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燕折翼

2020-01-20若雨

国企管理 2020年12期

若雨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开启影像光盘记录时代,“万燕”,横空出世即是巅峰。然而,“后浪”凶猛来袭,让其再难高飞。是运气耗尽,还是命中注定?

提起风行于20世纪90年代的VCD影碟机,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是和卡拉OK一样,由日本人发明的,其实则不然。世界上第一台VCD机诞生于中国,发明人是安徽万燕公司总经理姜万勐。

虽然万燕VCD机仅三年时间就成为了“前浪”,但至今还是消费电子产品中我国唯一领先世界的成果。

出世即是巅峰

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上公认的VCD影碟机黄金时代。在这之前,光盘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虽然当时已有LD视盘机,但是毕竟LD机的普及程度很低。一方面是因为盘片的价格过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源并不丰富,而这也正给VCD机的诞生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1993年,“万燕”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一个由光盘存储播放影像的时代。

万燕VCD机一诞生,就迅速引发消费热潮,开拓出一个全新的產业。当时,谁家要是拥有一台3碟连放的VCD机,并且具有卡拉OK功能,绝对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在众多人眼中,“万燕”作为全球第一台VCD机的研发公司,一出生就自带主角光环,而创始人姜万勐就是其中最亮的光点。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八皖大地。当时,身为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的姜万勐,和许许多多立志下海创业的知识分子一样,想要“走出去看看”。

1992年4月,美国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视技术博览会,时为安徽现代集团总经理的姜万勐终于走出国门,带着同事赴美观展。

展会上,一个两平方米的展台前,美国C-CUBE公司员工正介绍他们研发的MPEG(图像解压缩)芯片,这引起了姜万勐极大关注。或许是出于特有的敏感和探索追求的天性,他一连三天像着了魔似的围着这个展台转来转去。

这项不起眼的技术,让姜万勐浮想联翩,并慢慢地形成一个改变世界的开创性构想:用MPEG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制成音像视听产品VCD(Video Compact Disc)。广播电视业由此可结束磁带录像机一统天下的历史,而开创光盘记录的全新时代。

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姜万勐与CCUBE公司董事长孙燕生相约面谈。说来也巧,孙燕生是美籍华人,两人可谓一见如故。姜万勐在道出自己的构想之后,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力打造应用MPEG技术的消费电子产品。

回国后,姜万勐抓紧时间立项。为此,他还认真地做了市场调研,并预测出视听产品VCD机年销量可达200万台。

在该项目可行性报告中,姜万勐阐明:这是本世纪消费电子领域里中国可能领先的唯一机会。

1993年3月18日,姜万勐与孙燕生共同投资1700万美元,成立了万燕公司,意在用美国MPEG技术研制视听新品。

为实现研制中的技术突破,姜万勐竭尽所能。经过反复试验,1993年9月4日,世界上第一台VCD机终于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鉴定。

这是消费电子产品有史以来我国唯一领先世界的成果。在当时,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姜万勐和他的万燕公司。

为他人做嫁衣

现在,人们在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科技成果展览室里,就能看到“万燕”生产的世界第一台VCD机真品。作为国人曾经的骄傲,能如此近距离的观赏,虽有欣喜,更多的还是无尽的惋惜。

1993年9月,“万燕”生产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下线。它完全符合此前国际上正式颁布的图像压缩标准(MPEG 1)。“万燕”准备要大展宏图了。

但开创一个新产业谈何容易,姜万勐的“万燕”所面临的难题是软硬件要一齐开发,并承担教育消费者的义务。

“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600万美元,广告投入也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中国的消费者到了1994年底才逐渐了解并认可VCD机。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机,结果只卖出了2万台。

由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万燕”的早期产品生产成本高达每台360美元,再加上广告费用,每台VCD在市场上卖四五千元。

不仅如此,“万燕”还要开发碟片,总不能让消费者买了枪却没有子弹。为此,“万燕”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97种卡拉OK碟片,以让消费者尽情享用VCD提供的丰盛的视听大餐。

虽是尝尽千般苦,但最终“万燕”换来了期盼已久的一口甜,初战告捷。

“万燕”倾其所有财力,打开了一个全新市场,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并形成了一套成型的技术。此时,万燕VCD机独享整个市场。

假如“万燕”再有一定财力作后续支撑,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机成本,填补正在发育的市场空白,那么“万燕”将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响当当的VCD之王。但是,此时的“万燕”已经捉襟见肘,无法再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与此同时,一系列致命的隐患相继爆发。

