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与现实: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音乐构思
2020-01-20唐博韬
斯坦利·库布里克作为西方著名的风格电影大师,虽然电影作品数量不多,但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日后世界影坛的电影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
而在他被评论家称为“未来三部曲”的三部电影作品中,《2001:太空漫游》无论是对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科幻片的冲击力,还是对21世纪的科幻片摄影创作的影响力,都是毋庸置疑的。片中除了向世人展示了极为逼真的太空场景外,还有不同于其他科幻片而特有的拍摄方式和配乐构思,其在影片背后所赋予的人类未来命运的叩问以及对未来科技文化危机的未雨绸缪和忧虑。这些都无一不体现出了库布里克被世人称之为“影坛哲人”[1]的原因所在。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影片的音乐选择,历来偏好运用非原创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并没有令人失望,更是第一次全片使用了非原创音乐作为其影片音乐的配乐,甚至舍弃掉了作曲家为其已创作好的原创音乐。如他运用了世人皆耳熟能详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①作为其太空旅途中的配乐,赋予音乐庄严而端庄、优美而华丽的难忘感受,并令人向往;另外,他还多次以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nch Zarathustra)②的序曲《日出》(Sunrise)③来烘托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时刻。而其所倡导的尼采(Nietzsche)④超人思想也与影片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使得整部影片除去两分多钟的台词外皆为非原创音乐。而每一首非原创音乐曲目的选择、每一个插入非原创音乐片段和时机的选择都令人为之震撼不已。《2001:太空漫游》获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奖;获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和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一、影片梗概
在2000年,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奉命乘坐太空飞船前往月球基地克莱威斯调查所出现的黑色石碑。太空飞船首先抵达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太空站,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在太空站上与在地球上的女儿通话,并和太空站的几位博士们交谈了近期发生的情况。
随后,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与其他调查人员一同乘坐太空飞船继续前往月球基地克莱威斯进行实地考察。但他们在月球基地想与黑色石碑拍照留念时,却被黑色石碑发出的尖锐声响所影响。
随即画面转至18个月后飞向木星的太空飞船“发现者号”上。除去大卫·鲍曼和富兰克林·普尔两位飞行员外,太空飞船上还有三位处于冬眠模式的科学家以及一台名为HAL.9000的人工智能电脑。枯燥乏味的旅途中,HAL突然通报某个零件出现了突发故障,但经过飞行员的检修后发现一切正常。在询问了HAL后,它建议可将零件放回原处继续观察使用。在与地球控制中心联系后,飞行员们得出了是HAL做出错误预测的结论。为了不让HAL听到他们二人关于HAL出错的谈话内容,飞行员决定躲进太空舱交谈。而大卫·鲍曼认为必须关闭HAL,以免影响到下一步的飞行计划。不料HAL透过玻璃窗通过读取飞行员唇语的方式了解到了飞行员的谈话内容,并决定先发制人制止这个决定。无奈之下,飞行员大卫·鲍曼冒着生命危险通过紧急密封舱直达HAL的记忆中枢彻底关闭了HAL的电路。而此时,太空飞船已经抵达了木星。
大卫·鲍曼乘坐太空舱离开太空飞船,变成透明光团之中的婴儿——星孩,他注视着浩瀚的宇宙外的太空,等待着新生。
二、音乐内容信息
黑幕:音乐1(交响乐:乔治·里盖蒂《气氛》第1次)。
