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劳动教育如何立德树人

2020-01-20张胜男

人民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立德本质马克思主义

张胜男

【摘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应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一方面,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教育能够复归人的类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劳动是建立一切社会关系的媒介,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解决社会关系问题的能力,使人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 立德树人 人的类本质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完成,需要建立在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性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品德、习惯和价值观,是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教育能够复归人的类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劳动是建立一切社会关系的媒介,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解决社会关系问题的能力,使人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

劳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人是处于现实生产劳动中的人,人类历史存在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基于此,马克思彻底清算了唯心主义所构建的神秘王国,将人从彼岸世界拉回此岸世界,并开始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本质,揭露了劳动异化现象,进而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根本性批判,并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现实、依靠纯粹思辨设计出来的一套“空中楼阁”理论,而是发起于现实世界的观察中、扎根于现实世界的发展中、检验于现实世界的实践中,经过无数次扬弃锤炼而成,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真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同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可“行”、能“行”也必“行”。

当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劳动人民靠双手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和学生较重視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积累,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这将导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知识转化效果欠佳、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最终影响国家未来建设的实效性。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对劳动人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尤为重视对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将劳动教育确定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建设之需、时代之需和人民之需。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定为重点任务之一,倡导“幸福源自奋斗”等理念,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中国精神。

劳动教育在复归人的类本质中立德树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首先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和劳动价值观,提升综合劳动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做了以下阐述:“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生产劳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就是在生产劳动中实现其类生活的对象化的过程。从事“对象性”生产劳动要求人应具备以下能力。第一,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动物的生命活动与其自身直接同一,而人可以通过实践实现意识到物质活动的转换,反过来又将人的生命活动变成其意识的对象。第二,人应该具有能动性,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人应该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类特有的物质活动,人类劳动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实践性内在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和斗争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能够使一切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人类实践的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需要在对现存事物的不断否定、不断批判和不断扬弃中实现。

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道德和劳动价值观等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以劳动教育为媒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新时代,国家出台的许多文件中均凸显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亟需解决如何将劳动教育落实落地的问题。劳动教育的落实关键在学校。学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学生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营造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利环境,适时引入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作为劳动教育的理论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获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品德、养成劳模精神,建设能够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队伍。

劳动教育在实现人的社会性中立德树人

对“现实的人”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以确立的基点。马克思对于现实的人的本质做了以下阐述:“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而得到自我解放和自身发展。

时代新人的培养应反映时代和社会之需,应注重在社会场域中培育其社会性的环节。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学生的社会性主要从精神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在精神维度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理念、劳动态度、劳动道德和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和“勤劳致富”的劳动理念,以及服从安排、按时完成劳动任务的积极劳动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劳动和为人民服务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实践维度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通过设计系统的劳动教育环节,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方面的劳动教育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人民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提升未来在社会中作为劳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未来的美好生活和美丽中国需要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辛勤劳动来创造,应顺时顺势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培养一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奋斗终身的劳动队伍。

(作者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责编/韩拓 美编/陈琳(见习)

猜你喜欢

立德本质马克思主义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