用MPE G技术研制音像视听产品构想,研制出VCD影碟机,这都是姜万勐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理应申请专利保护。但是,姜万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选择放弃。他认为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收取专利费是不可能的。

“万燕”第一批1000台VCD机一进入市场,几乎都被国内外家电公司买去解剖做了样机。看到这样的场景,姜万勐万分痛心和无奈。

除此之外,VCD的核心技术是解码芯片,始终掌握在C CUBE公司手里,姜万勐认为用股份可以绑住C CUBE公司。但是,面对中国巨大的VCD市场,C CUBE公司认识到卖解码芯片,比从万燕公司分到的钱还要多,理所当然地向所有买家出售解码芯片。

不仅如此,VCD机的另外一个关键技术——机芯,也是由飞利浦和索尼控制。因此,没有关键技术的“万燕”,只能被人卡着脖子。

1995年,“万燕”的苦日子来了。各种品牌的VCD机开始大举进军市场,广告更是铺天盖地,仅砸向央视的全年广告就高达10亿元。

这一年,市场价格战持续升温,竞争成疯狂厮杀态势。而“万燕”只能看着自己开创的市场被新进入者一块块瓜分。

1996年开始,中国的VCD市场迎来爆发的黄金期,销售量以数倍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60万台,猛增至1996年的600多万台,1997年更是达到了1000万台。

从1993年开始,短短5年时间,国内VCD影碟机累计销售已有5000余万台,并造就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国内响当当的品牌。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万燕”,市场份额却从100%跌到2%,在血雨腥风的行业竞争中,为他人做了嫁衣。

宏图再难大展

在中国家电产品中,至今还没有一种产品如VCD机艘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席卷全国。

“万燕”让中国百姓认识了VCD,但摘桃子的却是深谙市场秘诀的粤商。

当时,广东是VCD散件的聚集地,由于VCD整机组装对技术要求不高,且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限制,再加上市场已经被打开,VCD组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珠江三角洲。

在“万燕”大量失去市场份额之时,VCD机市场却进入了爆炸式的增长时期。有关统计显示,20世纪的最后几年,我国VCD机企业最多的时候达1000多家,整个VCD行业风云变幻,其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高开低走的价格走势,大起大落的市场命运,无不让人刻骨铭心。

在“万燕”耗费巨资筋疲力尽时,爱多趁势崛起。

1995年4月,爱多公司在中山市成立,并筹集80万元资金,利用进口散件,迅速生产出整机。省却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前期市场推广费用,爱多脱颖而出,打响了名牌。同年11月,爱多广告在央视播放。随后,又以420万元的价格请影视巨星成龙拍广告,后期制作又投入了近百万。

“万燕”创造了VCD,但资金沉淀于技术开发和开拓市场阶段;爱多卖出了VCD,销售业绩一路飘红,赚得是盆满钵满。

1996年10月,愛多拉开了中国VCD行业降价的序幕,不仅把积压产品销售一空,还在市场淡季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VCD行业,还有一家颇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天利公司,这是一家搞软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1993年就开始跟踪MPEG解压缩技术。当“万燕”在1993年底研发生产出第一台VCD影碟机后,天利总经理程振国就意识到,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但程振国既没有马上突破VCD核心技术与“万燕”一拼,也没有静观事态。他的决策是迅速突破VCD核心技术解码板,在技术开发上保持与最先进的水平同步,又不冒开拓VCD市场的风险。

当天利公司于1994年7月底开发成功VCD解码板后,家用电脑使用者和CD机改装VCD者成为天利解码板的主要用户。程振国不仅财源滚滚,而且使解码板技术日臻完善。

当VCD市场全面启动后,天利公司已能生产系列解码板,并首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

就这样,天利解码板进入电脑、CD机和VCD三块市场,在1995年销售额就突破1.5亿元,成为中国涉足VCD领域最先获利丰厚的企业,并且占据国内解码板市场40%份额。

天利不仅成为解码板第一生产大户,更重要是成为掌握VCD核心技术最成熟的企业。1996年,程振国决定进军整机市场,便与东南亚的经销商签订若干合同。他的营销战术是国际市场。此外,在国内市场的价格战中,迅速接受被淘汰企业留下的一些市场空白,依靠技术实力,推出三合一VCD,争夺了市场。

爱多、万利达、步步高、先锋……竞争白热化的VCD行业,群雄逐鹿之际,吃尽苦头的“万燕”,最终离开了这片伤心地,另谋出路,只留下一段回味悠长的光影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