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阅读教学评点方法论

2020-01-20蔡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1期
关键词:契诃夫评点想象

蔡燕

【内容摘要】在信息应接不暇的当代社会,部分中学生满足于“微信朋友圈”等短、平、快的文字传播。加之学业负担颇重,阅读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咀嚼文字的“深阅读”能力下降。此时,中国传统的“评点法”可以发挥巨大的效用。“评点法”启发学生在反复涵咏体味的基础上,圈点精彩之处,评论文法之妙,对浮光掠影的“浅阅读”能起到纠偏作用。本文试图对阅读教学中评点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阐释“想象法”“联想法”“比较法”“抓关键词法”,以期对中学生的评点进行有效指导,提升其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评点  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多数中学生对蜂拥而至的信息应接不暇,满足于“微信朋友圈”等短、平、快的文字传播,适应于《读者》《青年文摘》之类心灵鸡汤式的精神抚慰,浮光掠影的“浅阅读”大行其道。加之学业负担颇重,阅读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咀嚼文字的“深阅读”能力下降,影响了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提升,致使很多学生失去主动阅读、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动力和能力。

评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好方法。“评”就是评论,“点”就是标点,一般指在书籍上用朱笔或墨笔圈圈点点,是品评文章时所作的记号。

评点的方法很多。有最基本的注释类评点,如解释“暴虎冯河”,指有勇无谋,古文用注释类评点较多。有概括类评点,如概括文章主旨大意等;有赏析式评點,如对文章的叙述语言的评点;还有质疑式的评点,鼓励批判性思维就是质疑式评点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评点的具体方法呢?

一、想象法

精妙的文本,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评点时可以展开想象。例如,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有很多画面可供想象。《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可以想象老贝尔曼怎么在凄风苦雨中画上那片叶子;《麦琪的礼物》可以想象德拉和吉姆互相交换过圣诞节礼物被对方感动后怎样继续恩爱的生活;《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被赞美诗感动正准备改邪归正时被送进了监狱,他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想象是评点的好方法,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思接千载,获得对文本的共鸣,同时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以古文为例,古人因为以竹简、布帛等方式记事,记录不方便,文字必然精简有力,给后人诸多想象的空间。现代人如果去设想当时的场景,必定能够对古人的情怀感同身受。

例如,评点《鸿门宴》,有学生评点“翼蔽沛公”中“翼蔽”这个词,写到“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仅此而已。而有的学生进一步思考“胳膊怎么会像翅膀一样呢?”学生就评点到秦汉时期的衣服,比较宽大,抬起来很像翅膀。想象这个动作的具体情境,就能让这个关键词在心目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所费时间不多,却让学生感觉到文言文不是干瘪的字词解释,而是可以想象充实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可以亲近的。这样评点之后,学生更能理解项伯全方位保护刘邦的决心,也就更能体会到项羽最终失败的因由。

在评点《烛之武退秦师》时,有学生紧紧抓住了“夜,缒而出”的“缒”字施展拳脚。他分析“缒”字是“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烛之武“今老矣”,已是风烛残年,可以想象用绳子拴着的艰难,一步一挪,到城墙下需要大口喘气,在这种情况下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去劝退秦师,不就更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吗?这样的评点就是很好的想象、还原。

二、联想法

优秀的文本会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体验,唤起读者的情感记忆,使之产生诸多联想,而成功的评点者能够把体验化为文字,从而感染其他阅读者。

1.体验式联想

通过联想,联系现实,融入自我的生活体验。

例如,《三国演义》里曹操“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这句个性化“名言”,很多人认为写出了曹操的冷酷自私,而毛宗岗由曹操联想到社会上道貌岸然的道学家,认为曹操“心口如一”的真小人形象,恰为“孟德之过人处也。①”融入了自身的生活体验。

又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写到:“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学生评点:“这种味道就像寒冬腊月,晚自习后母亲送来的一件外套,是那样的熨帖而温暖。但是,看着母亲在校门口不停地跺脚以驱寒,内心还是微微苦涩。”这样的评点由史铁生的感受至自我的感受,情感真切,能引起阅读者的共鸣。

再如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有这么一段话:“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有学生评点:“把文章中的‘小狼替换成小毛孩,我觉得好温馨好热闹。小狼如此自在的生活,我们人类有什么理由惊扰他们呢?”该生由小狼的嬉闹自然联想到小孩子玩闹嬉戏的场景,由此及彼,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2.与其他作品的相关联想

通过联想,由此及彼,建立与其他作品的联系

建立与其他作品的联系需要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有些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如林觉民《与妻书》,写到“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有学生评点:“三毛说,愿在父母、丈夫和自己的生命圆环中,做最后一个离世的。如果因为失去丈夫而自杀,把这自己尝过的苦悲再留给父母是大不孝的做法。”由林觉民而至三毛,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有了联想,如果不是对此问题有了深入思考,又如何能够举一反三?

