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理性思辨 着眼人格完善

2020-01-25陈碧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利己作文题偶像

陈碧君

近年来,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呈现出明显的“海派风格”。从2018年个人的“需要”与“被需要”,2019年“寻找中国味”之认识事物方法,到2020年面对意外转折的“无力”和“有为”……我们发现,这样的作文精神一以贯之:贴近生活、理性思辨,引导学生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换言之,它意在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成为社会中人格完善的人,而这也正是学科德育中“人格养成”的重要内容。

成长于思想更为开放、自由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当代学生,绝对主义价值观念早已褪去往昔的光芒,他们价值追求多元、崇尚个性与独立,这的确是中国社会在思想层面的进步。然而,对于价值观尚未成型、理性精神较为缺失的高中生而言,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他们有时会陷入盲目跟风和猎奇。同时,个性与个人主义容易混为一谈,内心的迷惘和思维的漏洞随之而来。因此,在思辨类作文教学之中,除却写作的方法论,引导青年对自我成长、个人价值、个人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就成了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围绕“思辨”这一主流方向,在写作技能和思维方式之外,也通过不同类型的作文题,试图引导学生形成对人生、对个体价值、对人与社会等多元关系的理解,从理性的高度去审视社会和人生,注重思维品格的提升和人格成长。

一、关注自我:成为更好的“我”

“认识自我”是许多哲学家穷其一生、孜孜不倦探求的重要主题。对于已逐渐迈入成熟期的高中生而言,“认识自我”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个体的心灵与情感,还要更能理性地认识到“成为更好的自我”也是人生应有之义。因而,思辨类作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即是让学生在探讨经典哲学话题、热点社会现象中,感悟“成为更好自我”的方向,从而促成求真善美、积极奋发的人格理想。

【案例1】物质与精神

受单一型思维和市场化大潮的影响,学生往往对“物质与精神”认识有偏颇:精神无用论或物质无用论甚嚣尘上。理性说来,人生中不可没有物质,这是生活的基础;然而人生切不可只有物质追求,否则只有庸俗的人生境界。为此,高二时,笔者选择了一组与此有关的社会现象类作文,引导学生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理性思辨二者的关系。

【作文题示例】

“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出自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小说讲述主人公放弃安逸的生活,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小说成书于上个世纪初,而这句话最近却突然火爆起来。(2019届杨浦区高三基础考作文题)

这是一则社会现象类作文,意在引导学生对放弃安逸的生活去追求“无用”艺术理想这一人生选择在当下火爆的现象进行思考。综合分析,学生行文要思考两个核心问题:1.“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这句话为什么会在最近爆红?2.主人公放弃安逸的生活(六便士),追求绘画理想(月亮)的生活态度,在如今爆红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选择?从行文思路上看,学生能逐步形成“析成因一辩本质一明做法”的思维路径;从人生态度上而言,又有了“放弃物质去追求‘无用理想”这一人生选择的思考,这在逐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轻物质重精神”这一追求在21世纪的今天火爆,必然与当下时代环境及人们的处境、心态息息相关。笔者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从社会层面来看,趋于安稳的社会环境中,物质需求的满足,整体上催生了人们对精神丰富的向往。从个人方面而言:在拥有了安逸物质生活之后,人们开始有了人生自我价值实现这一更高层面的追求;也有可能是安逸生活给个人带来的空虚感,反面催生了精神世界的决绝追求。当然也不乏有人云亦云的盲目和对精神理想的绝对推崇,导致该语句的火爆。

现象的存在有其存在的理由,然而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是否也要“轻物质而重精神”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重物质轻精神”?为全面考量物质和精神对人生的意义,笔者补充了“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出类拔萃,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列夫·托尔斯泰”“天眼之父——南仁东”和《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等的素材。在经过班级小组讨论后,学生开始理性得出结论:没有精神追求只注重物质的人生注定平庸,看似无用的理想在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生命的独特意义,丰富人性的内涵、提升自我生命境界以及超越“小我”的生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价值。然而决绝地放弃物质也不可取,适度安逸的生活是精神追求的物质保障及某种意义上的安全感。在层层深入分析之后,学生自主理性地得出了如下思考:面对火爆的社会现象,切不可盲目跟风。人心中不可无明月,但六便士也并非一无是处。

以上选择的作文题,既有对学生思辨思维的涵养,同时,在“物质与精神”这个人生重大命题上,学生逐渐摆脱“轻精神重物质”这一庸俗的价值观。“言为心声”,当他们有条理地把思考行诸于笔端,精神追求也会刻入他们的灵魂,成为个人人格的重要部分。相似文题还有如对流行的“佛系”现象的辨证思考:作为奋发图强、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如在工作、学习中,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痛苦、不公时,佛系一点能缓解焦虑、豁达自适;而在人生的学业、工作乃至情感等方面都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切不能在佛系中迷失自我。可见,作文教学不仅在学生理性思维的养成、条例的表达上有其学科价值,在培养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方面也意义卓著。在对“自我”个体生存价值、生活态度的思辨中,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我。

二、自我与他人:理解人与人的关系

《丧钟为谁而鸣》里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然而,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繁重忙碌的学业压力、复杂的社会环境等给当代学生带来的是对他人的冷漠感,内心深重的疏离感和孤独感等等。可以说,面对“自我与他人”,传统的“尊重、理解、关怀、善待”的观念已然淡薄,青春期的他们大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爱憎强烈,忽视社会中“他者”的意义。在思辨作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如何看待“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何理性处理和他人关系等重要命題。笔者以“群居与独处”“对待偶像”两则案例来试作探讨和分析。

