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起煤矿事故的成功救援和思考

2020-01-21中国煤炭编辑部

中国煤炭 2020年2期
关键词:救援煤矿应急

《中国煤炭》编辑部

2019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但从下半年开始,较大以上事故有所反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而经过20年国家煤监体制从上至下的建立健全,煤矿事故救援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在2019年11月和12月发生在黑龙江、山东和四川3起事故的成功救援,再一次书写了煤矿事故救援史上的奇迹:黑龙江东荣二矿顶板事故被困7人全部生还、山东梁宝寺煤矿被困11人全部生还、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成功解救13人!带着无比激动和振奋的心情,《中国煤炭》杂志在2020年春节前对曾奋战在救援一线的国家煤矿安监局有关同志进行了专访。

在他们的介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和时间、生命赛跑,各路人马紧张救援的场景;也感受到了他们作为应急救援成员在被困人员成功救出后的那种兴奋和喜悦……

采访中,我们发现煤矿事故救援和我国各种自然灾害救援一样,都大大彰显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听到救援指挥部对事故的科学研判、多措并举的科学施救,我们深感敬佩!深切感受到了煤矿救援队伍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忘我情怀。

1 制度优势,增强救援信心

1.1 3起煤矿涉险事故背景

2019年11月4日,黑龙江龙煤集团双鸭山矿业公司东荣二矿中一上采区16#煤层1#工作面运输巷过断层区域顶板塌冒,造成在迎头作业的7人被困,经31 h全力救援,7名被困矿工全部安全脱险。

2019年11月19日,山东能源集团梁宝寺煤矿在3306运输巷过断层高冒区采用高分子材料充填过程中出现冒烟着火,造成在迎头作业的11人被困,经38h全力救援和自救,11名被困矿工全部安全脱险。

2019年12月14日,四川川煤集团芙蓉公司杉木树煤矿N26边界探煤(通风)上山区域发生透水事故,大量涌水经过N26采区集中运煤巷和N26采区轴部运输巷进入N26采区N2611-3综采工作面和N2681风巷等作业地点,造成18人被困井下,经过88 h的连续奋战,13名井下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并搜救出5名遇难人员。

1.2 发挥制度优势,树立起救援自信

以上3起事故发生后,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煤矿安监局,下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煤炭企业,都对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高度重视、迅速反应,各方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上下一心,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下左右、齐心协力”的救援精神,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保障了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部署的迅速、整体和有效,保证了应急救援人力、物力的及时到位和整体效能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党和国家对煤矿事故救援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已深植广大矿工心中,所以一旦发生事故,不仅救援指挥部有信心,被困矿工及其家属也坚定了“一定会有人克服万难救我们出去”的信心,这也是300多万矿工对党中央的信任!

2019年11月4日,黑龙江龙煤集团双鸭山矿业公司东荣二矿发生顶板事故后,黑龙江2名副省长和双鸭山市委书记、市长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组织相关力量救援。国家煤矿安监局迅速派出工作组指导救援。

2019年11月19日,山东梁宝寺煤矿事故发生后,刘鹤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分别作出批示。接到事故报告后,山东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立即作出批示。省委书记刘家义立即中断在微山县的调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副省长凌文、刘强组织成立救援指挥部,并担任总指挥,研究推进救援工作。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付建华,副部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黄玉治多次与现场进行连线,指导救援工作。应急管理部指派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宋元明带领工作组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指导救援,会同副省长凌文、刘强共同研究救援方案。山东煤矿安监局局长王端武任救援专家组组长,调集47名煤监工作人员参加各救援工作小组,协助指导地方政府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2019年12月14日,在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和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付建华、副部长尚勇多次与现场进行连线,指导救援工作。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黄玉治,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宋元明,四川省省长尹力、副省长王凤朝,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厅长段毅君等领导连夜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地方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也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协助救援。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煤监局,四川省宜宾市委、市政府,川煤集团相关领导立即赶赴现场,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工作。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紧急调集13支专业矿山救援队伍、251名救援指战员投入救援。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紧急调度了重庆能投集团渝新能源公司松藻救护大队,并派出排水专业人员和装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为事故救援做出重要贡献。

1.3 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体系优势,彰显伟大救援精神

国家煤矿安监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应急管理部自组建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为根本指导,坚持“生命至上、科学救援”理念,牢固树立对党忠诚的政治意识;大力推进应急救援体制改革,优化队伍建设规划,切实提升应急救援专业能力;全面打造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同时又拥有科学高效专业精准救援过硬本领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

