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体现的家庭教育加减法
2020-01-25孙洪廷
孙洪廷
《弟子规》总序是这样说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大意就是弟子遵循的规矩,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讲诚信,爱世间万物,与人为善,以上这些具备了,有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而对照《弟子规》,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有些本末倒置,抛却了“树人”,片面追求知识,造就了一批“巨婴”。因此,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加减法,让做人成为家庭教育的出发点。试想,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一个身心健康、积极乐观、习惯良好的孩子,学习还会成问题吗?把做人的事处理好了,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探索问题根源 摒弃抱怨孩子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弟子规》也是颇有微词,认为是封建化的、腐朽的东西,似乎是因为《弟子规》的内容与当前的社会格格不入。而实际上,一旦我们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弟子规》,活用其精髓,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在无原则的溺爱之下,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见诸报道:孩子打父母、打祖辈,女儿与妈妈对骂等等丑陋的现象。而在看到这样的现象时,人们往往会指责孩子,很少有人深究其根源,孩子当然是不对的,但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谁造成的才是问题的根源。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大部分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亲手种下恶因,收获了恶果,而那些“顽劣”的孩子恰恰是无辜的受害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至此,答案一目了然,不少孩子的问题都可以从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问题中找到答案。
父母须学习摒弃陈旧理念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正常情况下,人都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在古代尚有《弟子规》及一些传统的礼教规范人们的言行,而现在,有的却是随心所欲地做父母。我的孩子我想怎么爱就怎么爱,我想怎么疼就怎么疼,没有约束没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规矩,家庭教育就失去了章法。
很多家长,尤其是问题孩子的家长所遵循的,无非就是把老一辈教导自己的那一套照搬过来,而在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老一辈。现实一再告诫人们,问题孩子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为人父母必须要学习。
主动学习模式,做积极父母。社会文明绕不开的坎就是家庭文明,绕不开家长学习,绕不开家长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的构建。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可以说,民族复兴大业,家庭幸福,社会文明和谐皆在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困惑,那么就表明父母该学习了。因此,当前最需加强学习的是父母,而不单单是孩子。
用成长陪伴成长,避免以忙为借口。说到教育孩子,很多人会说我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我挣钱不就是为了孩子吗?是的,你忙,你没时间,等你有了时间,孩子就已经长大,有时,错过了对孩子成长的陪伴就错过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放下手机,一起学习,开启用自己成长陪伴孩子成长模式。
首先需要正确解读家庭教育,最直白的解释就是:生活即教育。可以這样理解家庭教育的实质——“当孩子看到你的行为,听到你的声音,甚至是想到你的样子的时候,家庭教育就已经真实发生”。
因此,用成长陪伴成长,用规范言行陪伴成长,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哪怕是走路姿势,孩子也会模仿得惟妙惟肖。
讲规矩、守底线 重拾弟子规,力戒任意而为
“育人先做人,做人德为先”适用于教育工作者,更适用于家长,适用于家庭教育。依托《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加强德育建设、礼仪教育、规矩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劳动教育等等。
讲规矩,而不循规蹈矩。用科学、包容、审慎的态度重拾《弟子规》,对于那些不合时宜的,对人身心有伤害的,缺乏科学依据的东西坚决摒弃,而那些好的,有益的我们要参考学习。
比如:“父母呼应勿缓”这是培养孩子对父母最起码的尊重、敬畏的不二方式。如果家长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加以节制、正向引导,那么长大了他也没有这种概念,以至于对家长的话置若罔闻。
有底线,杜绝无原则姑息。家长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有底线,明是非,错就是错,对就是对,错的不姑息,对的需鼓励。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而原谅其过错,甚至无原则、无底线的溺爱。殊不知坏习惯就是这样造就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之后更会变本加厉。
家长要从细节人手,事事时时用自己规范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而不是凭借一厢情愿的说教。这就要求家长不断成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注习惯养成教育淡化学业成绩
好习惯是通向成功的金钥匙。不管是家长们经常抱怨孩子懒散,还是写作业磨蹭,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有好习惯是很多问题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之一。而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是以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支撑,因此,明智的家长应该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放到第一位,而不要两眼只盯着学业成绩,忽略了习惯是取得良好成绩的根本保障这一条准则。
用成长陪伴成长,在科学、规范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下,孩子成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为依托的一个身心健康、习惯良好的人,自然就可以“有余力,则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