开场:音乐2(交响乐:理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曲1-21小节第1次)。
(一)上半段
1.远古荒蛮时代艰难求生的猿猴。
2.猿猴发现了突然出现的黑色石碑。
音乐3(同音乐1;交响乐:乔治·里盖蒂《气氛》第2次)。
3.在动物尸骨面前的猿猴回想起接触黑色石碑時的感受,发掘出了自己使用动物骨头作为工具和武器的能力。
音乐4(同音乐2;交响乐:理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曲1-21小节第2次)。
4.发掘使用动物骨头作为工具和武器的猿猴开始猎食袭击他们的动物,并驱赶抢占其地盘的其他猿猴。
5.胜利后兴奋的猿猴将手中的骨头扔向空中。画面转入到了2000年在太空中行驶的太空飞船。
(二)中半段
1.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所乘坐的太空飞船在太空中缓慢驶向轮型太空站。
音乐5(交响乐: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第1次)。
2.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抵达太空站后与在地球的女儿通话。
3.前往月球前,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与太空站几位博士谈论近况。
4.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乘坐太空飞船离开太空站驶向月球,并降落在月球基地克莱威斯。
音乐6(同音乐5;交响乐: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第2次)。
5.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参加克莱威斯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
6.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与基地的同事前往调查四百万年前所埋藏的未知物。
音乐7(同音乐1;交响乐:乔治·里盖蒂《气氛》第3次)。
7.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一行抵达黑色石碑发现地并开始实地调查,但是他们在拍照时被石碑发出的尖锐声响强烈干扰。
音乐8(同音乐1;交响乐:乔治·里盖蒂《气氛》第4次)。
(三)下半段
1.“发现者号”太空飞船向木星无声推进,两位飞行员进行着枯燥乏味的工作。
音乐9(芭蕾舞曲:阿拉姆·哈恰图良《加雅涅》第1次)。
2.两位飞行员边吃饭边观看之前媒体对他们的采访。
3.飞行员富兰克林·普尔与父母通话庆祝生日;与HAL下棋,持续无聊的工作与生活。
音乐10(同音乐9;芭蕾舞曲:阿拉姆·哈恰图良《加雅涅》第2次)。
4.HAL与大卫·鮑曼交谈对本次任务的疑虑,并提示大卫·鲍曼,它发现了太空飞船有故障。在与地球控制中心联络后,大卫·鲍曼与富兰克林·普尔开始维修故障,却并未找到问题所在。
5.为避免让HAL偷听到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大卫·鲍曼和富兰克林·普尔躲进了太空舱里商议着要关闭掉HAL的逻辑记忆中枢。但不幸被HAL读取到了他们的唇语知晓了这一切。
6.黑幕:音乐11(同音乐1;交响乐:乔治·里盖蒂《气氛》第5次)。
7.HAL用太空舱撞断了正在外太空更换零件的富兰克林·普尔使用的氧气管,令其漂浮在太空中,大卫·鲍曼便出舱营救。而此时还在冬眠的三位科学家却因电脑故障而悉数丧生。HAL拒绝为返回太空船的大卫·鲍曼打开舱门,大卫·鲍曼只能通过紧急密封舱进入到太空飞船内,他直奔HAL,强行关闭了HAL的逻辑记忆中枢。此时大卫·鲍曼发现太空飞船已飞抵木星。
8.大卫·鲍曼乘太空舱驶离了太空飞船,在木星轨道上发现了又一块黑色石碑。在接近石碑时,大卫·鲍曼突然高速穿过了一条五彩斑斓的隧道,最终置身于一间风格古朴华丽的卧室中。
音乐12(同音乐1;交响乐:乔治·里盖蒂《气氛》第6次)。
9.大卫·鲍曼迅速的老去。在垂死之际,第四块黑色石碑出现在了他的床边。黑色石碑将大卫·鲍曼变成了一个透明光团中的胎儿——星孩。星孩凝视着浩瀚的宇宙,等待着未知新生的到来。
音乐13(同音乐2;交响乐:理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曲1-21小节第3次)。
10.尾部字幕:音乐14(同音乐5;交响乐: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第3次)。
三、音乐构成元素
