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之断句

2020-01-25曾晓宇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营利文段断句

曾晓宇

解题技巧

人们常说“当机立断”,意思是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同样要“当机立断”——把握住断句的关键进而选择判断。那么如何找准文言断句的关键呢?

解题时,我们要有“整体性”“全局观”,把握文段大意,秉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有把握的地方先断,把握不大的地方后断。做客观题时,可比较选项间的差异之处,使用排除法。下面探讨一下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技巧:

技法之一:巧借虚词明首尾

文言文中的虚词虽没有实在意义,但能帮助实词表情达意。如果对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能够熟练掌握,特别是熟悉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能够帮助我们断句。像“夫、盖、唯、且夫、若夫”等句首发语词,“是故”“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等句首关联词,在它们的前面一定要断句;“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句末语气词,在它们的后面要断开;“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标志词和“嗟夫”“呜呼”等常处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在它们前后都可断句。

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2020年浙江卷)

点拨:秉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本语段可以先根据文言虚词来断句,“呜呼”前后皆应断开,“如公者”中“者”表句中停顿,其后可断可不断,“以”在句中为表目的的连词,其前应断开。(参考答案: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当然,在借助重要虚词断句时,我们也需注意在具体句子中某些虚词的词性或作用会发生改变。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其后不能断句,“也”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其后也不能断。

技法之二:语法结构助推断

我们可关注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同时也可关注文中的动词,因为谓语大多是由动词充当(形容词也可充当)。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1: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2020年全国Ⅰ卷)

点拨:文段中“坐庭中”“噤未能言”的主语均为“士”,同时“噤未能言”语意完整,而“轼”作为“宽其禁约”的主语,句子结构完整,不可断开。“使得尽技”的主语是“轼”,“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内侍”,故在“尽技”后断开,“内侍”后不应断开。(参考答案: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例2: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019年全国Ⅰ卷)

点拨:文段中“名”“闻”(第一个)“为”“闻”(第二个)“召”“幸爱”是谓语动词,以此为中心,判断前后结构。结合选项,区别在“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召置门下甚幸爱”两部分断句。“闻”是“闻名”之意,“于郡中”是介词结构,“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为”是“担任”之意,“廷尉”是官职名,“吴廷尉”意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幸爱”的主语是“吴廷尉”而非“门下”,故在“门下”后断。(参考答案: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技法之三:对话标志要明辨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道”“言”等作为标志,遇到时首先明辨其是否为对话或引文,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若为对话或引文,再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例1: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2017年全国II卷)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点拨:A、B项断句的区别在“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故在“不肯”后需断句,故排除B项。

例2: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点拨:文段中表明对话、引文的“云”“曰”(第一个)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第二个“曰”不是对话标志,是转述的内容,那么此处不能按对话来处理。(参考答案: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技法之四:对称句式巧点断

古人作文喜用整句,讲究整齐对称。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的使用为我们准确断句提供了帮助。

例1: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2020年天津卷)

点拨:文段中“若夫”为句首发语词,在“若夫”前断句,之后的“挠节以求贵”与“市道以营利”是对称句式,可分别在其后断开。(参考答案: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例2: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2018年全国Ⅰ卷)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点拨:B、C项断句的区别在“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是对称句式,应在“直”与“志”中间断开。故排除B项。

例3: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2018年全国II卷)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点拨:B、C项断句的区别在“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之处,“敦”“习”“读”都为动词,“儒学”“尚书”“律令”都为名词,“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语法结构相同,字数相同,词性一致,意义相近,故在“敦”前应断开,“学习”中间应该断开。故排除C项。

技法之五:特殊句式需熟悉

熟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2020年天津卷)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点拨:A、C项断句的第一处区别在“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仕而至公卿命也”与“退而为农亦命也”皆为判断句,同时两个选项“亦命也”前有停顿,根据句意“命也”前也应停顿。故排除C项。

技法之六:固定结构莫拆散

平日多积累文言固定结构,牢记“所以”“有所”“无所”“之谓”“所谓”“有以”“无以”“何所”“至于”“得无……乎”“无乃……乎”“不亦……乎”“何以……为”等固定结构,断句时不要将它们拆散,可提升断句的准确性。

例:君子之学必好问問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点拨:文段中“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里的两个“无以”为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意为“不能怎么样”。然后再根据对称句式,迅速判断出“致疑”后断句。(参考答案: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以上为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技巧,然而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技巧,更需要以课本为纲,熟读成诵,增强语感。这样在考场上,你才能得心应手,真正实现“当机立断”。

猜你喜欢

营利文段断句
单一·连贯·完整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探讨
妙用标点巧断句
培养经营人才 探索营利模式
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与营利性大学的发展
论淘宝网司法拍卖的可行性及发展对策
断句难不难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