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高考作文临场写作的节奏

2020-01-22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论点选材

考生面对临场作文,正确的写作流程如下:

1.审题。要能准确、全面地解读题目,吃透命题意图,明确写作范围。(大约用时5分钟)

2.构思(包括立意、定体、选材、谋篇等)。要根据试题的精神和范围,确定作文的中心、体裁和主要材料,并列出写作提纲。(用时不少于5分钟)

3.开始写作。(大约用时45分钟)

4.检查。通读作文试题和所写作文,检查字数是否达到要求,如有明显的错别字或标点错误,要立即改正。(约5分钟左右)

一、努力提高审题的精准度

高考作文命题,会关注当下存在的现实问题,或者着眼于考察考生的精神品质,关注其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历史典型试题如全国卷的“农民工与医药费”“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风采人物评选”“中国关键词”“世纪宝宝中国梦”“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科学家与文学家说手机”“文明的韧性”“2019的色彩”,江苏卷的“品味时尚”“绿色生活”“忧与爱”“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等。

二、强化构思能力,立足“合理”求“新颖”

高考作文篇幅有限,要想表现比较深邃的内涵,并且要与众不同,考生必须在构思上多下功夫。

1.立意:作文贵在有新意

作文立意能否创新,在于考生思维是否活跃。这就要求考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多读、多看才能视野广阔,多思考才能辨析事理,有所发现。另外,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因为联想、想象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如以“难”为话题作文,考生不妨先联想关于“难”的名言、俗语及警句,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见时难别亦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展开辐射性思维的基础上认真筛选、整理,从而选好角度,使作文立意不同凡响,考生可写“我要为‘难唱赞歌”“行路难——交通拥堵和春运回家难”;可思辨“究竟是‘万事开头难还是‘万事都不难,抑或是‘有心即不难”;还可针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进行反向立意,倡导“有时应迎难而上,有时则要知难而退”。

2.入题:于单纯中见丰富

无论题意怎样宽泛,考生都要学会“大题小作”,从小处入手,把题意凝结在一个中心点上。相关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由题意联想某一具体的生活事件,找到一个“动情点”。“动情点”,即最能激发情感的那一个“点”,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物象或一句话。二是将题意与某种具体现象相对接,找到一个“感悟点”。“具体现象”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可发端自经典名篇,更多的情况是生活、阅读二者的有机结合;而寻找“感悟点”,就是要看自己的感觉是从哪一个“点”上“起飞”,然后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的。在寻找“感悟点”时,考生应注意“还原”曾经有过的感觉,特别要注意“感悟”发生的因由与过程。

3.选材:拓宽试题的“开发区”

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但是,考生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会变得广阔。就取材范围而言,考生可考虑这六个范畴:个人、家庭、校园、社会、历史和自然。

三、文体不同,写作要点有别

高考作文允许“自选”文体,并不意味着写作时不需要遵循文体的规范,而只是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考生一旦选定某种文体,作文就得合乎这种文体的要求,不能任意而为,那样会使作文不伦不类。

1.记叙文写作的两个关键点

⑴将生活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例如写“好奇心”,日常生活中能引起大家“好奇”的事很多,但怎样才能经过变通,把它转化成符合命题要求的题材呢?有位考生在《好奇心》一文中写道:“两个人都那么大年纪了,屋子相距不过几米,有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奶奶看着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我才心安。”“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如此一来,日常的生活素材就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了。更重要的是,“有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其实只是“好奇”的“元素”之一,是完全可以“换元素”的,如可以换成“爸爸为什么理了个光头”“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没来参加考试”等。

⑵少叙述而多描写。不少考生缺少“描写意识”——习惯于叙述,而不长于描写。因此,作文往往会平铺直叙,干瘪乏味。叙写结合、突出描写,记叙文才能收到使人如临其境的效果。考生描写时可用的方法有:①添加修饰语;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③多侧面、多角度(如声色、动静)描写;④融入自己的感受。

2.議论文写作的两个关键点

⑴考生要尽可能围绕中心论点分解出两至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式,也可是递进式。采取递进式,便于论述层层深入,引人深思;还能减少并列式容易出现的“重影”、相互“渗透”的毛病。比如写“不要轻易改变”,可从“为什么会轻易改变”的角度解析分论点:①客观原因——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要面对的外在诱惑很多;②主观原因——人们信仰的缺失,对精神生活的漠视,以及功利心和从众心理盛行。也可由“为什么不要轻易改变”的角度出发拟写分论点:“不轻易改变”的意义、价值何在;如果“轻易改变”会造成怎样的恶果。考生还可思考“怎样做到不轻易改变”,如:有眼光,能分辨。认清有所坚守的意义;有主见,有定力,有操守。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培养坚韧的品性,具备持续作战的精神。

⑵学会变换角度,活用事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20世纪初,美国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有一次银行遭遇抢劫,导致所有的储户失去了存款,他也破产了。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先偿还那些天文数字般的储户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偿还的代价是他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当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考生在写作“心灵的选择”“雕琢心中的天使”“人与路”“不要轻易说‘不”“这世界需要你”“回到原点”“重要的事情与更重要的事”“我愿意”“空谷的联想”“路的思辨”“范儿”等作文题时,只要把上述材料稍作加工,就能得到极具说服力的典型事例。

四、着力写好开头与结尾

1.常见的作文开头方法有:(1)开门见山。不作任何修饰,实话实说,直接进入话题。(2)引用开头。或引用一句名言,一个成语,或引用一首诗,一则故事。但篇幅不宜太长,应尽快转入正题。(3)比喻开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一个生动的形象,然后引述到中心内容。(4)设疑开头。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问答的方式表明观点。

2.易于操作的结尾方法有:(1)记叙类文章,或用简洁的叙述收束故事,或用适当的抒情感染读者,或用点到为止的议论来深化主题。(2)议论类文章,或重申中心论点,照应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强化论点;或提出疑问,启人深思。结尾要干脆有力,不能拖泥带水,要避免说大话、喊口号。

【唐惠忠/供稿】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论点选材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