全篇音乐段落共14段,均为无源非原创音乐。分别是:乔治·里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年)①创作的电子音乐《气氛》(Atmospheres)、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Georg Strauss,1864-1949年)②创作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Jr.1825-1899年)③创作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及阿拉姆·哈恰图良(Aram Ilyich Khachaturian,1903-1978年)④创作的芭蕾舞曲《加雅涅》(Gayane)。除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基本是使用了全曲作为配乐外,其余的三首乐曲只选择使用了乐曲的片段。音乐的多次重复出现。其中《气氛》6次;《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3次;《蓝色多瑙河》3次和《加雅涅》2次。
四、音乐创作分析
纵观库布里克所有的电影故事片,我们会发现库布里克在影片中对音乐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大多数的电影导演,并且在配乐选择上也要求自己有着绝对的主动权。虽然他在影片中运用的是由作曲家创作的原创音乐,但库布里克会向作曲家诠释其所创作音乐在他的影片当中的音乐性和戏剧性,并在此基础上向作曲家提出自己的创作建议,而且得不到自己认为最适合影片的音乐决不罢休。正如同在选取《2001:太空漫游》配乐过程中作曲家阿莱克斯·诺斯(Alex North,1910-1991年)⑤所经历的一样,虽然他所创作的音乐最终没有被录用。[2]
而在《2001:太空漫游》一片当中,库布里克一改往常的创作风格,全片使用了非原创的古典音乐作为其影片的配乐。这在此片之前大多是以阴暗神秘的音乐作为科幻电影配乐的时代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为大胆的艺术选择,这也令业内人士包括作曲家在内一时都难以接受和理解。但当影片最终上映后,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观众都被库布里克的大胆选择所震撼。曾被选择为此片创作音乐的作曲家阿莱克斯·诺斯也表示自己无论写出再好的音乐也无法取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3]
而对于科幻电影的配乐选择也因为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所获得的成功开始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是库布里克在科幻电影的音乐创作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并特殊地位的原因所在。
在《2001:太空漫游》中为数不多的四首古典音乐中,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无疑是最为经典且令人难以忘怀的古典乐曲。其中,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音乐界并不被认为是其最为重要的曲目之一,在大众的了解中也并不是最为经典的曲目。但是在库布里克影片中的运用下,使得该乐曲的地位一跃成为众所周知的经典曲目。这不得不令人钦佩库布里克对于音乐选择的敏感度和理解度。而这也是大多数电影导演所欠缺的音乐素质。
(一)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为什么库布里克选择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一交响诗后,只从全曲的987个小节中只选择了序曲《日出》中的前21小节?细想而知,其中还是能找到很多原因所在的。本身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意来源就来自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①。而尼采提出的“野兽—人—超人”的进化哲学思想与影片中库布里克试图传达的主旨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而且序曲《日出》是全曲九段中唯一一段名称不是来自尼采原著的段落。所以说,虽然只有短暂的不到2分钟的21小节时间,却能让人感受到其不同于其他篇章的气势与艺术表现力。