在山东梁宝寺煤矿火灾事故救援工作中,应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组亲临一线,与现场指挥部同仁一起不舍昼夜地共同工作,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这次抢险救援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次现场实践,不抛弃、不放弃,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抢救被困矿工,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

这3起事故的应急处置都彰显了伟大的煤矿事故救援精神。这种精神是应急管理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是不惧危情险情,敢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勇担风险的“逆行者”精神,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神。充分发挥这种伟大的救援精神,是事故成功救援的直接原因。

2 科学研判,冲破事故困境

在事故救援工作中,科学的判断是事故成功救援的前提,没有科学的判断,救援工作很可能事倍功半、南辕北辙,甚至错过最佳救援时间,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以往煤矿火灾事故救援中,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那么这次山东梁宝寺煤矿的火灾事故救援缘何能成功?关键在科学研判。国家煤矿安监局事故调查司王守龙副司长说,其实梁宝寺煤矿火灾事故救援中存在的风险和难度非常大:一是着火点附近温度达到78℃,顶板温度高达90℃;二是灭火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如注水不当可能引起水煤气爆炸;三是火灾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火区附近CO浓度最高达0.8%,容易造成人员中毒;四是能见度低,现场烟雾和水汽大,能见度不足4 m;五是救援路程远,救援难度大,救护队员携带的4 h氧气呼吸器在火区不具备更换条件,需到火区1060 m外更换,救护队员到达火区单程时间长(约45 min),负重大(28 kg)、体力消耗大,个体有效救援时间短;六是经火烧过的巷道随时可能发生冒顶;七是掘进工作面采用局扇通风,风筒穿越火区,随时有被烧毁的危险。另外,在这次救援中还存在3个矛盾:通风与灭火、供水与排水、用水灭火与防止水煤气爆炸的矛盾。所以此次救援的难度和复杂性异常罕见。困难和风险面前,更加凸显对事故科学研判的重要,只有进行正确的判断才能制定正确的施救方案。

那么,如何在事故救援时进行科学的判断?王守龙告诉我们,事故救援中对被困人员生存条件的科学判断是事故救援中最关键的因素。要科学判断被困人员的生存条件,如空气、水、温度等,同时还要判断被困人员的生命体征、生存可能性等。在山东梁宝寺煤矿火灾事故中,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以及有关专家认真分析,推断出由于压风的负压关系,CO毒气可能没有让井下的被困人员失去生命机会,同时根据着火点位置和巷道具体情况,判断被困人员有很大的生存可能性;同时,工作组带领大家进行换位思考,指出敲管子没有回声不代表被困矿工就没有生存希望,黑龙江东荣二矿事故中就是最初敲击管子没有回声,但最后7人都被成功救出的;这才进一步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心。救援的关键时刻,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在四川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中,透水事故发生地点是一处堵头巷道,宋元明副局长与专家组等根据现场情况做出重要判断:巷道突然透水瞬间,堵头巷道处会形成压缩空气柱,这个压缩空气柱会阻碍全断面水流的涌入,形成相对安全的被困人员的避难空间。这个科学判断太及时了,立刻为指挥部和救援队伍提振了信心,为成功施救奠定了科学基础。另一方面,指挥部邀请西安煤科院、重庆煤科院水害、瓦斯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研判变化趋势,不断优化井下救援措施,并注重协同推进救援工作,建立了从井下到井上、从现场到外围、从作业到保障相互支持、无缝衔接的工作落实机制。指挥部和工作组每天至少召开3次碰头会,救援进展每半小时汇报一次,重大事项随时报告,保证了指挥部对救援进度的及时把握、对救援措施的及时优化和对救援方案的科学实施。

3 科学施救,绽放生命奇迹

有了科学的研判就要制定科学的施救方案。对被困人员的救援要穷尽一切办法进行全力施救,但也要防止救援中次生事故和伤亡的发生,一定是在科学施救条件下的赴汤蹈火。

3.1 科学施救,加强多方支撑

国家煤矿安监局事故调查司丁百川处长告诉我们,在山东梁宝寺煤矿事故救援中,事故救援指挥部全力进行科学施救、安全施救,确保了在安全前提下提高救援效率。

(1)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按照通风、降温、灭火的基本思路,全力保障被困人员通风、压风、供水“三条生命线”,根据工作组和专家意见,确立了井下降温灭火和持续送风、地面打钻施救、侧面打钻注水相结合的救援方案。通过高压水枪喷水、投放冰块等方式,进行降温灭火,累计使用8 t冰块、冰棍,起到了良好的降温效果,同时防止了风筒被烧毁,被困区域的空气温度下降并保持在25℃左右,给被困人员提供了生存的必备条件,保障了救援与自救通道的安全。

