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文化融入写生实践课教学研究
2020-01-25周辉煌
周辉煌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细化,写生实践课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具体分析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充分考虑在写生能力目标中融入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写生实践教学与后续的专业课程教学能更好地匹配和融合。中国古建筑与传统绘画原本就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改进写生实践教学模块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文化;写生实践课;教学设计
写生实践教学是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情怀及工匠精神等。中国古建筑承载着人文历史韵味与文化自信,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上,具有直观、立体、形象的优势,而考察古建筑并对古建筑进行实地写生,正是体悟传统文化的很好的一种方式,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是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依据国家行业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划分为7个教学模块,写生实践课是第6个教学模块,学时为14课时。写生实践训练是手绘基础技法训练与综合设計表现训练之间的一个过渡内容,是丰富学生艺术表现语言、拓展创作思维的重要教学环节,包括室内写生和户外写生两个部分。室内写生以作品临摹和照片写生的形式进行基础技法的训练,户外写生则是到写生基地现场教学,主要的写生对象为中国古建筑。
(二)学情
课程的学习者是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大一的学生,基于教学经验及学生学习反馈调研结果发现,本阶段学生已掌握了素描、色彩、设计构成以及室内设计原理等知识,具备手绘表现基础技能,对写生实践活动的热情很高,但同时他们也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写生创作经验缺乏,课时较短,难以进入写生创作状态。二是对绘画技能与设计专业的关系认知不足,部分学生沿用美术绘画的方式进行写生创作,把描绘真实对象作为唯一的写生目标。三是不了解写生实践基地的地域文化及特色,创作的时候很茫然,缺乏针对性。四是创新意识不强,不能将获取的文化内涵、地域特征较好地融合到写生创作中,写生作品缺乏内涵。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意识不强,大国工匠精神培育不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应使学生了解写生基地的地域特点、建筑特色及文化历史内涵,感悟艺术与社会、生活、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密切关系;掌握选景、构图的一般原则和写生形式美的法则,掌握创作方法与步骤。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跨出绘画性写生的固有思路,将绘画写生认识和设计观念相结合,逐步培养正确的观察分析方法和设计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细部刻画能力以及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和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写生实践吸纳和提取鲜活的设计素材,掌握运用基础设计元素创作具有强烈设计感的写生作品的创作规律。
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对写生实践的热情,开拓视野,启发学生通过写生获得独到见解和设计灵感;厚植爱国意识,培育文化自信、民族情怀和创新精神;培养责任意识、工匠精神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教学策略
本次课程教学以中国古建筑传统文化与写生实践能力训练相融合为主线,将本训练模块分为写生认知、心摹手追、户外写生、改绘创作以及分享总结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又细分了多个教学环节,形成了“一主线、五阶段、多环节”的实训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体验感悟、任务驱动、创新研究、团队协作等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育人+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艺术写生实践中,转化学生的观察方式、绘画重点、绘画习惯以及创作思维方式,为之后的专业课程做准备。
三、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教学实施
(一)写生认知阶段
课程导入环节:展示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的精美建筑手稿,让学生感悟大师的绘画造诣和艺术修养,播放与梁思成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体会他对传统艺术的真挚情感。
作品赏析环节:通过欣赏徽派建筑写生、故宫写生、江南园林写生等优秀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写生创作兴趣,总结创作规律,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理论解析环节:教师借助演示文稿、微课、现场写生视频等资源讲解理论知识,如钢笔画用笔特点、绘画技巧分析等。
(二)心摹手追阶段
教师课前准备建筑写生实例图集,图集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透视构建、光影及材质表达、建筑配景、建筑局部特写表现以及整张优秀建筑写生范例等,学生通过临摹练习来提升技法。本环节引导学生临摹之前仔细“品读”的原作,真正做到心摹手追。
(三)户外写生阶段
场景思考环节:将中国古建筑作为写生对象,首先带领学生融入古建筑场域,为他们讲解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使其切身感受中国古建筑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及建筑内部空间关系等,启发学生思考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逐步渗透设计专业知识。
构图选景环节: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借助手势框或相机选景,选定写生位置,确定绘制的场景内容后,构思画面的构成、内容的取舍等,使画面构图能符合审美要求。
分析观察环节:教师首先讲解古建筑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古建筑的整体形象,审视整体轮廓;其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与分析,理解其结构、外形特征;最后体会局部,观察屋顶上的房脊、瓦片,地基上的条石等对象有什么特征和规律,分析门、窗、屋檐等细节有什么特点等。学生3~5人分为一个小组,组队探究,交谈发现,教师适时参与各组。
透视构建环节:学生确定透视类型,在画纸上点出古建筑上下、左右的位置,勾绘主要形体的轮廓,定位主要透视结构线,确认建筑物的比例关系,检查画面总体关系,对总体轮廓进行透视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