现在我们回归到该乐曲的本身,前四小节的低音声部,尤其是管风琴以延长四个小节的低音长音开启,给人以回归大自然最初的时间、甚至是回归宇宙初态的感受;随之引出的小号声逐渐扬起的旋律付之以变化的契机,由定音鼓敲出的震撼人心的沉重的三连音过度,将之一步步提升至第三次旋律的重复而达到顶点,使得人们提起的心终于可以放下,在最后一个长音中体会到了一抒胸中所闷的快感。这既是一次重大改变进步的终点也是步入新时代的起点。同时,小号旋律逐渐提升的三个音、作为过渡的定音鼓的三连音,以及重复三遍的旋律都以音乐的形式体现出了影片的主旨思想以及尼采的进化哲学思想。
我们在影片当中,可以发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音乐片段一共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场的动画场景的2:59-4:37期间(长度1分38秒)。随着美高梅影业制作机构标志的出现,乐曲前四小节的低音出现并持续,预示着将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也为影片的开场奠定了庄严肃穆且有些沉重的基调。当画面转入黑幕后,低音持续片刻后小号旋律开始进入将观众的眼球吸引到银幕上等待下一刻的画面内容变化:首先出现的是我们熟悉的较为黑暗的地球,随着镜头的逐渐往上移动,较为明亮的月球与极为闪耀的太阳便呈现出了一条直线渐渐映入我们的眼帘,在旋律落在最后一个长音以及影片的片名字幕出现后,闪耀的太阳终于露出全貌,影片正式开始。
第二次音乐出现在影片上半段的15:19-16:57期间(长度1分38秒)。一只猿猴在动物的尸骨前玩耍,画面转回之前触碰到了黑色石碑的景象,使得这只猿猴面对尸骨陷入了思考。这时乐曲低音长音随之出现。当小号旋律第一遍奏响后,似乎这只猿猴下定了决心并拿起了一根骨头。此时第二遍旋律进入,猿猴开始拿着这根骨头试着敲打周围的其他骨头。当最后一遍旋律进入时,它终于自信并愉悦地举起这根骨棒不断地敲碎其他所有的骨头。整个画面场景伴随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曲《日出》,预示着人类祖先发掘出了自身使用工具能力的一大突破。
第三次音乐出现在影片下半段的2:18:54-2:20:32期间(长度1分38秒)。垂死之际的大卫·鲍曼躺在床上,黑色石碑出现在卧室中将其变成了透明光团中的一个胎儿。同样在低音长音的衬托下,又一次预示着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改变或者突破。随着小号旋律的进入,透过黑色石碑来到了宇宙太空中,光团中的胎儿注视着繁华绚丽的地球,在胎儿的目光中序曲终了。这也是整部影片的结束点。这一结尾与开头的太空中地球—月亮—太阳连成了一条直线的画面相呼应,也是以同样的配乐作为结尾的。其乐曲气势之磅礴、蕴含之广阔使得画面和内容相辅相成,堪称声画结合经典。
(二)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而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这一最为经典也是最被观众所熟知的曲目,在影片中的应用也是非常令人惊叹不已的。作为经典圆舞曲之一的《蓝色多瑙河》却被庫布里克应用在了外太空旅行的场景中,在没有观看影片前制作机构对这一配乐的选择是有很大困惑的。毕竟在那个时代,科幻片的配乐都以神秘、诡异、阴暗的色彩为主。而库布里克的这种选择无疑是打破了当时业界以及观众对于科幻片音乐创作的见解和感触。因此,在影片上映后,没有人不被这一音乐选择所震撼,大家都难以想象《蓝色多瑙河》与外太空的旅行包括太空飞船运转前行是那么的贴切。原本神秘阴森的外太空在《蓝色多瑙河》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令人向往。虽然现实中外太空中因为无空气的存在,声音是无法传播的。这可能也是影片中除去配乐外没有加入其他声音的原由吧?而作为交响乐的《蓝色多瑙河》似乎就是突破这一艺术的束缚而传达给了所有的观影者,并让人印象深刻的记住了导演库布里克的音乐构思。
在影片当中,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也一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乐曲出现在中半段的19:53-25:28期间(长度5分35秒)。在《蓝色多瑙河》乐曲中开始到第四部分的结束。片中上半段的远古时期场景一下子转入到了数百年后的科技时代,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太空船在浩瀚的宇宙中航行。此时的飞行,在圆号、中提琴与大提琴悠扬的旋律中显得格外的华丽而优美。经过地球、月球和太阳,轮型的空间站在太空中与圆舞曲无缝衔接般的运转,似乎它就是按照乐曲的节奏在运行一样。当画面转到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所乘坐的太空飞船中,在真空状态下漂浮的钢笔也似在随着乐曲而起舞。睡眠中的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漂浮着的双手就像乐团指挥般在细微拨弄旋律而沉醉在其中。当画面转向轮型空间站航行的太空飞船时,再次让观众感受到了圆舞曲与轮型空间站的完美结合,即太空中的航行与生活是那般的神圣而安逸。
