赛游戏,幼儿体感带动虚拟车辆前行,途中不停重复某个单词,习得单词越快者越易赢得比赛,真正实现了玩中学。sing and dance环节则释放孩子们天性,人工智能教师会带领孩子学习标准美音、唱歌,可以与虚拟人物或真实伙伴共舞。整个过程人工智能教师和早教教师合作完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贯彻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实现了沉浸式教学。
幼教(教育)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吗?
人工智能在早幼教领域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那么人工智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取代幼教吗?
人工智能无法实现培养人的情感、道德、价值观及艺术性。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情感,而目前的机器是无情的,所以有无“情感”,是人与机器的重要区别。幼儿阶段,是培养情感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与这个时期有着重要联系。
不仅情感,幼儿阶段的认知总体上是“无意识”的,即认知过程是卷入、沉浸式的觉知、感受、体验过程。我们不能用机器取代活生生的體验。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因为教师是富于感情和智慧的个体,懂得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的品质融于教育。对于幼师而言,幼儿一日生活中存在很多教育契机,针对突发事件的教育是人工智能远不能比的。如教室里飞进来一只小鸟,孩子们很感兴趣,幼师会生成一节鸟类的主题活动,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则较为机械,难以灵活给予教育。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之于幼教,它只能替代教师的部分劳动,不能替代教师的角色。
三年来,我在早教、幼教路上结识人工智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见证了人工智能+幼教三年的发展脉络。金秋时分,我又踏上了求学路,继续从学术角度钻研人工智能,希望能更深入地去了解这门未来性的学科,并在未来的从教中将人工智能+幼教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