再如《与妻书》的另一句:“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学生评点:“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学生的联想很精当,此文本与彼文本建立了关联。确实,后来者继承了革命事业,不正如愚公子子孙孙的传承吗?

这样的评点,需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淀,由此及彼,建立内容或者形式方面的关联。所以,有些同学评点时语言贫乏,跟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有关。评点者“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可以促进平时广泛阅读。

3.跨学科联想

通过联想,打通学科壁垒,在知识表述的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中彰显智慧。

例如,丁大同的《庸人》中这句话:“平凡在于完成积聚,一俟时机到来,如猛鸷之发,成就伟大。”学生评点:“把生活看作细胞分裂周期,平凡的日常生活是分裂周期占据了整个周期的90%以上,为分裂期准备蛋白质,复制DNA。”这样的评点颇有幽默感。

三、比较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与相似或相反性质文本的比较,评点者对文本的特性会有更加鲜明更加客观稍的理解,从而作出更加理性的评价。

可以就整本书的大方向运用比较法评点,也可以从具体的小角度进行比较,使文本的性质更突出。例如,金圣叹将李逵与宋江进行比较,李逵显得更淳朴,宋江显得更奸诈。另外,金氏还将相似的人物进行比较:“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②”在金圣叹的评点之下,粗卤是表象,而缘由截然不容。没有深入地研读文本,是得不出这样的真知灼见的。当然,也可以就人物自身不同时期展现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这样切入点就更小。

学生评点时,比较法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以《契诃夫短篇选读》为例,有学生对契诃夫前后期的文章风格进行比较。有学生分析契诃夫的小说结尾,与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比较:“与契诃夫齐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而著名,往往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契诃夫的结尾却令人好笑又好气。在我看来,这段时期的契诃夫并不严肃,他也知道社会上的种种黑暗与不平,但他抱着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对那些现象进行吐槽,可以博得人们的笑声,并引发思考,但这思考并不深沉,因为很大程度上它会‘付之一哂,接下来该怎么颓废糜烂地活还是照旧颓废糜烂。这些结尾对社会是隔靴搔痒,指着病症所在无法开方医治。某种程度上颇类似于鲁迅先生的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该生能够在比较中突出契诃夫结尾的特点,又联想到鲁迅先生的名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表述清楚到位,有见地。

比较法需要找到可比较的文本,该文本最好与现有的文本具有相关性。或者,在文本内部找到可比较的关键点。不然,风马牛不相及,又如何能够评点出文本的特性呢?

四、抓关键词法

经典的文章内涵丰厚,评点解读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果抓住一些关键字眼,可以以一當十,将全文的“神气”揭示出来。

例如,《指南录后序》书下注解提到“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有学生很敏感地发现,文天祥的诗句是在向君主倾诉衷肠。文天祥的自称是“臣”,而不是“吾”或者“予”。由此,该生在评点《指南录后序》时,紧紧抓住了文天祥的忠君之心,并且与现代人的“爱国”之情进行比较,进行辩证的分析,评点就很有针对性,并且由点及面,体现了对文本独特的解读视角。

这些关键字眼往往关系到理解全文的主旨、体察作者的情感、探究全文的风格。例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有趣”是文眼,如果学生能够评点出全文金先生“有趣”的行为,以及“有趣”表象背后的人物的真性情,就能够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更迅速地把握全文。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抓住“退”字评点,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可以评点“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义”字,由局部串联起全文。

评点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都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淀和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同时,通过评点与交流,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得以增强,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也是阅读教学评点法的要义所在。

【注释】

① 毛宗岗 等. 毛批三国演义[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23.

② 金圣叹.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M]. 长沙:岳麓书社,2015:2.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

猜你喜欢

契诃夫评点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书评点讯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翻译擂台(116)评点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