第二次乐曲出现在33:46-41:06期间(长度7分20秒)。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乘坐太空飞船开始飞往月球基地克莱威斯。这时的配乐继续以《蓝色多瑙河》为背景音乐伴随外太空的旅程。其中,空乘人员送餐过程的无重力细节以及无重力卫生间也在乐曲的配合下表现的较为生动。最终在太空飞船成功降落到月球基地后,乐曲推向高潮至曲终。
第三次乐曲出现在尾部字幕2:20:34-2:28:51期间(长度8分17秒)。在乐曲中是从第一部分开始到结尾结束。沿用《蓝色多瑙河》作为尾部字幕的背景音乐,不难想象,库布里克并不同于当时的众多科幻片留给观众的是阴森恐怖、紧张刺激的感触,而是想让观众最后带着对外太空旅行的高贵典雅、安逸祥和并向往着期许的感受而离开影院回家。
(三)乔治·里盖蒂创作的电子音乐《气氛》
乔治·里盖蒂创作的《气氛》是其电子音乐创作的成名作。这首乐曲是受巴登的西南德国广播协会的委托,为悼念1960年9月25日在南非一个国家公园因车祸而丧生的英籍匈牙利作曲家塞伯(M.Seiber)[4]而创作的。因此,对于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展现外太空的神秘色彩是再合适不过。
在影片中,乔治·里盖蒂的《气氛》一共出现过6次。
第一次乐曲出现在开场前的黑幕00:04-02:52期间(长度2分48秒)。斯坦利·库布里克选择了《气氛》作为开场前黑幕的背景音乐,不仅作为让观众进入影院后的落座时间的衬垫音乐,而且也是为了提前让观众进入到观影的状态。因为,神秘、阴森而纷乱的音色将可以使得观众迅速的把注意力集中到银幕上,并且期待出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情节而发生的好奇心。
第二次乐曲出现在影片上半段的11:50-14:33期间(长度2分43秒)。猿猴祖先发现了未知的黑色石碑。在《气氛》中营造出的诡异阴森的音色下,充分的凸显出了猿猴们发现黑色石碑这一未知物体所表现出的好奇、迷惑、震惊和恐慌的心境。
第三次乐曲出现在影片中半段的45:38-46:56期间(长度1分18秒)。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一行人乘坐飞行器前往木星去调查所发现的未知物体。虽然只有一小段的乐曲,但其营造出的阴森诡异不稳定的氛围也预示着将有未知物体或者重要事件的发生。因为上一段发现黑色石碑前同样运用了这一音乐片段,使得观众可能也会联想起是否又会有新的黑色石碑出现在科技时代。
第四次乐曲出现在影片的49:09-54:40期间(长度5分31秒)。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一行人抵达了木星上的未知物体发现地点。众人震惊的站立在黑色石碑面前,赫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像猿猴祖先一样用手触摸黑色石碑,而一行人想要拍摄合照却在不明信号的干扰下无法拍摄。
第五次乐曲出现在影片下半段的1:27:53-1:30:00的黑幕期间(长度2分07秒)。在当时的影片放映中间,黑幕是为了给观众一点上厕所休息的时间。但显然库布里克不会没有缘由的加入《气氛》的配乐。因为即使在休息的同时,库布里克也都希望通过与开头同样的配乐继续营造出一种阴森诡异的紧张气氛来影像观众的观影心理。这也同样的预示着之后的影片会有新的不可预测的事件或改变发生。
第六次乐曲出现在影片的1:57:07-2:07:25,即木星以及无限苍穹的片段期间(长度10分18秒)。大卫·鲍曼乘太空舱驶离太空飞船,同樣在《气氛》的伴随中在木星轨道上发现了又一块黑色石碑。就在接近石碑时,鲍勃突然高速的穿过了一条五彩斑斓的隧道。而此时画面中出现的五光十色的太空隧道以及大卫·鲍曼震惊恐慌的眼神都与《气氛》所营造出的氛围相呼应,使得观众随着画面和音乐的变化而情绪起伏着。
(四)阿拉姆·哈恰图良创作的芭蕾舞曲《加雅涅》
阿拉姆·哈恰图良的芭蕾舞曲《加雅涅》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乐曲出现在影片的54:45-58:07期间(长度3分22秒)。在向木星无声推进的“发现者号”太空船正在太空中缓慢前进时,看似柔和安逸的弦乐慢板带有着深沉而阴柔的气氛齐奏出了声响。与之前《蓝色多瑙河》所呈现的高贵典雅和舒适安逸的太空旅行不同,这时这段乐曲的出现,表现出了这一旅行的慢长时间和船员长期重复无聊工作的枯燥乏味心态,也将船员内心悲凉而又孤独的心理感受传达给了每一位观众,让人感同身受。
