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印象
2020-01-25
唐 建
又名绍建,字友梅。
山东人,文艺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花鸟 画创作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兼任山东大学教授、中国书画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甘肃政法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等。
所谓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艺术家情感与思想作用于客观审美对象的产物,是物我合一的完美体现。
“意境”一词源于佛教,和佛教中的“境界”有相同的意义。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境”与“境界”之词语,从宗教教义扩散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入佛境界”、“非言说妄想之境界”等。“意境”一词则出自唐王昌龄的《诗格》,他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汉朝以来,特别是唐宋以后,人们在认识文艺本质特征的过程“意境”与“境界”作为专门的术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艺作品中,先用于诗词的品评,继而在散文以及其他藝术形式的评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境界”的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来自人们见闻经历、现实生活的“现境界”;二是经过艺术的构思而产生独特的艺术世界、艺术天地,这就是“意中之境”。一切文艺作品的“境界”,都是反映现实境界的一种“意境”。
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一文中指出,人的境界有五种:“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而存功利的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 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的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及宗教的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这就是艺术的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它为我们多方面提示了“意境”的定义。
意境是怎样产生的呢?王国维认为境界的获得必须有以下的条件:第一性情真,写出真感情便有真境界。即显本性,吐真情,不矫饰,不作态,不违心,不隐私。第二态度真忠实地、真诚地对待种种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第三观察真,独特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境界的必要条件。意境是情与景的结合。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意境作为情与理、形与意、意与法、形与神的高度统一,不仅是艺术水准高低的衡量标准,也是中国画最具魅力 的标志性特征,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画赖以存在的根本。画有三个境界:
其一、物境:“以景胜”。宋代的画多注重实效实景的描绘和真实感人的景物塑造,而把理想和情融入画中。作品形象具体,描写细腻,结构严谨,使人看过后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是一种高度的写实境界,类似诗的“无我之境”。
其二、情境:“多以意胜”。情境是物境更深层次的表现,更多地体现出它的写意特征,是作者融个性和情感入物象的结合体,它的塑造形象虽然没有物境那样真实,却更多地加入了“意造”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以情造境”,作品体现出了自然物象的丰采精神与艺术家个性、气质、思想、情感的共同特征。如八大山人的画体现出的“萧疏简练”、“苍浑怡然”等情调,就是一种“意象”的表现风格。
其三、意境:即“意与境浑”。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完美的意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家的毕生追求。它是一种感情与形象的完美结合,是情景浑化,水乳交融、物我两忘、随心所欲的产物。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因心造物,以乎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直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有精,曲尽蹈虚影之妙。”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画意境的精髓。
要想创造出具有完美意境的中国画,首先必须有真实而浓烈的感情。任何矫饰、做作、故弄玄虚和虚张声势都不可能创造出具有意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