(2)科学调配救援力量。针对装备供氧及救护队员体力消耗情况,釆用“小班次、快轮换”作业方式推进救援。每班次8~11人、每小时一轮换,共调集兖矿集团、新矿集团、肥矿集团、淄矿集团等7支救援大队、290名指战员。火灾救援队员必须经过高温浓烟训练过,否则容易造成二次事故。

(3)加强救援科技支撑。针对救援人员难以靠近火区的问题,调集侦察机器人、灭火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探察被困人员情况,累计调派15部消防车、3台侦察机器人、7台灭火机器人、3个应急通信保障分队等参与救援处置,及时调配水基高倍数泡沫灭火剂0.25 t、水基灭火器144具,配合井下灭火。

3.2 多措并举,开辟多条救援通道

王守龙介绍道,通过多次事故救援实践,发现每一项救援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均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果孤注一掷地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一个救援通道上,一旦在实施中遇阻就会严重贻误抢险救援。他介绍道,在梁宝寺煤矿火灾事故救援现场,应急管理部工作组要求制定落实井上下钻孔施救的预案,即在地面和井下都安装了钻机来进行灭火救援。这就等于开辟了科学救援的第二、第三个救援战场。并且地面钻孔可以作为生命探测孔和营养输送孔;同时,钻孔声音通过在岩石中传播可以让井下被困人员听到。所以这次救援中,指挥部按照通风、降温、灭火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给被困人员提供了生存的必备条件,保障了救援与自救通道的安全,是这次救援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3.3 扎实的安全基础工作和积极的自救互救

丁百川说,山东梁宝寺的煤矿火灾事故中考验了该矿作为逃生通道使用的风筒。该风筒吊挂质量高、维护管理好,既保证了源源不断地向被困人员供应新鲜空气,又为逃生提供了安全通道。同时,该企业平时注重员工“心智模式”的安全培训,经常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使得被困矿工展现了良好的应急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被困矿工在危险面前充分利用了压风自救系统和供水施救系统,创造了能保证生存的温度、氧气等基本条件,并对如何突围能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析,同时通过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和行动上的有机配合,他们终于在地面科学施救的配合下成功从风筒中脱险。

4 改进完善,救援经验启示

以上黑龙江东荣二矿、山东梁宝寺煤矿和四川杉木树煤矿3起事故中,虽然通过正确的科学研判和多措并举的科学施救,使得井下被困的7名、11名和13名矿工被成功救出,创造了煤矿火灾救援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煤矿透水事故和冒顶事故救援史上的优异成绩。但在具体救援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明显不足,需要加快改进和完善。

4.1 通讯系统不够畅通

王守龙告诉我们,煤矿事故发生后,若通讯系统能保持完好,被困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汇报事故地点情况和被困的准确位置,同时可以让事故救援人员快速传达救援信号、安抚被困人员并进行高效准确的救援。3起涉险事故发生后,井下通讯系统均遭到破坏,东荣二矿通讯线被砸断、梁宝寺煤矿通讯线被烧断,杉木树煤矿采区透水导致通讯中断,均极大增加了救援工作难度。

因此,应该加强井下通讯基站建设,严格要求井下所有人员在规定位置配备通信装备,确保井下作业人员随时与地面保持通讯畅通。同时,应推广类似于消防报警系统的井下紧急应急报警系统,在所有作业地点安设报警按钮和声光报警装置。以便井下一旦发生突发情况,现场作业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直接触发报警装置,通知井下其他作业地点人员迅速撤离,以便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

4.2 救援信号不明确

采访中,国家煤矿安监局有关负责同志告诉我们,事故发生后,敲击压风管路向被困人员成功传递信号,能够有效提振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信心。3起涉险事故发生后通讯系统均遭到破坏(电话都联系不上),而敲击风管成为一种特殊的信号联络渠道。但这3起事故中救援人员第一时间敲击压风管路试图联系井下被困人员,效果却不一样。东荣二矿在救援期间,被困人员在断开压风管路后,再次敲击压风管路才取得了联系。梁宝寺煤矿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都在敲击压风管路,但双方都没听见。杉木树煤矿侦查搜救时,救援人员通过敲击巷道内风管发出信号,风管虽然被巷道淹没,但却收到了敲击信号回应。所以从救援实践上看,在事故抢险救援期间,救援人员敲击压风管路未听到回声,不能认为被困人员生存希望渺茫。