【案例2】群居与独处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群密集处总是显得热闹而繁华,但哲人们却总在说独处有无止境的好处,你对此是怎样看的?(2017年虹口区高三一模作文题)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群居”与“独处”,人群密集处的“热闹、繁华”与哲人退守后的“独处”形成二元思辨。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不难得出,“群居”是人们得以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之基础,也是思想交流、思维碰撞的源泉,更是情感慰藉、心与心相连的实现渠道。“群”对于个体意义重大,个人不可以脱离群体而存在。而“独处”给哲学家带来的是独立的生存空间、宁静澄澈的心境,在此基础上更有独立之思考、人格和自由之灵魂。“独处”可以是空间意义上的,更可以是思想上的独立自守。再深入一层思考,我们发现“独”的意义不能脱离“群”而存在。独立的思考如果对“群”的社會毫无益处,那这种“独立思想”不就成了玄想和“空中楼阁”,它是否有存在意义?独立的人格精神恰恰也给了“群”体新的价值引领。深入分析中,学生既肯定个体“独处”的意义在精神、人格上的价值,但个体也不能脱离他人,无论是情感、思想的交流还是个人价值的体现,都与他人的存在密不可分。

【案例3】对待偶像

偶像,指人们心中仰慕的对象,我们有时需要崇拜它,有时需要打破它。(2018届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题)

“偶像”往往具备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他们的经历、品质、人格魅力、才华或是成就引人瞩目,是学生的青春期世界里重要的“他人”。在三观尚未成型的年纪里,偶像的耀眼夺目、高大上的完美形象都吸引着他们,甚至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然而,“偶像”世界的复杂、青年人自身的盲目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偶像及偶像的意义就成了作文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第一轮审题和题纲训练完成后,笔者以“偶像崇拜”或“打破偶像”为辩题,在班级展开了辩论,学生莫衷一是。

在热烈的争论和思维碰撞之中,学生逐渐对“崇拜偶像”和“打破偶像”有了更理性和全面的认识。联系当下学生仰慕偶像时,只注意到偶像表面的光鲜或是盲目和全盘接受的社会现实,他们形成了偶像打破与崇拜的辩证思考。

分析至此,作文课堂既有二元思辨思维的渗透,同时也有效达成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偶像,甚至迁移至生命、社会中重要的一系列“他们”。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他们人格完善中的重要一环。

三、自我与社会:“小我”与“大我”

人和社会的联系是广泛而深刻的,上海市2016年高考作文题就以“评价他人的生活”为材料,探讨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离开对大社会的关注、缺乏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关注自我”就可能仅是自我抚慰和“小我”的精雕细琢。因而,在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中,让学生能明白“人要如何立足于社会”,更要有一种大视野和大情怀。

【案例4】精致的利己主义

当代中国走出了“耻于言利”的状态,有不少年轻人为了活出自我,努力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摘自《人民日报·评论》)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被称为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这则材料的核心是讨论“精致的利己主义”。适度利己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能否成为人生追求?有何危害?青年一代的我们又该对“利己主义”持怎样的态度呢?这些问题,既是社会现象类作文行文分析的核心要素,更是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中什么样的人”的重要素材。

基于学生对概念的陌生,笔者补充了社会上“精致利己”的系列现象。如某些人依靠刷榜造假、肆无忌惮地攫取利益,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某人用“阴阳合同”偷税漏税;某些年轻高素质干部却只想出人头地、做人上人,堕落成“贪权贪钱贪色”的“三贪干部”;某教授毫无师德,对科研成果之类有利的事情,挤破了头“大干快上”,而对教学这种于晋升意义不大的事情,则是极尽糊弄,毫不掩饰对教学和学生的鄙视;某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毕业演讲时,强调“中国污染严重,空气有毒,而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中国没有自由民主,只有到了美国才体会到”仅仅是为了顺利留美……

社会现象绝不会孤立产生,离不开外部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心理。基于对“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分析出相应的成因。

从某种角度上说,适度利己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意味着对个人生命权利的维护,是一个人的最基本权利,同时适度个人利益的实现与满足,能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充满动力、积极上进。诚然,利己是人的本能,追求个人利益本也无可厚非。但精致的利己,绝对的利己,毫无原则的利己,不顾一切的利己,从本质上看,既违背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更会让社会走向冷漠和唯利是图。

“精致利己”,行而不远、害莫大焉。在一系列的追问中,学生渐渐明白一味利己的不合理性,以及“小我”要摆正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明辨是非,利己但不违背社会底线、不践踏规则”“利己与利他相结合。合理利己之情、也要有关爱他人的情怀”“在利己的同时,更要有奉献社会的大我情怀和理想信念”……的确,要有利己考量,更要有大我和理想情怀。学生对“精致利己”种种观点的表述,是一次成功的理性思辨,更是对“小我”与“大我”关系的深入认识。“润物细无声”,这些观点必将融入学生的心田,成为他们个体生命的底色与信念。

爱因斯坦曾经告诫我们:“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作为人文学科,语文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作文更是思想净化、陶冶的过程。所以,作文教学理应发挥其育人的价值,突出思维品质、关注入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总之,一切都回归到人的主体,立足育人功能。

[作者通联:上海复旦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利己作文题偶像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偶像报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