第二次乐曲出现在影片的1:03:32-1:07:22期间(长度3分50秒)。伴随着舒缓的弦乐慢板旋律,“发现者号”太空飞船在飞往木星的航线上继续前进。富兰克林·普尔接到了父母庆祝其生日的电话,但持续的阴柔的弦乐曲调,看似舒缓,却体现出了飞行员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逐渐麻痹的内心精神状态。
结语
从当下去回顾20世纪70年代库布里克的电影音乐创作构思,依旧让人钦佩他对声音创作、特别是音乐创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具体生动而贴切的声音艺术构思手段。可将他对声音的敏感度以及选取恰当的非原创古典乐曲作为电影配乐的感知力向世人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不顾当时科幻片的主流拍摄手法及配乐选择,毅然决然的没有选择当代电影配乐作曲家的原创音乐,而在《2001:太空漫游》全片中使用了非原创古典音乐来作为配乐,不仅通过音乐将观众带入到每个片段乃至整个影片恰如其分的幻想空间中,也为电影界和音乐界打开了科幻片更为新颖深入的拍摄方式与创作手法,更是影响到了未来年轻一代电影导演的声音构思以及对声音和音乐的重视程度。
纵观影片《2001:太空漫游》全片,不难发现,库布里克除了选取为数不多的非原创古典音乐作为配乐以外,也极为大胆的选择了近现代电子音乐的内容放在适当的画面场景之中,去相应的引导并鼓励新一代的电影工作者敢于创新和改革。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典音乐的魅力之大和适用范围之广,为电影声音创作者们开辟了更为宽广的创作空间与构思空间。无论是看似陈旧、古板、脱离了时代境况的古典音乐,还是在同一时代极为大胆、创新且极具改革风格的新一代电子音乐类型,只要运用方式正确得当,换言之,其创作背景、作曲家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所能带给观众的感受与影片本身能不谋而合,那么,为影片整体所带来的也就不仅仅是1+1=2的现实效果,而是呈指数增长的极致观影体验。我想,这恐怕也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值得我们电影声音工作者永远学习的楷模与榜样的原因所在吧。
参考文献:
[1]单万里.画家,哲人,隐士——读解斯坦利·库布里克[ J ].当代电影,1999(3):61-72.
[2] [美]文森特·罗布伦托.《漫游太空:库布里克传》[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285-288.
[3]杜乡.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配乐分析[ J ].电影文学,2007(17):105-106.
[4]王明.乔治·利盖蒂《气氛》织体结构特征和音色——织体结构布局的“关联型”特征[ J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6(5):30.
①圆舞曲《蓝色多瑙河》(An der sch?nen blauen Donau),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著名作品。此曲创作于1866年,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②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同名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是描写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
③全曲共分9段;第一段序曲“日出”的标题是作者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
④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作者简介】 唐博韬,男,陕西西安人,澳门科技大学电影管理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电影声音理论、电影声音创作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电影声音的史学建构及理论研究”(编号:19BC04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