鉴于压风管路对煤矿事故救援的重要作用,王守龙和丁百川都建议有关科研院所对压风管路在正常压风和被埋压等状态下人员能够最远听到敲击管道声音的距离进行科学测试,以便为今后事故救援中联系被困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并建议对适应各种灾害的管材进行研发,以保障这条重要生命通道的畅通。同时,各煤矿应向工人提醒,遇到险情求救时,敲击风压管路距离越短,成功联系的机会越大。

其实事故救援中的“敲管声”就是关键的求救信号。他们建议应该研究设定一套井下事故救援中敲击管路的求救和救援双向信号密码,并对这种重要的求救和救援信号进行明确,以便在所有煤矿的事故应急救援中推广。他们认为可以采用统一的信号密码设置在矿帽里,以便被困矿工实现与救援人员之间的联动。如果实现了联动,在事故救援中,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就都能发出互相听得懂的信号密码,事故救援效率和成功率就会提高。

4.3 矿山救援专业化程度还不高

王守龙、丁百川指出,煤矿井下事故救援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有限空间救援,对非煤行业看来迷宫式的巷道实则有很强的专业化布局。我们的救援人员一定要熟悉井下环境,同时对透水、火灾等事故灾难要加强演练,提高的专业化救援水平。比如这次四川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救援,有了专业的潜水泵救援设备,但专业化的熟练的操作人员还不足。因此救援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化培训和演练。比如排水队员不仅要会操作水泵,而且要在平时训练各种巷道环境下的熟练操作,无论是水平巷道、急倾斜巷道,都要熟练训练。同时,排水队员要熟练使用所用的排水泵,做到人、机、环境互相协调、互相适应。因此,建立专业化的井下排水救援队伍,进行区域化的训练,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同煤矿、不同环境进行不断的试验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他们还建议将矿山救护队的救援车辆纳入特种车辆管理,享受执行抢险救援作业时的优先通行权,救护队员参照应急消防队伍管理,增强职业荣誉感。

4.4 应用井下救援机器人,研发火灾救援装备

国家煤矿安监局有关负责同志强调,井下救援机器人的应用是应急救援的一大进步,救援机器人可以代替救援人员完成很多侦查探测的任务,减小二次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培训救援队伍熟练操作和使用救援机器人也是日后亟需加强的一方面,就像配备警犬一样,给专业的救援队员配备专业的救援机器人,如救火机器人、蛇形机器人、潜水机器人等。

今后应研发适应水、火、爆炸、冒顶、冲击地压等灾害现场的救灾和侦查机器人,加强井下灾变现场模拟实验。还应研制井下救援装甲车,井下遥控无人机等装备。国家层面应建立专业使用井下救援机器人的救援队伍,确保及时进入灾区,探明情况,为事故救援提供决策依据。而随着救援机器人的不断实际应用,也能催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比如根据实际事故救援过程中发现救援机器人存在的问题,就能倒逼机器人产业更快地创新发展,研制出适应性更强、功能更全面、生命力更强的救援机器人,并且还能够推广到其他救援领域。在梁宝寺煤矿救援中,由于现场温度高、积水深、能见度低、巷道高度不够、信号传输不畅及专业救援人员不能熟练使用等原因,井下机器人未能真正投入救援。

火灾救援中,氧气呼吸机、救援隔热服等装备尤为重要,他们建议对现有装备进行改进,研发适用火灾灾变供氧时间长、降温效果更好的氧气呼吸机。同时建议研发适用井下火灾救援的隔热服以及井下救援便携式可与井上下基地实时视频的装备。

4.5 重视和完善煤矿安全设施建设,确保救援钻孔精准施工

王守龙说,在现代化煤矿建设中,矿井安全设施的建设是最基础的建设,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在煤矿事故救援中,要充分利用矿井已有的一切安全设施。山东梁宝寺煤矿、黑龙江双鸭山东荣二矿和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的事故救援实践充分证明,水管、压风管、通风管是事故应急救援的“三条生命线”[1]。建议有关设计研究单位在设计上对煤矿“三条生命线”进行研究,提出防砸、防火、防冲击或采取备用线路等设计新理念、新思路,修改完善煤矿设计规范,确保“三条生命线”在应急状态下安全畅通。生产矿井也应大胆探索试验各种灾变条件下,确保“三条生命线”畅通的方式方法。在山东梁宝寺煤矿救援中,作为逃生通道的风筒,吊挂质量高、维护管理好,既保证了源源不断地向被困人员供应新鲜空气,又为逃生提供了安全通道。因此要注重这些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同时,还要重视瓦斯探头的安装和有效维护,这3起事故中煤矿监测设备为事故地点瓦斯浓度的判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调用先进钻机,精准施工救援钻孔,及时向被困人员输送氧气、营养,并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对成功救援也十分重要。在黑龙江东荣二矿和山东梁宝寺煤矿涉险事故救援中,东荣二矿由于施工救援钻孔的钻机不是定向钻机,救援钻孔没有钻到被困人员位置。梁宝寺矿钻机能力最大只有400 m,由于钻机能力不够,无法施工900 m的救援钻孔。为汲取涉险事故施工救援钻孔教训,王守龙建议,在钻机配备上,区域救援基地要配备千米定向钻机和一定数量的小型定向钻机。在钻机救援调用上,区域救援基地要将钻机和熟练操作钻机专业人员一起调至事故救援现场。在提高救援钻孔施工精准化、自动化水平上,他建议有关厂家要组织攻关研究自动打钻机器人。并且认为,钻机生产厂家要建立使用单位、操作人员、打钻情况等信息库,为迅速就近选取优秀施工救援钻孔队伍提供依据。

4.6 注重培养矿工互救自救能力,建立健全事故救援培训机制

矿工自救,是一种伟大的矿工精神。在事故发生后极端危险的状况下,在求生本能的驱动下,充分挖掘潜能,发挥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有效组织、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同心协力进行积极自救。

王守龙介绍道,在黑龙江东荣二矿冒顶事故发生后,在救援队员不断挖掘寻找被困人员的过程中,被困矿工也没有放弃自救,他们利用身边非常有限的工具在煤层底板挖沟数米,积极自救。在山东梁家寺事故中,被困人员除了通过敲打压风管等方式传递信号外,也积极进行自救,他们采取采区挖沟、爬风筒、用水浸透衣服往外冲等多种方式力图冲出火区,但由于火区温度高、烟雾大、有害气体浓度大、风筒内空气灼热等原因无法逃生;在共产党员、副区长阴文元的组织下,大家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确定了逃离方式和顺序,明确在风筒中爬行时的注意事项,有序组织自救;经过分析研判后,待风筒内吹出的风变得凉爽,凭着对外部温度的感知和对现场环境的熟悉,再一起果断重新通过风筒进行逃生,并且让熟悉风筒情况的风筒工在最前面,中间每人间隔7~8 m距离,安监员刘德华在最后确认安全后负责割开风筒,找到了逃离火区的唯一通道。在四川杉木树煤矿事故中,被困人员在事故初期通过互相鼓励及时稳定了情绪,通过观察有利地形、检查气体情况,选择安全地点避险,然后轮流使用矿灯照明、观察水位、检查温度,从水中传送纸条,用管道敲击声等方法积极回应了地面救援人员,同时被困人员都使用了压风自救带,起到了供氧的作用,稀释了有害气体。

培养矿工自救精神,需要煤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事故救援培训机制,包括方法训练和心智训练。因此,今后煤矿要创造更多的“事故条件”模拟各种灾害环境,进一步提升矿工自救互救能力。丁百川告诉我们,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就建设了“心智模式”安全培训,这种模拟情景体验非常有特色,对矿工是一种心理实战;这次救援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该经验应大力推广。

5 结语

国家煤矿安监局成立20年来,虽然煤矿安全生产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因为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十分复杂,90%以上的煤矿为井工开采,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目前共有高瓦斯矿井1132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882处、冲击地压矿井88处。煤矿作为高危行业的定位没有变,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而一旦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科学救援、精准施策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重要保证。

通过这次集体采访使我们了解到,事故救援指挥部的科学研判对解救被困矿工是多么的重要。采访中,我们为救援中的重重困难和被困矿工的生死不明而担心得屏住呼吸;我们为救援指挥部采取的精准判断、果断决策而感到深深的敬佩;我们为矿工能最终成功脱险而兴奋得欢呼!我们更是从中看到了我们应急管理系统煤矿应急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使命担当!

新的一年已经开启,我们感谢国家煤矿安监局参与事故救援的同志在2020年庚子春节之际抽时间接受本刊采访,让我们共同祝愿广大的煤矿企业干部职工新春快乐!健康平安!

猜你喜欢

救援煤矿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救援行动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